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印度电影《厕所英雄》?

梦幻之星V

《厕所英雄》其实比较接近对印度政府小骂大帮忙的主旋律片——虽然“帮忙”并非仅仅帮助政府,还有那些没有基础卫生条件的半数印度女性。

联合国智库2008年的数据是,印度人民拥有5.63亿部智能手机,但是仅仅有3.66亿人有厕所可用——而当时印度有12亿人口。在《厕所英雄》里,看着印度人民一边玩着高清手机自拍一边在野外方便,真有时空错乱之感。

厕所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但首先是女性深受其害。夜晚到户外如厕导致了很严重的性侵和针对女性的暴力,除了施暴者,导致印度女性遭遇不幸的,首先是视女性身体为不洁和不详的文化观念——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暴露隐私部位根本不会给他们带来耻辱或者安全威胁,但女性却既不能在家附近方便,还不能在白天。

观影体验,有些“土味儿”——印度电影反映底层和农村生活很常见,因此我说的“土味儿”并非指电影的题材,而是电影的表现手段。技术方面,譬如大量的夜景镜头用光特别硬,人物看起来像是抠图做出来的;再譬如背景音乐,男欢女爱、家长里短的小桥段,总是搭配震耳欲聋如同战争片一样的音乐。其作为电影作品的成熟度,跟另一些同样是社会议题的商业片,譬如《摔跤吧,爸爸》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当然,最大的不和谐,是这是一部与女权有关的电影,甚至被认为是“女权电影”,但它讲故事的方式,却十分男权,让我这样怀着“女权电影”期待的观众屡屡惊诧。

电影的故事主线是,没有上过大学的自行车店老板凯沙夫在坐火车进货途中,在火车上的厕所门口遇到女大学生贾耶,从此对后者展开几乎是跟踪式的追求。当他终于如愿与贾耶结婚之后,出生于中产之家的贾耶却发现夫家没有厕所,她唯一能上厕所的机会,就是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加入“夜壶妇女会”,一手提灯一手捧净身水壶,一同去野外方便。

由于奇怪的印度教关于“洁净”的观念,村里人认为家里有厕所是污秽的。于是,为了贾耶如厕的问题,夫妻俩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去邻居家蹭瘫痪老人的厕所,去村外停留仅七分钟的火车上上厕所,同时与思想守旧的凯沙夫的父亲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捍卫自己有尊严和安全地解决卫生问题,贾耶回了娘家,以此敦促丈夫直面问题。


于是,凯沙夫尝试了各种方式:偷走附近剧组的移动厕所,结果被警察逮捕;请村中长老组织村民商议在村里建设公共厕所,却遭遇从村民到长老的一致反对;变卖自己的摩托车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厕所,最后被长老和父亲砸了个稀巴烂。

于是,凯沙夫去跟地方政府打官司,质疑政府建厕所的巨款被鲸吞;然而官司打赢,却面临得到效率落后的政府部门许可,得等待一整年的命运。一边是妻子要求以不建厕所的理由进行村中前无古人的离婚官司,一边是拒绝改变的村庄,即便是传媒报道风靡全国,仍然是于事无补。终于,仍然亲密的两人决定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协议离婚——当然,作为喜剧片,皆大欢喜的结果也在这一刻到来:部长锁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卫生间,神奇地加速了材料审批时间,终于,可以盖厕所了。

我觉得这片子是典型的男性创作者创作的“女权”议题片。他们固然同意女性应该过得好一些,但对于女性现在为什么过得不好,如何改变不好的现状这些问题上,他们作出的回答跟女权主义都是不一样的。此外,他们为吸引观众想象出来的“爱情”框架,也是非常陈腐的。

具体到这个影片,影片的原型叫Anita Narre,她的故事没有这么一波三折,而是非常简单粗暴:发现夫家没有厕所,并且无视她的需求,她马上就回了娘家,直到丈夫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一半用自己的钱,一半以村长老会的资助,建起了厕所。由于媒体报道,她的故事引起了努力推广“厕所革命”的政府官员们的注意,他们还代表一家推广底层社会改革的NGO,把一笔补贴金颁授给了这位厕所女英雄。

