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骗局一再上演,“内部指标”疑云何时廓清?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日通报审理招生录取诈骗案件情况称,军校和艺术院校这样的特殊招生是很多犯罪分子“钻空子”的地方。犯罪分子一般利用学生希望从军的心理以及家长对部队和军校管理模式的信任,编造部队领导身份,或谎称与部队领导关系密切,可以帮助入伍、就读军校或有地方学校的委培生名额,骗取被害人钱财。法官提醒:“内部指标”是骗局。(7月2日《中国青年报》)

招生骗局一再上演,“内部指标”疑云何时廓清?

每到高校招生季,虽然招生单位、教育部门和司法机关一再提醒,但是,各类骗局屡见上演。此次,北京法院透露,军校和艺术院校是骗子们的“关注”重点。这固然说明,这些院校在高校招生格局中,仍然是考生和家长青睐的对象,同时也说明,相关院校招生工作的信息公开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在全国各地,因为相信能安排孩子上军校被骗的案例并不鲜见。数据显示,从北京市三中院2013年8月底建院至今年5月30日,该院及辖区法院审理的涉及招生录取类的诈骗案件41件。去年媒体披露,男子肖某自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领导,与数位重量级领导有特殊关系,可以把孩子安排到国防大学上学、解放军报社工作,并以需要垫付经费等为由,先后37次诈骗亲戚钱款200余万元。肖某因犯诈骗罪,已被章丘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这些骗局中,还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河南罗山一名女教师得知一学生家长门路广,能帮上高中的女儿上军校后,多次向亲友借款,被骗88万元,女教师留遗书自杀。

骗子频频得逞,看似是其本领高,或者是受骗者傻,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骗子们充分利用了前些年高校招生中存在的某些不规范现象,以及由此给社会公众带来的“走后门”招生等消极印象。因为以前存在所谓“内部指标”等灰色操作的土壤,导致如今虽然高校招生越来越阳光、规范,仍然有少数人相信所谓“内部指标”,从而被骗子所骗。高校和教育部门披露的几种常见的招生诈骗手法,比如:骗子声称认识大学的人,可以追加招生名额;骗子声称大学还有少量预留的“内部指标”,交钱“通过关系”就可以搞到;骗子声称因有学生没来报到,可以补招、补录,顶替名额;骗子声称可以让未被录取的学生进入大学跟读,正式录取手续以后补办,等等。毋庸讳言,骗子的这些话,在前些年某些高校的招生中,确实或多或少地真实上演过。而这,也是导致骗子频频得逞,至今仍然有人上当的重要原因。

因此,公众固然需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企图走“找关系”“走捷径”等灰色途径,而是要堂堂正正考大学,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另外,有关部门也要依法惩处招生骗子。但是,更要注意,各级招生机构及各高等学校实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时,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阳光招生、规范招生,不得游离于正常工作体制之外招生,不得违规委托中介招生,更不应再留出所谓的“内部指标”。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扫清招生中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使得骗子无立足的土壤,使招生公正、公开。(柯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