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动能”?一文读懂宏观转型

令市场爱恨交织的2017就这样过去了,今年留给投资

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周期”的惨痛幻象。临近年末,市场对“新周期”还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又来了“新动能”。与前者不同的是,“新动能”的提出者不再是市场方,而是政策方。何为“新动能”?中国经济前景如何?政策怎样转型?读过此文,相信您心中的疑惑就可以云消雾散了。

分析问题不能基于表象,政策制定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和资源禀赋的,想要摸清楚政策思路,还是要从中长期的宏观变化说起。

一、经济变革的来龙去脉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10%以上的GDP增长率,之后阶梯式下滑,原因何在?很多分析人士都把经济增速的换挡归结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认为是新旧产能的交替。在笔者看来,产业结构变化固然与经济增速息息相关,但仍不“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所以,经济增速换挡、动能转化、政策变迁的核心因素是“人”,落实到经济学上,就是“人口红利”的变化。

何为“新动能”?一文读懂宏观转型


图1:经济增速换挡

正当中国经济受益于人口红利而突飞猛进的时候,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原有的增长动力开始乏力,结构问题在这一时期较为突出。

结构问题需要改革去化解,我国政策层在90年代后半期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清理和股份制改革等等。这些措施作为当时挽救经济的“组合拳”,切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新的矛盾也在积累。

一是内外经济的非均衡。2001年以后,我国不断扩大制造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出口货物。结果是美国等国的经济逆差不断积累,我国连年贸易顺差,这种进出口失衡不可长期持续。

二是中央和地方分税改革后,地

方政府的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泡沫化严重。

三是传统重化工业高歌猛进,服务业严重滞后,而且国有企业对服务业的垄断较为明显。

四是金融错配,具体表现为期限错配、主体错配、性质错配。

五是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实际资源禀赋,能源支撑问题逐渐显露。

2008年以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迅速下滑。GDP季度增速在2007年9月还居于15%的高位,两年后就坍塌到6%。表面上看,这次经济回落如同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依旧是收到了外部环境影响,但读者可曾思考过——每个国家在遭受外部冲击时,为何受损程度有所不同?各国经济之间是否也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这都是后话,咱们先来看当时我国政府的反应:2009年迅速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同时大幅增加银行信贷扩张等金融宽松政策,社会融资总量在短期内增加了大约20亿。结果可想而知,如此宏大的刺激政策必然会换来经济的提振。时隔一年,2010年9月,我国经济增速重回12%的高位区间。但刺激计划没有延续,经济很快从又高位再次回落,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区间,迈进我们所熟知的“新常态”。

为何如此宏大的刺激只能带来短暂的经济回暖?除了前面提到的五点矛盾,是否有其它原因?笔者认为,核心问题还是人口红利因素的改变。

中国经济大约在2011年前后经历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减退。从2005至今的统计抽样数据来看,中国15-39岁人口比例在2011年是一个高峰,约为总人口的40%,此后开始显著下行,2013年回落至38%,2014年至37%,2015年进一步至36%左右。15-44岁人口比例亦下降至45.1%的新低。

中国经济过去30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口红利的贡献显然功不可没。高比例的青壮年人口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制造业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受益于人口流动的活跃,城市化和与城市化相关的基建、地产具备结构性驱动;传统人口红利还对应着高储蓄率、低利率和高投资率,令经济形成“赶超型”增长。而人口红利的减退导致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弱化,在这种意义上,2012年可以作为中国经济的分水岭:2011年中国GDP增速还有9.5%,2012年就一下子进入了“7时代”。

何为“新动能”?一文读懂宏观转型

图2:刘易斯拐点

在四部门模型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本来就高,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又被“玩坏了”,接下来谁来接棒?在此背景下,2015年开始,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去杠杆防风险上。这也是近两天我国经济去杠杆、金融降杠杆的由来。

二、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提出

既然人口红利减弱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前期的经济增长又积累了很多风险,今后稳经济靠什么?痛定思痛,国内经济需要发生一次“脱胎换骨”的转换。

2016年全国两会首次表示:“发展‘新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现象,此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今年不久前召开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了在“新动能”背景下,经济发展要重“质”而轻“量”,放弃GDP的执念。

字面上理解,新动能就是经济结构的转换,技术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中国的新动能主要包含四个层面:

一是消费升级,对服务品和高端制造品的消费将会显著上升;

二是新兴制造业投资,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势必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三是服务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尤以医疗、教育、养老、金融为主;

四是地产转型,租售并举。

三、未来怎么走?

当前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策层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延长经济增速在6-8这个台阶上停留的时间,以平稳对接“新动能”带来的下一轮经济复苏。

投资角度出发,最大的核心就是要学会揣摩“政策思路”。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当属“返璞归真”最为贴切。无论是大资管新规对一级市场的“有意”疏漏,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信息传达,都暗示了着能够扶持实体的金融才是“好”金融,金融回归实体是大势所趋。

今后的投资策略,无疑要站在扶持实体的主线上,对于只在金融体系内“自娱自乐”的产品,还是少碰为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