到了电影里,现实中女英雄的位置让位给了虚构中的男英雄——抗议没有厕所的妻子的戏份,给了被迫建厕所的丈夫。这是故事结构上的男性中心的印记。

Anita Narre跟她的丈夫看起来年龄相仿,但是在《厕所英雄》里,凯沙夫已经36岁,而贾耶还在念大学(结婚之后,她是否毕业和是否要就业就不再在讨论中了),两人相差一代人。这种大叔萝莉的人物设定,真的很不女权。而贾耶对于凯沙夫的印象,本来是非常糟糕:在火车上上厕所不关门,不经同意就把自己的照片拿来给车行做广告。而凯沙夫追求的手段,就是跟踪狂式的——出现在贾耶出现的所有地点,还偷拍大量照片。好了,等到贾耶摊牌说,完全对他没有兴趣,凯沙夫“收回”之前的策略,不再搭理女方——于是成功地把女生追到手了。这种充满直男想象,先跟踪狂再冷暴力的“泡学”手法,比男方出生环境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竟然照单全收,在这里被称之为“爱情故事”(片名原意为“厕所:一个爱情故事”),实在让人很尴尬并且一点也不感动。

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制造了贾耶与“落后妇女”之间的矛盾。贾耶对心甘情愿在黑暗中到野外大小便的村里的妇女怒其不争冷嘲热讽,甚至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导致目前的现状无法改变的,是“明天黎明准备继续出门(到野外方便)的妇女”。男主也有好多段台词,说不是别人不尊重妇女,而是妇女们不尊重自己。



尽管我们看到了,让妇女们一直只能在野地里方便的,是那些掌握着被曲解的宗教教义的村中长老,是贪腐和懒政的官员,是像男主所言的那些“被养育成男子汉,因此从不曾为女人考虑”的男人,但是在电影里,“落后妇女”为这前列种种群体背了锅,成为“观念落后不能理解政府德政”的群众的代表。

除此之外,影片的说教还发生在贾耶的家庭与“落后群众”之间,这样似乎变成了——因为贾耶的家庭是受过教育的高种姓中产家庭,因此她值得过一种“现代、先进”的生活。然而,有厕所可用,难道不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吗?

片子很明显是在为“清洁印度运动”唱赞歌,也是运动本身的有力宣传工具。因此,电影对于厕所计划没能很好地推行,主要归咎于“落后的文化”和“落后的群众”,却很少反思政府本身的做法有没有什么问题。譬如,Anita Narre的村庄里,必须先建设厕所,才能从政府拿到资助的做法,就让手头没有余钱的家庭自然也就很难有动力。出现了Anita Narre这样不屈不挠的女性,政府一开始让她做大使,去乡村宣传“厕所建得好,老婆跑不了”,但她也就只有一次获得了报酬,第二次路费都没得报,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见政府在这方面的组织工作是有很多问题的。

不过,我认为,相较于现在中国的票房冠军电影根本不触及农村和社会问题的情况,《厕所英雄》还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并且它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即便有一些地方小尴尬,但仍然有着浓厚的平民生活趣味,让你不知不觉在笑声和思考中看到结尾。


李思磐

从电影《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再到《起跑线》,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迎来一阵“印度神片风”。这些电影用质朴的电影语言表达对社会现实和女性地位的关切,引起观众的共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日,改编自真实事件,由什里·那拉扬·辛执导,阿克谢·库玛尔、布米·佩德卡尔主演《厕所英雄》上映,这部延续了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的电影,通过修建厕所这件事情,表现社会转变之难,唤醒现代女性意识。

厕所关乎婚姻幸福,赢得女性观众共鸣

看似平常的厕所问题,却关乎一个对年轻人的婚姻幸福。《厕所英雄》讲述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新媳妇贾耶嫁到一个没有厕所的印度农村,必须面临没有厕所只能在深夜野外如厕的尴尬。面对厕所难题,丈夫凯沙夫绞尽脑汁,想出了蹭别人厕所、蹭火车厕所甚至去偷公共厕所等权宜之计去解决厕所问题,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厕所问题,却发现真正阻碍解决厕所问题的是传统文化和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偏见。因此,贾耶走上了通过离婚来争取自己合法权利的道路。

一个小小的厕所问题,在印度国内引起强烈地反响。因为厕所问题确实关乎印度女性的切身利益。在印度大约有6亿女性,而厕所的普及率仅有70%左右,在农村普及率更低 。因此在农村没有厕所的地方,女性白天只能忍着自己的生理需求,直到凌晨天没亮时结伴带着夜壶去郊外方便。这不仅要他们面临毒蛇毒虫的危险,还会面临被男性跟踪骚扰,甚至被强奸丧命的危险。因此,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大量女性的交口称赞。

小角度切入社会现实,展现社会转变之难

小角度切入社会现实,展现社会转变之难,是当下印度电影中经常表现的主题。《厕所英雄》以“厕所”和“婚姻”为切入点,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印度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艰难。

