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女孩跳樓自殺,圍觀慫恿者是不是「壞人」?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

6月20日下午3點,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一座大廈外的街道突然聚集起人群,他們正在看著樓上一個19歲的女孩。女孩在窗戶外的窗臺上,正欲跳樓,消防車在樓下準備施救。

圍觀者的如此表現已構成自殺慫恿,在網上人神共憤。時隔數日,他們的“看客”心態和行為繼續發酵,引起成刷屏式的指責、批判和討伐。

下文作者長期關注和研究社會心理學,他認為,自殺慫恿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一個普遍社會心理學現象,自殺慫恿與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也沒有必然的聯繫。人們通過一系列的道德倫理規範,希望克服人性的弱點,消滅自殺慫恿,但收效甚微。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

撰文 | 唐映紅

大約五年前(2013年),一位叫凱西(Kathie Yount)的美國母親為他自殺身亡的兒子迪倫(Dylan Yount)寫下一篇文章,《自殺慫恿:他們為我孩子的跳樓而歡呼》(Suicide baiting —they cheered while my son jumped)。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

2010年2月16日下午,她的兒子,罹患心理疾病並在心理混亂的情況下在舊金山哈利迪廣場(Hallidie)一座建築(Forever 21)的六樓窗臺上試圖自殺,現場聚集了超過千人的圍觀人群。臨近黃昏時,人群中開始有人喊“跳啊”(Jump),馬上有人迎合道“(這麼久不跳)沒勁!”(That’s awful!)就這樣,迪倫在50分鐘後真的跳下身亡。

凱西對圍觀人群慫恿迪倫自殺感到困惑無助,她蒐集迪倫自殺前後相關的資料,發現迪倫所遭遇到的自殺慫恿現象並不是一個孤例,在美國有許多類似的事例。她甚至加入一個由像她這樣孩子被自殺慫恿後身亡的母親組成的團體,“被人喝彩的自殺者的母親們”(mothers whose children’s deaths are cheered group),製作facebook頁面來呼籲社會預防自殺慫恿,特別是呼籲法律能對參與自殺慫恿的人予以嚴懲。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

譯者: 許列民 / 薛丹雲 / 李繼紅

版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

“騷動的、情緒高昂的群體。”

可以理解一位母親的心願和籲求,但凱西的願望恐怕真的只是一個願望而已。圍觀人群的自殺慫恿現象無論古今中外都有發生,是一個普遍的,甚至是普世的現象。那些圍觀人群中喊出“跳啊”的人也不是什麼窮兇極惡之徒,他們大多數只是普通人,混跡在人群中也就是與你我一樣的芸芸眾生。

心理學家曼恩(Mann)曾經在1981年對此前15年來發生在美國社會的當眾自殺以及自殺未遂現象做了一個彙總比較研究。

在21起有人群圍觀的跳樓自殺事件中,有10起發生了自殺慫恿,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發生了圍觀人群起鬨慫恿自殺的現象。

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發現,有兩個重要因素影響了是否發生自殺慫恿,一是夜幕降臨,二是大規模的圍觀者。圍觀人群在300人以上,自殺慫恿發生的概率是300人以下的兩倍;下午6點之後自殺慫恿發生的概率是6點之前的4倍多。

注意,曼恩的研究裡,與自殺慫恿相關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與人群構成都沒有什麼關係,夜幕降臨使圍觀者面目模糊;而大規模人群則使置身其中的個體意識不到自己。這兩個因素在社會心理學裡都與去個性化有關。

去個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一般泛指群體中個人到了一定群體情境中,就喪失其控制力和責任感的一種現象,它導致個人做出在正常單獨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情,這意味著個人在群體中的責任心、責任感降低。比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編者注

普通人,而不是罪人,只要置身在去個性化的社會情境中,他就會被所知覺的他人的言行所吸引,不再能注意到自己,也就是出現自我意識淡化的趨勢。而一旦自我意識被削弱,那麼他所具有的道德感、羞恥感和愧疚感都不再能成為阻止他做出不道德言行的堤壩,那麼人性中的暴戾天性,與生俱來的侵犯性傾向就會自然而然地滋生出來,從行為上就表現為放縱人性之惡。

與2010年迪倫跳樓自殺前遭遇到圍觀人群的自殺慫恿一樣,近日在甘肅慶陽市西峰區一名高中女生李某奕在麗晶百貨大廈8樓試圖跳樓自殺,也遭遇到了相似的自殺慫恿現象。

19岁女孩跳楼自杀,围观怂恿者是不是“坏人”?

譯者: 陳劍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6年1月

古老的、甚至是過時的,但它還是經典的。

2018年6月20日下午,李某奕在朋友圈留下遺言後,爬到了麗晶百貨8樓的窗臺外試圖自殺。當圍觀人群越聚越多,而時間也越來越久時,下面的圍觀人群開始出現自殺慫恿現象,有人開始嚷嚷“怎麼還不跳”,接著就有更多的人參與吆喝,“你倒是快跳呀”“在那裡猶豫什麼?丟不丟人?快跳啊!”

李某奕在麗晶百貨大樓8樓窗臺外沿與迪倫在哈利迪廣場Forever 21六樓窗臺外沿類似,警方救援人員都難以企及,這是導致他們都同樣在窗臺外沿呆了很久。李某奕自殺前罹患抑鬱症,迪倫也同樣罹患心理疾病。李某奕自殺前現場聚集了大規模的圍觀人群,迪倫自殺前也一樣。李某奕自殺前圍觀人群出現了自殺慫恿現象,迪倫自殺前也一樣;甚至李某奕自殺過程中有圍觀的人現場直播,迪倫自殺時也有圍觀的人將現場圖片和視頻發到網上。

中國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麗晶百貨大樓前的圍觀人群,與美國加州舊金山哈利迪廣場的圍觀人群,有什麼共同點嗎?估計八杆子也打不著。中國甘肅慶陽人 vs 美國加州舊金山人?中國內五線城市社會 vs 美國西海岸大都市社會?如果要把這兩起時隔八年、距離半個地球的兩起跳樓自殺圍觀人群找出什麼共同點,他們充其量都是恰好逛到或路過城市商業區的普通人,芸芸眾生中隨意舀起的一瓢。

換句話說,自殺慫恿與其說是社會人群的道德墮落,毋寧說是社會人群自然而然的社會心理現象。跳樓圍觀人群出現自殺慫恿固然令人齒寒,但卻未必就反映了社會人群的道德水準,

它更多反映的是人類在去個性化情境下很容易被喚起天性中的暴虐和侵犯傾向的那一面,匿名化加上大規模人群的情境中哪怕只有一點點線索誘發,人類個體天性中的暴虐一面就很容易被激活,並不自覺地放縱。

迪倫的母親對此深感不解。她在文章中質疑到,她的兒子自殺的現場有24名警察,卻沒有人去制止圍觀人群的起鬨,如果有警員去喝止圍觀人群的慫恿起鬨,迪倫有可能就不會真的跳下來。她並且查詢到,根據加州刑法401條款,唆使自殺是刑事重罪,而圍觀人群的自殺慫恿卻沒有人因此受到事後法律的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