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痛之後的芯動:和艦擬登A

和艦A股上市,意義遠大於富士康。這不僅僅是在中芯事件的“芯痛”之後。

和艦芯片製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系臺灣聯華電子子公司。臺聯電昨天公告稱,和艦將與兄弟公司聯芯集成電路製造(廈門)、和艦C設計業務全資子公司聯暻半導體(山東)一起,打包在上海上市,發行不超過4億新股,上市後聯電仍持有和艦約87%股權。

對和艦登A,臺灣立法委員曾銘宗指出,未來10年內大陸將成全球最大經濟體,臺科技廠子公司前進A股會是趨勢,“下一個可能是臺積電”。

2009年重新出山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今年87歲,在本月5日正式宣佈退休。60年前,張忠謀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碩士畢業進入德州儀器 (TI) ,1985 年應“經濟部長”孫運璿之邀,回臺擔任工研院院長。

工研院於 1980 年出資成立聯電,曹興誠 1981 年任副總經理、張忠謀於 1985 年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臺大電機系學士、交大管科所碩士畢業。1986 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臺積電專攻晶圓代工,而聯電以整合元件設計 (IDM) 為主。

原先沒人看好的晶圓代工大獲成功,臺積電也促使無廠半導體 (Fabless) 的興起。這完全惹惱了曹興誠,他宣稱在張忠謀回臺的前一年便已向張提出晶圓代工的想法,卻未獲回應,結果張忠謀在擔任聯電董事長的情況下,隔年竟手拿政府資源、拉上用自己私人關係談來的荷商飛利浦 (Philips) 合資另創一家晶圓代工公司去了。

從那之後,曹興誠和張忠謀互斗的局面便沒停過,直到1991年曹興誠逼張忠謀辭去聯電董事長並取而代之。1995 年聯電放棄經營自有品牌,轉型為純專業晶圓代工廠。

兩家公司由於競爭策略不同,加之1997 年的一場大火、 2000 年與IBM的合作失敗,臺聯電落後了。2003 年,臺積電 0.13 微米自主製程技術驚豔亮相,客戶訂單營業額將近 55 億元,聯電則約為 15 億元。

曹興誠點子多,決定在大陸取得優勢。但臺灣當局嚴厲限制高技術流向大陸。臺聯電為了搶在臺積電之前投資內地,採取了迂迴戰術。

當時的產業背景還有,臺積電2000年初併購了德基公司與世大積體電路公司,原德基和世大的不少業務精英萌生去意。2000年2月,世大的張汝京拉到一筆投資後,以驚人的速度在上海浦東設立中芯國際。幾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有臺塑背景的臺灣宏仁集團的王文洋,帶領德基的技術團隊,設立宏力半導體公司。

這成了臺商又一波投資潮的起始。上世紀80年代是臺商傳統行業登陸,90年代臺灣電腦部件和組裝進入內地,2000年後輪到了芯片產業。而且,國際半導體業巨頭英特爾、飛利浦、三星、日立等也紛紛進入內地,美國一些半導體測試封裝企業還與宏力、中芯建立聯盟。這讓當時的臺積電和聯電非常著急。

2001年,臺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赴江南考察,決定繞開政策限制。同年11月,和艦科技在蘇州成立。但和艦始終否認是聯電的投資,而聯電也否認蘇州的和艦項目與其有關。直到和艦快向中國證監會遞交A股申請,聯電仍是如下說法:和艦是“由本公司經由第三地區事業持股”。

和艦在蘇州工業園登記的工商資料顯示,和艦是外商獨資企業,外商國別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外商名稱是英屬維爾京群島橡木聯合公司,註冊資本3.5億美元,註冊時間2001年11月23日。法定代表人時為徐建華,住址是臺灣新竹市。

張忠謀再也坐不住了。2002年9月,臺積電向“經濟部”提出赴內地投資案,2003年1月獲臺灣當局有條件開放。

另有資料顯示,和艦其後有過兩輪融資,分別是2001年的A輪,投資方是賽富、柏瑞和大和,2003年1月的B輪,賽富追加投資。但目前的發起人為二:英屬維爾京群島橡木聯合公司和富拉凱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註冊資本32億元人民幣。公司董事長為洪嘉聰,總經理為高明正,另有兩名董事為安慶衡和郭田勇。

和艦之名源自“鄭和之艦”。矗立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廠房,外型以船型玻璃帷幕製作,座向朝向東方,頗有當年鄭和艦隊自蘇州下西洋的志氣。而臺積電在南京投資30億美元建的12吋晶圓廠和IC設計中心,2018年年底就會投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