解决上厕所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包含了层层的阻碍。一方面,社会公众受传统风俗和宗教文化的桎梏,以凯沙夫父亲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对厕所带有天然的抵触;另一方面,作为女性本身,如电影中展现的妇女联合会中大部分女性选择委曲求全,甘心受传统习俗的约束,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权利观念,不主动不积极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另外,政府的不作为、低效率和官员的腐败一定程度上也是厕所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系列的阻碍导致了社会转型之难。

女性角色进入核心,塑造现代女性意识

女性角色尤其是现代女性角色逐渐成为了电影表现的主角。不同于《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以男性视角切入社会问题的角度。《厕所英雄》站在现代女性的视角的反映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厕所英雄》展现了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对自身及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不同教育背景和层次的女性在面临男女平等问题时的思想碰撞。

女主角贾耶有现代女性意识,也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向社会陋习和愚昧偏见发起挑战。即使面对同村女性的排挤和孤立,她也敢于公开痛斥印度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和传统愚昧的文化观念,塑造了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自我主见的鲜活的现代女性形象。

以《厕所英雄》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的印度电影,敢于揭露社会弊病,表现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为我们塑造了更加独立的女性角色,这背后也展现了现代社会意识的转变,电影中表现的女性在情感、事业和价值追求上的多元化的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展现现代女性的一种可能,这无疑是当下电影中一抹亮丽的颜色,也值得国产电影人思考和借鉴。


影视口碑榜

在一个充满4分电影的档期,我毅然选择去看了一个名字里有“厕所”的,听上去有点无厘头喜剧的印度电影。

但好在,我没有因为它并不算高的豆瓣分数和名字而遗漏它。

这依然是一部照进现实的印度电影。


比起阿米尔·汗颇为成熟的仿好莱坞风格,《厕所英雄》的拍法更像电视剧。但这依然不影响我们被它其中传达的价值所冲击。


虽然整体风格是偏喜剧的,但《厕所英雄》谈论的事情其实却既严峻又严肃。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整个印度,有6.26亿人在户外排便,比第二名的印度尼西亚高出了整整10倍。(先别急着笑,中国也有1400万人在户外排便)

很明显,这不是国民经济或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么简单的事情。

故事对这件事的切入点很有意思。是先从一对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讲起的。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他们相爱的过程,其实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啰嗦,而是为了铺垫他们遇到“厕所问题”之后,能积极去解决的动机。

自由恋爱走向婚姻的二人,婚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厕所。

女主加娅新婚第一夜,清晨就被村里的其他女性喊醒,徒步去野外解手。

她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丈夫科沙夫的家里竟然没有厕所!

放到中国,这可能就是一个狗血的,因为爱情白富美嫁给屌丝男结果过得很不幸的故事。


但其实,男女主角都是高种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下嫁”一说。

真正的矛盾,在于两家截然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丈夫科沙夫来自传统信仰的家庭,他甚至因为父亲认为其“星盘有煞”而一直不敢结婚。而加娅则来自于开明的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家人对其非常宠爱,更重要的是,他们家有厕所。

村里家家户户没有厕所,并不是没钱建。而是因为,在传统的印度信仰里,“厕所”是一个极污之地,放在家里,就是亵渎神灵。

那想上厕所怎么办?路边解决。你说女生会不好意思?那就憋到夜深人静去解决。


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竟然被印度人世世代代沿袭了下来。而在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女人所面临的艰难,也没怎么被在意过。


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加娅却不能忍受这个局面,她向科沙夫严正抗议,如果没有厕所,她就回家。

不想得罪父亲,但又要稳住妻子,科沙夫想出了各种权宜之计,他试过带加娅去别人家如厕、去火车上如厕,甚至把来拍戏的剧组的临时移动厕所偷回家。

然而这些权益之计,最后都纷纷破产。加娅还是万般无奈地回了娘家。

从这一刻开始,科沙夫知道,不能再用权宜之计了。

在妻子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政府,试图要求他们履行他们建设厕所的计划。这才发现,根本不是政府不建,而是建了也没人用。

如果要走法律程序,至少要等11个月。

等不了的科沙夫决定自己率先动手,在院子里建一个厕所。

然而,在厕所完工的第二天,他就遭遇了父亲带领下的强拆。


要建厕所,他们二人需要对抗的,是整个社会的陈旧观念。


看到这里,我终于理解,电影的原名为什么是《厕所,一个爱的故事》,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男人,为了他心爱的女人对抗全世界的故事。

