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首先,凡是不建立在漢匈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就去評價李陵的,這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

正如汪精衛這個人,如果是在中國內戰期間,他從一個勢力投降到另外一個勢力中,無非也就是個叛主的罪名,然而,問題就在於他投降的是日本,所以他是漢奸。

而李陵,筆者不否認李陵的一生就是一場悲劇,他本人更是一個悲劇,但是問題就在於,他確實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裡做了一個極為錯誤的決定。

漢匈戰爭是什麼?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對外戰爭,這是一場國戰,這是自從白登之敗大漢忍辱負重數十年後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對匈的一場戰爭。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而什麼又叫舉全國之力的戰爭?

正如在近代我們唯一一次舉全國之力的對外戰爭,也就是抗日之戰,在當時,如作為中國戰區的最高領袖蔣介石說的話: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甭管蔣介石說這句話的心到底誠不誠,但意思就一個,對於和日本人作戰,我們可以死,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投降,為何?因為這是一場國戰,如果輸了,就什麼都沒了。

而漢匈戰爭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如此的性質。

當然,很多人也會說,匈奴人有日本人那麼誇張嗎?匈奴人有日本人對我國那麼大的傷害嗎?

如此,請大家看記錄,以下記錄皆出自《漢書》:

漢少帝年間:

六年春,匈奴寇狄道,攻阿陽。

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餘人。

漢文帝年間:

三年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為寇。

十一年,匈奴寇狄道。

十四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卯。

後元六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

漢景帝年間:

元年夏四月,遣御史大夫青翟至代下與匈奴和親。

二年秋,與匈奴和親。

五年,遣公主嫁匈奴單于。

中元二年,匈奴入燕。

中元六年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

後元二年,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與戰死。

如上內容,其實大家大概掃一遍就能看出來了,從漢少帝年間到漢景帝這幾十年裡,匈奴之患愈演愈烈,而匈奴不斷南下欺凌屠殺我漢地百姓的事件也開始成批次的發生。到景帝年間,連續三次的和親卻依然不能換回來和平,反而是讓匈奴人更加有恃無恐,肆意入我漢地,屠殺我百姓。以至於後元二年,漢帝國雁門太守因為抵禦匈奴而壯烈戰死。

而這些東西還都是有記載的,那麼,更多沒有記載的,又會是有多麼嚴重呢?

所以,大家需要明白漢武年間調整對匈戰略對於這個國家是有多麼的重要。

應該說,漢匈戰爭的真正轉折點是在漢武帝元光六年:

六年,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

這一年,匈奴人再次大規模南下,大肆殺戮百姓。而這一次,漢帝國決定主動出擊,遂有了下面的部署:

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

看起來浩浩蕩蕩對吧,所以也被很多人認為漢匈戰爭打的很容易,覺得就是漢帝國在欺負匈奴,可結果呢?

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廣、敖失師而還。

四路大軍,只有車騎將軍衛青一路斬首七百便是大勝,另外也需要大家記住,這是大漢帝國對匈奴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是首次。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衛青劇照

而其他三路呢?包括很多人眼中引以為傲的李廣,也就是這個問題下李陵的爺爺,他是如何呢?

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看清楚了嗎?李廣軍被匈奴大破,而李廣更是被匈奴生擒,雖然後來李廣又逃了回來,可是請問,這算什麼?

而很多人卻認為李家不被重用,是因為漢武帝重視外戚,那麼筆者就想問,如此結果,你讓漢武帝怎麼選擇?

難道諾大的一個漢帝國,就要靠這些敗軍之將來帶領漢軍戰勝匈奴嗎?難道就要靠那些人來保衛大漢百姓嗎?

當然,事實上漢武帝對於李家也並不是不看重,而是相比而言,漢武帝為了戰勝匈奴,他只能選擇衛青霍去病等一系列外戚子弟,為何?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真正為大漢打贏匈奴。

而對於一名將軍而言,什麼是最有價值的?

能保家衛國,能護佑百姓,能帶領軍隊實實在在的擊敗敵人,才是對於這個國家真正最有價值的將軍。

如此,才讓漢武帝下全力培養衛青,併為他不斷加官進爵,如此,有誰不服?

再說回來,就因為這場舉國之戰,整個大漢帝國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所有人都在努力,可是,偏偏漢武帝看重的李家之人。

李廣被生擒,跑回來了,行,算是你勉強無罪吧,可是李陵呢?

可李陵當時是什麼身份?年紀輕輕,幾乎沒有戰績,便官任騎都尉,統帥五千勁卒。

當然,李陵之前也並不是沒有機會拿到戰功,只是他能力有限:

武帝以為有廣之風,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不見虜,還。《漢書·李廣蘇建傳》

如上,和當年霍去病一樣的配置,然而其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卻毫無戰果,如此,請問該怎麼獎賞?而霍去病當年是什麼戰果?

大將軍受詔,予壯士,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霍去病

如上,一樣是八百騎,而霍去病卻能棄主力大軍數百里,一路橫掃匈奴,並斬敵兩千餘首級,所以,才有了漢武帝的大力封賞:

於是上曰:“票姚校尉去病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二千五百戶封去病為冠軍侯。“《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由此,筆者就想問,漢武帝真的是因為霍去病是外戚的原因才重用的嗎?才大力封賞的嗎?

而李陵,毫無戰績表現,只因為是李家將門之後,遂被漢武帝認為是有李廣之後,便官拜騎都尉,統帥一支大軍,請問,都如此了,還要讓漢武帝如何重用?

並且事實上。漢武帝當時的戰略部署本身是沒有要求李陵軍出擊的,可李陵非要自請出兵,好,你出也就出吧,是,你彈盡糧絕了,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你為何要主動投降呢?哪怕是和你爺爺當年被迫俘虜也可以啊,但是,為何偏偏你就是選擇主動投誠了啊?

