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寶寶在吃母乳期間,可以說我們完全不擔心他們是不是會缺鈣鐵鋅硒等元素,因為母體的存儲以及母乳的營養已經足夠滿足他們的生長。但是在開始添加輔食後,我們的擔憂便開始了,畢竟不是每個父母都是營養師,會很好的搭配一天的飲食。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去兒保科,聽到最多的就是:醫生,我們家寶寶缺不缺微量元素啊?我到底要不要給他查一下啊?

肯定要查,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方法可以自測寶寶是否缺鈣鐵鋅:

一、鈣

補鈣,是我們最最日常提起的。但補鈣,只有在真的缺鈣的時候才能進行補充,不然會適得其反。那麼哪些日常可以判斷自家的孩子缺鈣呢?

1、缺鈣的日常表現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缺鈣的寶寶常表現出多汗,並且與溫度無關。但寶寶枕禿並不代表就一定是缺鈣了哦;

  2. 精神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夜驚;

  3. 1歲以後的小兒表現為出牙晚,有的小兒1歲半時仍未出牙,前囪門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前額高突,形成方顱;

  4. 由於缺乏維生素D,肋軟骨增生,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小兒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如果有上述的一些日常表現,並且時間比較長,十之八九會是缺鈣了。但在補鈣的時候,也要小心一些誤區:

2、補鈣的誤區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液體鈣更有利於孩子吸收。液體鈣劑溶解度好並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鈣劑裡維生素D的含量。

  2. 補鈣的同時還進食大量的蔬菜,促進鈣吸收。孩子的飲食的確需要均衡,但需要注意的是,鈣與纖維素容易結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過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會抑制鈣的吸收。

盲目的補鈣會傷害到寶寶的成長,引起寶寶囟門過早閉合,導致軟骨、骨骼鈣化,制約寶寶大腦、身高發育,同時對寶寶腎功能不好。另外,若是讓寶寶的身體從小就依賴於補鈣,會讓寶寶在成年後依然缺鈣!

二、鐵

補鐵,一直不被中國家長所重視,缺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造成貧血。一般在3歲內的嬰幼兒是缺鐵的高發人群,因為過了四個月後,母胎中存儲的鐵已經消耗的差不多,若是沒有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飲食,就會缺鐵。那麼,哪些日常可以判斷寶寶是缺鐵了呢?

1、缺鐵的日常表現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嬰幼兒面色變蒼白(以唇、眼瞼、指甲最明顯),食慾不振,煩躁不安;

  2. 活動後呼吸急促、脈搏加快;

  3. 還可有肝、脾腫大,異食癖,小嬰兒大哭時可有呼吸暫停(背過氣);

  4. 幼兒及學齡兒童可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上課做小動作等。

通過上述的一些症狀,我們可以大概的判斷出是否缺鐵,但最好還是諮詢醫生後再進行補鐵劑的補充。在判斷缺鐵的時候,我們也容易進入一些誤區:

2、補鐵的誤區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多吃菠菜能補鐵。雖然菠菜中含鐵量較高,但其所含的鐵很難被小腸吸收,而且菠菜中還含有一種叫草酸的物質,很容易與鐵作用形成沉澱,使微量元素鐵不能被寶寶所利用,從而失去補鐵的作用。

  2. 鐵鍋炒菜能補鐵。鐵鍋烹調可能會增加寶寶對鐵的攝入量,因為使用鐵鍋時鐵的溶出量無法控制,因而無法估計每天通過使用鐵鍋烹調為寶寶增加了多少膳食鐵的攝入量;再者,鐵鍋中的微量元素鐵不易被寶寶吸收,很難用於給寶寶補鐵。

  3. 多吃蛋黃也能補鐵。蛋黃中含鐵頗豐富,但由於它常常和磷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故吸收率極低。並且,寶寶腸胃脆弱,蛋黃的消化增添寶寶的腸胃負擔,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過量容易造成鐵中毒,可能直接腐蝕胃腸粘膜,以致出現嘔吐、腹瀉、黑便、腹痛和胃腸炎等症狀。所以補鐵別過量哦!

三、鋅

市面上很多補鋅口服液,甚至很多媽媽從小就海外代購很多補鋅產品給寶寶吃。但寶寶並不一定就真的缺鋅。

1、缺鋅的日常表現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食慾突然減退,並且不怎麼主動進食;

  2. 異食癖,比如吃石頭、泥巴等等;

  3. 身高體重明顯低於同齡人,並且免疫力低下;

  4. 指甲出現白斑,舌頭現地圖舌,手指倒刺;

缺鋅確實是需要補鋅,但也要排除一些誤區。

2、補鋅的誤區

孩子身體有這些異常說明需要補鈣?補鐵?補鋅?這些雷區不可踩!

  1. 母乳、牛奶餵養的孩子都不會缺鋅。想要母乳不缺鋅,得保證媽媽本身的飲食,還有不缺鋅;

  2. 鋅屬於營養品,越多越好。鋅雖然是孩子身體必須的,但千萬不能看著被人補鋅,自己也趕緊喂孩子補鋅,先要確定孩子是否缺鋅;

另外,提醒媽媽們,補鋅劑不能喝牛奶同服,會影響鋅的吸收,兩者之間最好相隔一小時

家有寶寶,接地氣的科學孕產育兒經,關注我們,一起做快樂孕媽媽,一起分享養育道路上點點滴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