是的,这件号称触动了6亿人的牛逼哄哄的大事,其实真正的落脚点,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个平凡的男人,只是想要留住自己的妻子。


科沙夫在跟政府官员对话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如果不是为了切身利益,根本没有人想要战斗或是解决。”

这句话的意义,在片中反复出现。

卫生部的部长为了将11个月的流程快速走完,想出了把所有相关机构的办公室厕所都锁上的损招。

于是,一个要走11个月的流程,在短短12分钟之内,就全部走完了。


而片中另一位顽固人物,科沙夫的父亲,同样也因为一件关涉个人的小事而屈服了。

他的母亲,在早晨赶着去野外解手的时候,摔倒在了门前的阶梯上。无法走远路的她,要求在科沙夫建在院子里的厕所解决。

终于,这个顽固的守旧人士,也在母亲和教条之间,选择了母亲。


加娅一人的不屈服,也开始让村中其他的妇女们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在家里建个厕所。

于是,妇女们纷纷揭竿而起,用不给丈夫做饭的方式逼迫丈夫们接受他们的诉求。

这场轰轰烈烈的仗才算真正打了起来。


这部印度版的《厉害了,我的国》,触动人心的,真的不是“影响了多少多少人”,“改变了多少多少人”。

而是最最普通的人,如果选择“不妥协”,能够掀起多大的波澜。


我们隔岸观火地看印度,兴许会觉得这件“不能建厕所”的事情是何等可笑和荒谬,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并不在那个环境中。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社会心理学巨著《乌合之众》中,其实讲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群体无意识”。

在一个强势的文化环境里,人往往会忽略简单的事实,甚至会为了顺从群体极端压抑自己的利益而不察。

对于这个问题多多的邻国,我们更应当保持一种避免“五十步笑百步”的警醒。


细想一下,有多少其实理所当然的个人利益,其实也被我们无形地压制了呢。

我想也许,这部电影对我们真正的启发是,争取个人利益毫不丢脸,哪怕只是要求建一个厕所。


一台戏

这部电影略有点让我失望。当然也主要是因为,可能只有印度人才会对这部电影描述的故事感同身受。

之前我一直觉得这部在印度国内取得10多亿票房的电影,会是和《摔跤吧!爸爸》一样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是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印度电影只有阿米尔汗靠谱。

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好的方面来说,这是一部意图改造印度社会的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良心电影。

这个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而且有故事原型,就是一个姑娘,出嫁以后发现家里没有厕所,无法忍受,要求离婚,电影就是围绕厕所展开。

厕所问题,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在印度,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文化和传统。用电影中,反对在家里建厕所最大顽固派,男主角的爸爸,女主角的公公,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来说,“它会玷污我的宗教信仰”

说起来,咱们中国人应该无法理解,印度教义认为厕所是不洁之物,家里万万不能有厕所,反倒是田野,广阔天地非常清洁。按照印度教的逻辑,正是由于他们太爱干净了,所以不能接受在家里有厕所。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族人聚居时代,这个逻辑其实勉强可以接受。问题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已经是工业社会,那么这个想法无疑早已彻底落伍。

所以厕所问题背后的矛盾,实质是文化问题。

男主角最初无法直接面对这个文化问题,所以他一直在想权宜之计。比如让妻子去邻居家上厕所,他们家有个卧病在床的老奶奶而不得不建了厕所;后来又让妻子去每天经停村庄7分钟的火车上厕所;最后甚至去剧组偷一个临时厕所还被逮到号子里......

男主角一直不肯直接面对和他父亲的矛盾,也是因为文化和传统理念。父权的权威,宗教的观念,数千年来那种习惯性的强大力量......

但最后他发现权宜之计无论如何也走不通,于是他豁出去了.......