很多人說,李陵的投降是迫於無奈,可是,筆者還是要說,這是一場國戰,這不是普通的戰爭。

更不是類似漢末三國時期的那種華夏內戰,打輸了就可以投降,大不了換一個君主便可以了。

這是什麼?這是漢匈全面戰爭,這是不死不休的國戰。

所以筆者就想問,如果每個人都是抱著打不贏了就可以投降活命的話,那麼漢帝國還能夠擊敗匈奴嗎?

而如果每個漢帝國的軍人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思,那他們對得起那些曾經被匈奴人肆意屠殺過的百姓嗎?

所以說漢武帝為什麼痛恨李陵的投降?

因為這真的太不公平了。

那麼多漢家兒郎不惜性命再與匈奴奮戰,可是你李陵這麼一降,他們算什麼?難道那麼多為了抵禦匈奴誓死不降的兒郎們,就是活該戰死嗎?

如景帝年間的雁門太守馮敬,他就活該死嗎?

如蘇武,他就活該那樣孤苦十九年嗎?

這真的是很不公平。

當然,太史公認為李陵冤,筆者理解,可是筆者依然覺得,在那個大時代的背景下,李陵真的不冤。

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漢書·李廣蘇建傳》

如上記載,事實上李陵其實是有機會回去的,而逃回去的漢軍也有四百餘,可李陵呢?自己身邊的人戰死了,自己便投降了,如此請問,為什麼?

而漢武帝也不是是非不分之人,他問逃回去的那些人,李陵為什麼投降了?

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漢書·李廣蘇建傳》

李陵的原部署陳步樂能說什麼?只能是以死謝罪,他根本就沒有辦法來解釋這件事。

是啊,大家都戰死了,就你李陵命金貴,便投降了。

請問,這公平嗎?

而當時,李陵散軍之前,也有人說了,大不了被匈奴抓去再回漢朝,依然能夠被重用,如記載:

良久,陵還,大息曰:“兵敗,死矣!”軍吏或曰:“將軍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後求道徑還歸,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況於將軍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漢書·李廣蘇建傳》

可李陵的回答很乾脆,如果不戰死,那便不是壯士,真的好壯烈啊。

然後呢?自己身邊的人一死了,就投降了,請問,這又算什麼?

當然,對於李陵戰敗,漢武帝也並不是沒有自己反思過:

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漢武帝是真的心痛啊,而李陵也確實優秀,只可惜,他不能那樣為了苟活就投降,為何?因為他可是一名大漢軍人啊。

而多少年後,當同樣是一位將領面對和李陵一樣的選擇時,他卻選擇了誓死不降,選擇抵抗到底,他就是同為大漢軍人的耿恭,如後人誇讚的:

自永平十八年三月金蒲城被圍,至建初元年三月入玉門關,前後歷時兩年整。耿恭兵不滿百,孤懸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窮城。前有數萬之敵,屢挫其鋒;後無匹馬之援,終無異志。士卒至死而不離不棄,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之。時人贊其‘節過蘇武’,誠哉斯言!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耿恭所屬十三將士歸玉門圖

其實,論處境艱難,耿恭比李陵困難多了,可是耿恭是如何選擇的?

而又是多少年後,又是一位大漢軍人面對著和當年李陵一樣的選擇時,他卻依然選擇了和耿恭一樣,與外敵誓死相抗,而他便是,東漢末年的幽州白馬長史公孫瓚: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百騎。瓚乃退人空亭,約其從者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乃自持兩刃矛,馳出衝賊,殺傷數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後漢書·公孫瓚傳》

事實上,這就是一場發生在大漢帝國末年時漢軍對外的一場小規模戰爭,說白了,純粹就是一場遭遇戰。

沒有人知道,公孫瓚為何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還要首先發動進攻。而或許,也就是筆者猜測,對於公孫瓚來說,至少對於那個時候的公孫瓚來說,進攻,也只有進攻才是一名高傲的帝國軍人應該乾的事。不管是何異族,膽敢犯我疆土,就必須得讓他們付出血一樣的代價。

於是,公孫瓚就只對身邊的人說了一句:今不衝之,則死盡矣。

短短的八個字,便代表了一名大漢軍人已經做好了殺身報國的準備,而同時也給自己麾下的士兵擺明了態度,面對異族,就是一個字,殺!

而自己一方不過才數十騎,敵方卻足足數百,還都是精銳的遊牧騎兵,以弱勝強不說,還首先衝擊,殺傷敵數十人,雖然自己也損失過半,然敵已退走。而史書中的那句“遂得免”,卻讓我們今人彷彿感覺到,我們英勇的漢家兒郎還沒有盡興。

的確,公孫瓚後期是墮落了,但是至少前期,他也曾是一名光榮的帝國勇士。

如此,請問什麼是真正的大漢,什麼是真正的大漢軍人,如上述內容。

所以筆者最後要問,李陵這個人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呢?

他是很悲劇,但也只能是悲劇,可他並不冤,當他在自己的兄弟戰死之後決心投降的那一刻,他就註定成為了大漢的恥辱,為何?

因為自漢武年間大漢帝國與匈奴正式開戰以來那麼久的時間裡,當無數漢家兒郎誓死抗敵之後,李陵卻是第一個主動向匈奴投降的漢帝國高級將領,而自從李陵開始,大漢軍人中逐漸因為戰敗而投降匈奴的,便屢見不鮮,如後來的李廣利等等。

漢武帝為何怒,因為他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李陵的投降,不僅僅關乎他個人的生死,這更代表著一種開始。

而這種開始,很顯然不是一種好的開始。

如何正確評價漢武帝時期李廣之孫李陵的投降匈奴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