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封面|學習《社交網絡》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聊過我對創新的理解,這三點可以幫助你找到創新:

1.找到長期、真實而又普遍性的問題

2.提出簡單而準確的解決方案

3.追求合理和可持續的收入增長模型

今天繼續聊聊創新,當你找到一個“真問題”後,如何找到創新落地的第一刀呢?

■ 當無法出發的偉大夢想遇上犀利的一刀

接觸了這麼多創業項目後,我經常會遇到這一類的創業者。

他的夢想很偉大,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解決偉大的問題。你聽他講起自己創業故事的時候,都覺得氣勢磅礴,全是“高精尖”的大詞。過了半年你見他,他還在解決那個龐大的問題;再過兩年,依然堅持在做,但就是感覺他始終無法真正啟動起來。

為什麼會做這麼複雜?他們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說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樣的特殊性,所以必須要做一個複雜的東西。可既然是個創業公司,創業公司有什麼特點呢?就是三無公司:沒錢沒人沒資源。你想,這件事情憑什麼你能做到?投資人憑什麼拿錢給你呢?好的人才又為什麼要跟著你呢?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因此需要認清這一點,創業初期就是屌絲公司,什麼都沒有,即便現在的大公司也是從屌絲蛻變出來的,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創業現狀。這時候越偉大的夢想,越容易遭遇嘲笑。比如你說要改變人類,把人類帶到另外一個星際文明去。當有人這麼信誓旦旦說的時候,通常會被認為是騙子。即便是個有情懷的人,也不一定願意跟著他幹。

所以,把偉大的夢想藏在心裡吧,比夢想更偉大的是你能不能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能否找到犀利的第一刀是辨別優秀創業者和普通創業者的分水嶺,因為這很難,而且並不能通過訓練和學習獲得,更多時候是天賦中的商業直覺。一個人的商業感覺好不好,跟他聊五分鐘就知道了。好不好在於他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也許有可能很簡陋,解決了一個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問題,但只要這個問題符合了我之前提到的普遍性、長期性、真實性這三點,其實也有的聊了,因為你可以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起步也是如此。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比如 Facebook 最開始起步的時候,是一個宅男有社交恐懼症,不敢去 party,又想認識女孩,於是躲在宿舍拿個電腦做了一個簡單且聰明的解決方案。怎麼確保都是自己學校的人呢?註冊名、郵箱必須是 EDU 打頭的,之後才慢慢走出校園。谷歌的起步也是一樣,最開始在斯坦福覺得找資料太麻煩,沒有辦法去圖書館找資料,先做一個學術搜索。

犀利的一刀往往決定了成功的一半,但更大的挑戰在後面。

■ 學會放棄,保持同一個方向的迭代精進

當你的公司取得一定的進展,在行業內有了一些知名度,資本隨之關注到你,這時你會面臨一個巨大的誘惑,到處有人跟你談合作,中間也可能會有政府的機構找到你,說要重點支持一下。所謂的跨界、戰略、產業鏈,打著“打通上下游,跨界合作”的名號,於是你到處尋找機會,每天忙得滿世界飛,恨不得一年 200 天都在飛機上,甚至還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專門設了一個 BD 部門。

可這些真的是機會嗎?

當一個企業剛剛走過嬰幼兒期,上了幼兒園,總會面臨各種各樣了誘惑。然而,大多數人認為這不是誘惑,而是機會。所以他開始各種撲騰,分公司也好、事業部也好,都建立起來了,心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感覺公司趕上了好時代,迎來了大發展的機會。我見過很多企業就是這樣,只是我嗅到的不是機會,而是即將死亡的氣息,因為這些在我看來都是誘惑,絕大多數都是應該放棄掉的。

你好不容易才拉開了第一刀,找到了業務方向,沒多久就開始迷失,想著這兒來一刀,那兒再來一刀,就像醫生做手術,剛開一刀,然後不確定旁邊又來一刀,你自己會信任這樣的醫生嗎?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我建議你看看微信是怎麼做的。今天的微信雖然已經是一個 DAU 超過 10 億的超級 APP,但是它走了近十年依然極其剋制。很多想做的、在外人看來可以做的事情,微信並沒有做。和這樣卓越的公司相比,大多數的商業顯然被機會帶得非常散,甚至偏離了跑道。我們總是不敢在一個方向上使勁,不敢迭代精進,總想做更多的事情。這是人性的弱點,不是說大家認識到就一定能做到,創業就是在不斷地戰勝人性。