他必须要在家里建个厕所。

于是矛盾到达最顶点。

父亲和村长派人砸了厕所。这个场景象征着传统和变革的直接交锋。男主角要建这个厕所,其实是在挑战整个村庄几千年来的文化秩序。

所以这部电影不单单是谈论厕所,而是在讨论文化变革和思想转变。

为了达到目的,男主角去找政府求助,要求获得支持,在村子里建一个厕所。同时为了唤醒村民,男女主角准备用离婚这个爆炸新闻来触动大家内心。

这里不能不提到印度2014年由总理莫迪提出的“清洁印度运动”,号称要在全印度建设数千万万个厕所。

莫迪还亲自上阵扫大街

虽然印度政府在各方面宣称该项工作有很大成果。但是大多数印度人都觉得运动收效实在不咋样。

在电影中,政府官员也说政府帮助村民建厕所但是根本没有人用,甚至为了鼓励村民使用公共厕所,还发5卢布的奖励。

电影的最终,自然是迎来了大团圆结局。

首先是最顽固的男主角爸爸,因为自己老母亲摔伤在家门口,不得已只能使用那个儿子建的,被自己砸坏的厕所。

就在最后一刻,政府宣布马上批准在村子建厕所,不批准男女主角离婚。而顽固的父亲也终于转变了观念,挽回了这段婚姻。

电影的主人公终于迎来了胜利。


谈完电影优点,我再说说缺点。

第一,电影最终的胜利难以令人信服。

我能理解这部电影最后必须要有这个结局。因为这部电影带有点印度政府“清洁运动”官方宣传片的意思,如果最终还是一个失败的结果,不太能接受。

毕竟这部电影是为了改造印度民族文化,必须要有个阶段性胜利来鼓舞士气。

但是片中的顽固派,男主的爸爸其心路转变过程,有点太突兀。此前一直顽固到极点,仅仅因为自己老母亲摔伤使用了厕所,就此转变观念,这个理由虽然成立,但总让人觉得还是欠点铺垫。

其次,村里女人的转变也有点突兀。收到女主角离婚的影响,她们似乎突然就敢于起身反抗了。

这也有点难以说得通。

总之,就是最后这些人转变观念的过程太突兀,难以说服观众。

当然,村长和村里其他人的态度并没有太多改变。

电影在最后也回避了这一点。


第二,整部电影太过于拖沓。

整个电影节奏有点散,而且由于长达2个半小时,更是放大了这个弱点。

既然整部电影聚焦于要不要建厕所,和围绕它的斗争,电影前半小时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有点多余。

但是电影又必须交待爱情故事。因为后来男主角整个抗争,都是为了爱情,他要为了老婆“而抵抗全世界”

不过让我无语的是,即使电影花了半个多小时,我依然没有搞清楚女主角为何能看上男主角。

女主角贾娅,出身上等人,父母开明,叔公还获得了外国学位。她本人也上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无论如何,我搞不懂她为什么看上这个家里开个自行车行的37岁老男人。甘愿去做个家庭妇女,天天就是烧饭而已,那她之前受的高等教育是为了啥?

更无语的是,她没有搞清楚丈夫家里有没有厕所就嫁过去了,这也是后面整个故事发展的基础。

这一点我觉得很难让人信服。在这个村子里,几乎没有谁家里有厕所,只有贾娅因为父母开明给她建了厕所。家里有厕所是特例,是个别,这么重大的事情,她不了解就嫁过去了?

这应该是电影一个漏洞。

其实故事的原型中,女主人公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和受过高等教育,最后厕所问题也是由于慈善机构在村子外建了公共厕所而解决。并不像电影这么具有戏剧性。

最后,男主角由印度著名动作影星阿克谢·库玛尔扮演。他出生于1967年,已经年过半百。在电影里和大美女谈恋爱,而且贾娅对他死心塌地。看着这张脸我实在没法接受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女会在现实中爱上这么一个模样的老男人啊。

就和当年成龙大哥在《神话》里和金喜善谈恋爱一样让人觉得别扭。

要我说,年纪大了,老老实实演父亲就好,演什么被美女喜欢的帅哥啊。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电影,还算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电影。个人打7分吧。


梁鹏飞

印度电影屡次在国内大火,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印度有这样的土壤,可以让电影人把宗教问题,女权问题,以及传统文化遏制新事物发展,这些本身就带有尖锐矛盾的内容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


这不单纯是题材敏感,事实上早在这部《厕所英雄》上映之前,印度官方便已经在号召民众建厕所了,所以这部影片可以说是“顺势而上”,并无敏感和阻力。真正让人讶异的是这些问题确确实实扎根于印度的社会之中,并且影响深远。在看这部影片之前,绝大多数国外观众甚至都不会理解,建一个厕所会在印度有如此大的阻力,传统的守旧思想,遍布于村长,老一辈人,周围的年轻人,甚至即将出生的下一代之中,更为可怕的是,作为受害最为严重的女性,很多人并没有内心觉醒,这也是整部《厕所英雄》最大的主题,号召女性自身对于压迫的认识,并勇于反抗这种传统的压制。


