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若要谈论武汉的避暑史,要先从《竹枝词》开始。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长期流寓汉口的姚江(今浙江余姚市)名士叶调元,刊行了他花费10年心力写成的《汉口竹枝词》。

在叶氏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用292首诗歌,对汉口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扫描。直到目前,也未发现有人像叶氏那样,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创作近300首竹枝词,把汉口的方方面面巨细不遗的刻意描绘。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在叶调元笔下,道光年间,汉口人避暑的地方有琴台、汉江和长堤街等。

其中一首描写月湖琴台的诗:“乘凉最好是琴台,万柄荷花槛外开。直到夜深方罢饮,一船明月遇河来。”大意是,隶属汉阳府的汉口人,炎夏三伏之时最喜欢划上划子,到月湖边的琴台那里去纳凉消夏,一直要到深夜方才散了。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另一个纳凉地点是在小河,这是武汉人的说法,即汉江。诗中说,“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桥口,一路乘凉到小河。”意思是,涨水之日,江河毕达。好事者由土塘买舟溯湖而上,出桥口至小河,携酒乘凉,亦一快事。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汉口人也喜好在长堤街纳凉。在武汉所有的地名之中,长堤街估计是最贴切的:首先是长,4000米;其次是堤,它最早的确是一条长堤。

200余年的时光,长堤街才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堤到街的嬗变。徐明庭说,长堤街以北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湖沼地带,每到夏秋汛期,汉江与府河之水屯聚于此,酿成水灾,因而有“水涨千重浪,水退满湖荒”之说。

叶调元曾多次描写长堤街,比如“上街路少下街稠,卧帚一枝水面浮。扫得财来旋归去,几人骑鹤上扬州。”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在叶调元之后,罗汉是另一位竹枝词大家,他原是广东番禺人,清代末年在湖北担任候补道,民国初年经商。罗汉作竹枝,多为纪实之作。他在《汉口竹枝词自序》中写道:“二十四部史书,不知道何处说起,一百六条题目,恰逢此日征诗。”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罗汉写过一首《刘歆生花园》:“汉上名园无几家,稍栽花木便争夸。夏来逭暑浑无地,纷向刘家吃夜茶。”刘歆生是清末民初的武汉巨商,当时大半个汉口都是刘歆生的地产。

刘歆生花园又称刘家花园,濒临后湖,树木繁茂,是汉口富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后来刘歆生捐赠该园,经扩展整修,成为国内首座公众游园,即今日的中山公园,并成为平民的避暑之所。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罗汉同时描述了当时富裕阶层的另外一种游览方式:坐马车。诗中云,“驾轻就熟兴悠悠。闲向江边马路游。斜日歆生街上望。并肩同辇却无愁。”大意是:有钱人携亲友包一辆马车,在马路上兜圈子,按照钟点或者里程付钱,以示阔气。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贫苦阶层则素有“夏夜露宿”的习惯,出版于1915年的《汉口小志》就曾记载:“夏间热度颇烈,轻罗薄纱愈轻愈好。下等劳动人家有终日赤膊者,亦有通宵宿于外者。”

而在更早之前,叶调元就已写下了他眼中的武汉竹床阵。“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花梦模糊蝴蝶乱,阮郎误认作刘郎。”后来有人将这首诗的后两句改作“短裤汗衫君莫笑,露宿为的是乘凉”,更为通俗易懂。

一部《汉口竹枝词》,道不尽的大武汉避暑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