今天我作為一個觀察者,看到很多互聯網的朋友,心中默默地說做事情太多了,絕大多數事情是沒有必要做的。所以再劃一下重點,不管是觀察到別人公司,還是自己的公司,最好要有這個意識,你們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絕大多數是不需要做的。只不過你的困惑大概率是不知道該做哪一件,不知道哪個事情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敢放棄,本質上還是因為沒想清楚事情的本質。一個 CEO 最大的責任和價值不是把握更多的機會,而是幫助公司選擇最正確的一件事情,放棄掉絕大多數事情。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一個 CEO 說忙死了,996 都不夠,要 7712,每週工作七天,到夜裡 12 點。忙是所有創業者的常態,但忙與否不是決定你在遊戲中勝出的關鍵因素,你勤奮,別人也勤奮,但這不是關鍵。

經常有創業者說,我們公司最近發展太快了。我說怎麼個快呢?他們一般會說,一年裡團隊擴張了 5 倍,甚至 10 倍,100 人變成 500 人,500 人變成 3000 人,然後每天忙著招人、培訓、組織調整,再過兩天就要開人。這一來一去就太忙了,更有開不完的會也多。一個 CEO 每天排十幾個會,從早上開始,一個接一個,飯都顧不上吃。如果有地方接待,可能還要喝酒,身體都在逐漸地壞掉。好像創業就應該這麼苦逼式的玩法,真的如此嗎?


之前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朋友經常往來硅谷。一次我問他:“這次有什麼新的觀察?”他說:“去了一個大公司,發現他們不行。”我就問為什麼。他說:“下午五六點鐘辦公室人都沒了,太懶了,我們天天 996,因此我們這麼勤奮,他們那麼懶,假以時日,一定能超過他。”

我恰恰看到了反面,人家一天到晚每天五點鐘就走了,還有很多個假期,結果人家還可以日進斗金。我們天天 996,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殺得不亦樂乎,每天都在激烈的競爭中背水一戰,結果大多數公司的盈利和成長模式似乎也並不是很好。從這個角度考慮,是不是人家做了正確的事情,而我們忙活半天,絕大多數時候沒在做正確的事。

在我看來這些紛繁複雜忙碌的情況,實際上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跟一些人交流,他們會問公司快速成長,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其實潛臺詞是說怎麼才能管理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我的建議是,管理的第一課是努力降低自己的管理負荷,不要做這麼多事,不要肆意擴張組織。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我們再來算筆賬,每多招進1個人,你背後平均付出的工作量有多大?首先,你要發招聘廣告,預約面試。如果嚴謹一點,就要好幾輪面試。面試還要入職、培訓、到崗,到人帶他,融入團隊,而且招人的成功率有可能不是那麼高,過了三個月試用期,有的人不合適就走掉了,起心動念想一下,招個人到融入公司,至少要半年以上。算一下整體的工作量和成本,包括付的直接成本,工資,還有為了招這個人的間接成本,比如一個 HR 招 100 個人,花在這一個人身上的管理成本和工作量成本是多少?

算下來一個互聯網公司,一個人的綜合成本差不多是幾十萬,一百個人幾千萬就出去了。仔細算一下這個賬是非常嚇人的。這麼大的成本,把人招進來以後呢?人多了事也多,管的東西更多。作為 CEO,即便很多事情不需要你親自去管,但你肯定要對事負責,如果事幹得不如你期望,你自然就衝上去了,直接調動資源指揮,自然很容易忽略了最關鍵的那件事情。

所以,你能不能保持禪一樣的專注,讓公司在一個時期就盯著極少數的關鍵任務做。華為說力出一孔,大家也把這句話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你真的是那麼做的嗎?現在華為是幾十萬人、千億美金以上的營業公司,我們和它比都做不到,這是需要反思的。

周航:創業早期,如何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最後做下總結。如果說我在“創新到底難不難”中寫的是“知”的層面,今天則是關於“行”的部分,你怎麼能夠邁出犀利的第一刀,怎麼能夠保持同一個方向的專注、迭代和精進,並且學會正確地放棄。在我看來,能做到這些是一個高水平的創新型的創業,而不是一個追逐機會的創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