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


为什么高等教育资源会向部分城市聚集?城市和好大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考生又该怎样在城市和大学之间做出选择呢?

每年高考志愿、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是城市、大学和专业。在数以千计的大学里找到一所你喜欢的大学并不容易。

首先,最好的大学将在最好的城市。例如,Tsinghua在北京,Fudan在上海,浙江大学在富裕的杭州,四川大学的800万人口成都,贵州,云南和欠发达省份,没有名校。

良好的思维又是错误的,南京名校聚集,高等教育资源不在上海之上,也可以在中国排名第三;郑州位于中国的中心城市,但不能带上几所著名的学校;河北是什么?河北有衡水中学。

从一级学科的名单来看,北京省(153)、上海(57)、南京(38)、武汉(29)、杭州(20)、广州(18)、西安(17)、成都(14)、合肥(13)、天津(13,河北1)等省级行政中心除外。规则是可以遵循的。就GDP排名而言,北境和深圳Ken位居榜首,而西安和合肥则没有跻身中国城市前10位。

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偏差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些城市?一个城市和一所好大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考生应如何选择城市和大学?

1

先有城市,后有大学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比鸡与蛋的关系简单多了:先有城市,再有大学。这是一个不用纠结的命题。回到大学初创时期,我们会更容易看出来。

今天你熟悉的众多国内老牌大学,其格局与分布在晚清民国时已经基本确立下来。在当时,还没有"北上广深"的说法,是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大学在中国发端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甚至由西方人操办,因此通商口岸城市的教育得到了优先发展。这些通商口岸大都位于沿江、沿海水运便利的地区,例如武汉与厦门。

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

1928年,上海外滩一景(图源:视觉中国)

城市的气质也刺激了它的大学将有什么样的学科,这对私立学校尤其有影响。因为私立学校很贵,他们更愿意培养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学生。1917,上海复旦大学率先在中国建立业务,培养商务和商务人才。到1924,商学院学生占整个学校的2/3。

其次,城市对主人更具吸引力。在大城市建立大学可以采取接近原则。在北京,朝阳大学的私立大学(学校最终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当时的北京是该州高级司法机构的所在地,法律专家和学者聚集在一起,苏州大学被称为"楠东武、North Chaoyang"。

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也是同等重要的因素。私立学校主要是从富裕家庭招收孩子,而这些孩子必须拥有更多的城市。

在中华民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学费高于普通州立大学和教会大学。而当时的天津,经济领先,曾经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而在其他时候,北京的战略转移,只是很多名人的富豪,这与荒凉的天津形成鲜明对比。

南开大学四元馆20万元的袁世凯捐了7万元,想送两个儿子到Nankai读书。

与私立学校不同的是,公立学校更倾向于离开政治中心,这样校长们更有可能游说政府要钱。在偏远地区,政府看不见和摸不着。公立学校很难拿到钱。在这里建一所大学叫做"不"。因此,许多政治中心,如北京和南京经常出现在公立学校在中华民国。

根据上述原则,大学从一开始就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1922所高校37所,东部地区高校80%所,上海南京16所,北京11所,天津和唐11人,福建3人,广州2人,山东1人,中部武汉武汉4人。后来,随着战争向内地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发展更为迅速,但仍集中在东部。到1948,72.9%的学院和大学在东部。

大城市向来对大学有着惊人的向心力。抗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希望重新划定被迁移到城市的学校。大多数学校被推挤和拒绝,他们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城市,即使原来的学校建筑都被炸成废墟。

以上海的两所大学为例,教育部最初想离开四川的同济大学,而同济说没有。同济校友与蒋介石互动,蒋介石问他如何把Tongji搬到重庆。校长说,Tongji老师和学生都渴望回到上海。教育部长还说,他可以在苏州捐赠数千英亩土地作为Tongji未来的学校建筑,并再次被Tongji拒绝。

蒋介石指示复旦搬回江苏北部,拒绝Fudan。复旦拒绝了"我们在无锡有土地"的理由。无锡荣家曾捐赠1014亩土地作为建设学校的土地Fudan。国民政府答应Fudan去无锡复学,但Fudan酒醉不在酒里,然后拒绝了,最终回到上海恢复学业。坚持回沿海大城市对这些大学来说,是一种相当正确的坚持。尤其是复旦,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尽天时地利人和,崛起成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而苏州、无锡至今没有可以望其项背的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