所以说,包括《厕所英雄》在内的诸多印度电影佳作,他们爆红的背后,是一大堆让世界人民觉得离谱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离奇荒诞的现实,永远胜过无病呻吟的故事,这大概也是宝莱坞电影另一种形式下的悲哀。


回归到电影,影片整体中规中矩,男主角阿克谢·库玛尔在厕所被拆之后的那一段痛诉表演尤为精彩,让人印象深刻。关于剧情,我只是想强调一点,很多人觉得男主女角的爱情描写过多,分散了厕所这一主题的剧情,我个人倒觉得无伤大雅,没有足够的感情铺垫,反而难以衬托男主为爱和整个世界为敌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之前的浪漫爱情戏码,才使得后面的剧情更为立体更为牵动人心。另外像和一头牛结婚这样荒唐的事儿,也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剧情,足以表现印度国内守旧势力的顽固,这种顽固不光体现在建厕所上,更是体现在整个宗教文化上。



(文/星夜行 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我是星夜行

突破重重传统桎梏,为心爱的人建一座厕所,这个在我们看来尤为荒诞的不可思议之事,却成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厕所英雄》中能被称为“英雄”的壮举,而电影由此为切入喜剧化的展开,既落足于了对印度社会传统文化的反思,同样也有着女权主义的彰显。

据统计在今天的印度,仍旧有30%左右的家庭没有厕所,这种情况农村更为严重,而究其原因,贫穷仅只是是一方面,《厕所英雄》所点出的是其面对的另一个难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对立,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印度人不用厕所,是因为他们认为厕所是一个肮脏的地方,而户外则是洁净之地。那么你不经会问广大的女性该怎么办呢?在男权至上的印度社会,女性只能在深夜前往偏远无人的地方去解手,这种匪夷所思的不平等现象,构建起了电影绝佳的戏剧张力。

《厕所英雄》的故事围绕以一对新婚夫妇为展开,受过高等教育的妻子,不愿意忍受没有厕所的生活,选择了分居,而曾对父亲言听计从,甚至还与水牛结果婚的丈夫为了挽回妻子,不惜与父亲甚至是整个社会传统观念为敌,在那“我决定为你而抵抗全世界”的誓言下,丈夫排除万难为心爱的人建一座厕所。厕所在这部电影中所存在的意义俨然不单单是其本身,它既变成了一把挑战传统的利剑,同样也成为了去展现爱情最为美好的介质。

在这一看似荒诞不经却深谙印度社会现实的爱情故事中,堪为英雄的其实不仅只是为爱修建厕所的丈夫,作为妻子的加娅同样也是一位英雄,面对祖辈的传统,整个村子的女人早已完全丧失了去维护自我权利的能力,相反还去劝阻敢于与不公抗争的加娅妥协,甚至于是批判她的执着,女性自我尚且没有女权意识的觉醒,又何以去谈女权的维护?正是这种对思想上千年的禁锢,才是电影厕所之争最为根根的原因,而加娅非但没有去妥协,却毅然的站在了对自我权利的维护上,最终其所唤起的是所有女性女权意识的觉醒。

诚然就其成片而言,《厕所英雄》如很多印度电影一样,存在着节奏冗长的通病,但透过一间厕所的缩影,电影所展露的不单是一段与世界为敌的美好爱情,更是以小博大的映射以整个印度社会所存的问题。

文/梦里诗书


梦里诗书

1.

《厕所英雄》仍然布满了印度电影一贯的轻盈与沉重。

轻盈部分浸润于歌舞和幽默,有如沐春风之感。沉重的部分仍然关照传统文化的二元对立,令人如鲠在喉。

只是和《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相比,《厕所英雄》失于仓皇。

轻盈只是轻盈,沉重一直是沉重,两种元素混合在一起并没有生成新的独属于这部电影的物质。他们以各自原始的状态存在着,好都很好,但组合在一起,就成为问题。

《厕所英雄》最大的问题是主题先行。

印度女人必须趁着天没亮就得结伴去野外方便,她们管这叫“圆壶集会”。至于白天想方便了怎么办?答案是忍着。

一个从小家里就有厕所的女人嫁给一个家里从来就没有厕所的男人,引发了一连串的事端,甚至到了离婚的地步。而他们所在的村庄,“是一个祖传的村庄”,“1700年来就没有人离婚”。

影片里一位政府官员对此下的定义是,“这是一场战争”。

既然到了战争的地步,态度就不可避免。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各说了一段话,成为影片的题眼。

因为厕所问题,女主跑回娘家。赶来劝告的奶奶,并未站在女性的立场说话,女主角趁机对街上的女人发飙,“我们是女人,我们必须努力做每件事,我们被要求作出所有让步,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的。控制你的排便欲望,直到天黑以后。男人可以在白天拉,而你只能在晚上。如果男人用精力充沛的眼睛看你,你就遮住自己的脸,要保持安静。而当一些变态狂用手电筒对着你的时候,遮住你的脸,而不是遮住你的屁股。他可以到他的朋友那去说,“我瞥了一眼,但不知道那是谁”。他们每天对着你闪着车灯,但你从来没有吃惊过,你们很高兴,是因为“圆壶集会”又有了新的话题。如果来了姨妈,就要远离寺庙。如果有火葬的柴堆在燃烧,我们就要远离。如果我们想放松自己,要到村外去。为什么?为什么定下这些规矩?为什么只对我们?原本是他们的错,但现在成了我们的错。”

男主卖了摩托车,建了一个厕所,但父亲和村长联手把厕所拆了,“一个婆罗门的家从被破坏中挽救下来,这里什么也不会改变。如果受伤了,就涂上尘土,如果扭伤了,就涂点粪。如果拉屎和上厕所都是那么糟糕的事,那上帝为什么还给我们一个胃。没有胃,就不用上厕所了。头人,打开你的圣书告诉我吧,我们的道德责任是让我们的妻子出洋相吗,还是在外面露天拉屎给了我们救赎。”

太过突出的情绪,令影片流于仄繁。

导演知道情绪性细节、趣味性幽默和独特文化符号互相作用的原理,但他忽略了这一切最终都是细枝末节,它们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的介质,而不可以成为叙述本身。

一个优秀的叙事,需要感同身受,也需要抽身事外。感同身受是给叙述以温度,抽身事外是给叙事以冷静。

《厕所英雄》始于一腔愤怒,止于一腔愤怒,而在电影语言体系里,愤怒是幼稚的同义词。

2.

这是一部题材性向的电影。

和《四月三周两天》类似,当其他地方很日常的举动,在另一些地方变成一场战争的时候,电影最大的魅力,也就在此了。

《四月三周两天》是当时罗马尼亚不允许堕胎,一个意外怀孕女孩的经历就不亚于一场逃亡了。《厕所英雄》是当时的印度不允许家里建厕所,女人必须到野地里去方便。丈夫想给妻子建一个厕所,就变成了民族文化对抗事件。

因为“摩奴在《摩奴法典》里曾写过,人必须离开家拉屎。”而他那位已经成为公公的老爹则坚持,“媳妇没有方便过就做饭,我不吃”。

建一个厕所,就成了“不要试图挑战我们的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这件事,男主的弟弟对此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在抱怨的就是这文化,是谁呢?文化是没有人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附着于它。文化是让我们把捐款箱放在寺庙和清真寺里,但是却让人像动物一样在露天下拉屎,那就是文化。”

政府官员当然也很清醒,“你不在家里建厕所,但是你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厕所”。但在传统文化这座大山面前,任何反抗都无异于螳臂当车。

电影不能是影片中那纸公共利益诉讼的诉状,也不能是影片最后女人游行时呼喊的口号。

传统文化在影片中是一个批驳的靶子,它是矛盾的源发,是需要扬弃的谷粒中的草籽,但电影不能成为那个扬弃的木铲。一部讲述传统文化糟粕部分的电影,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依赖,比想象中的高得多。

所以,女人们去野地方便时,具体的样子;庆祝活动中,打男人传统的理论与形式,都需要恪守传统文化,并做出适当的发挥。

这就是电影,本质上,它仍是一种建立在奇观上的吸附效应,所谓在是非善恶、文化分辨等层面的作用,一直都是一部分人的一厢情愿。

《厕所英雄》中注重了批驳部分的营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文化传统部分的渲染,令影片置于情绪的尖顶,有重心不稳的危险感。

3.

《厕所英雄》在立意上的情绪化,是其粗糙的根本原因。

但它的粗放不仅于此,在制作上也出现了致命失误,影片一小时四十一分钟时,出现一个低级到令人匪夷所思地步的穿帮,收音的话筒出现。

影片结局当然皆大欢喜,电影提出问题,也咬牙去解决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直失于轻浮。

现实中,今天印度一部分地区的女人出嫁,一个很重要的择偶标准,仍然是男方家里有厕所。这就是震荡至今的印度清洁运动。


阿郎看电影

厕所英雄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印度宝莱坞关于,印度社会现实问题题材的一部电影。

在印度电影,大热的,这些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但凡有印度电影口碑好,一般都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某一社会问题。

从著名的阿米尔汗,摔跤的爸爸,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部电影表面是,运动电影,其实是女权电影。

再比如我的个神啊,是宗教纷争,

比如起跑线,是教育题材,

比如神秘歌手,是家暴女权题材。

。。。。。。

印度电影,之所以,会给人带来一种冲击感,其实这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它存在的现象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感,一个国家存在各种各样荒诞,但是却真实的问题,他总是要比艺术杜撰出来的作品,层次要更高一些。

我们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就会,在脑子里告诉自己,这些不是假的,而是真正发生在印度这个国家。

在此基础上,厕所英雄也是一部反映了印度社会问题的电影,主要围绕着印度的传统是,家里不修厕所的。

然而,如果说不修厕所,在野地里上厕所的话,对男人来说无伤大雅,那么对女人来说就是极其不方便的。

尤其我们还知道印度对女性的地位,十分之贬低,并且,性骚扰以及各种,强奸案件屡见不鲜。

所以这部电影,在宗教,女权,基础社会设施的建造上可以说在印度引起了广泛的话题。

那么它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的艺术作品,也是有它的深度的。

这就是这部电影口碑比较好的原因。主要原因。

但是呢,这部电影在我们国家可能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因为,像女权问题,阿米尔汗的那些运动,宗教以及教育问题。

虽然不在同一个国家,我们也都感同身受。

但是关于这个厕所问题,由于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还算过得去,所以大家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共鸣感。

所以这部电影的票房之所以会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较为先进的国家。


谈电影的先生

《厕所英雄》2天票房2千万,不要迷信宝莱坞电影,还不如国产片!

印度最新电影《厕所英雄》已经上映2天,这部极其被人看好的电影却令人意外地,仅仅取得了2千多万的票房。这和电影发行方的预期大相径庭,为什么内地电影市场没有其他大片上热映的情况下,这部印度宝莱坞作品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呢?

近年来多部优质宝莱坞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获得成功,例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以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不仅在观众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获得了骄人的票房。

所以当《厕所英雄》这部已经在印度市场得到过品质验证的电影定档时,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认为它将会取得佳绩。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厕所英雄》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没能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厕所英雄》很明显是个具有区域局限性的影片,影片中苦苦呼吁的“厕所计划”,我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创作的初心。和本片相反,前几部取得过成功的电影都有和我们中国人相通的价值观或者世界观。

《三傻大闹宝莱坞》围绕大学生活和教育问题展开,国内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倡导男女平等,这不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弘扬的价值观之一么?只有消除了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衍生品才能取得一样的成功。

《厕所英雄》中前半段的爱情故事我们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因为爱情没有国界。但是讲到后半段,因为“厕所问题”导致的夫妻感情不和,甚至引起了印度全国范围内的女权游行,作为一名中国人,只能说可以理解他们,但是做不到情感共鸣。

电影不只是败给了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厕所英雄》在故事推进、节奏把控等电影整体品质上有所下滑,同样影响了该电影口口相传。印度电影的通病都是铺垫过长,可能创作者觉得那样会和观众有更好的情感沟通,但是带来的风险就是降低观影热情。

电影节奏前半段太过松弛,就显得有点“偏题”。而故事推进上也有不小的瑕疵。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可以理解,但是女主拒绝男主求爱之后,为什么又会反过头来倒追?这个转折确实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也正因为如此,观众感受不到女主对男主深深的爱意。

如果没有这种爱意做基础,电影主题“厕所计划”的说服力将会大打折扣。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有一种看了电视剧的错觉。不合常理的家庭分歧、违和夸张的背景音乐、很多处冗余的情节设计、没能深化处理的家庭关系等等,都是《厕所英雄》的减分项。

如果有想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一个中肯的建议:这部电影不太值得去电影院观看。毕竟不是所有的印度电影都是《三傻》,也不是所有的印度明星都有阿米尔汗的吸引力。可以关注我之后,私信我电影名称厕所英雄,近期会有惊喜哦!


浪潮电影

其实一开始我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后来觉得从形式上都是一个模式,唱唱跳跳,当然,那是一个民族的本质 所在。厕所英雄,还不如改为厕所革命,不就是建厕所吗?电影我没看,一个围绕厕所的电影,这说明一个国家已经到了非建厕所的地步。网上说,印度人随地大小便,这就引发了大建和特建厕所的风波,这种内容的东西,我看还是少看或者不看为好,没有什么观看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