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1

黑水县: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山高、沟深、河流多,使黑水县的交通工程建设难度极大,扶贫攻坚一度困难重重。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下,黑水县交通运输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突破150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120公里,全县乡镇通班车率达83%。路网的逐渐通达,成为黑水县脱贫攻坚的极大助力。

道路提档 生活升级

黑水县洛多乡力威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平均海拔2700多米。龙洛乡道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说起这条路,黑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宋晓峰感触良多。

除此之外,龙洛乡道的建成还惠及两个乡11个村的百姓,带动了沿线产业发展。目前,公路沿线已经建成1个果蔬基地、2个核桃基地、3个中药材基地、4个农村合作社,拓宽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舒驰表示,阿坝州有三“大”——区域面积大、交通欠账大、脱贫攻坚难度大。交通的改善,是破解一系列难题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阿坝州以县城为轴心,以乡镇为节点,以乡村旅游景点、居民聚居点为延伸,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组道路为网络的互联互通路网体系,条条“输血”“造血”的毛细血管串联乡村,带动民生改善,推进产业转型。

高原特色农产品销路更畅

5年前,齐兴禄在黑水县芦花镇日多村流转了85亩土地,种植青红脆李。让这位黑水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回乡“务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黑水县有着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优势,非常适合发展高原特色有机农副产品。2015年,该县对农村公路进行提档升级,沿线加装安全护栏,整治急弯陡坡路段。路好走了,优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更畅,也为当地带来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黑水县与多家物流企业合作,积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注入”的模式,完善物流体系,提高农副产品外运能力。

全域全时游搭上交通顺风车

黑水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达古冰山、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三奥雪山省级森林公园、奶子沟彩林等众多旅游景点,以及大量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沙石多乡羊茸村地处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落叶松林”中心区,风景优美,随处可见的经幡和转经筒,散发出浓郁的藏族风情。然而,该村雨水较多,山体又比较破碎,交通极其不便。为此,黑水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羊茸村进行了整村搬迁。

2012年,该村42户村民全部从山上搬到山下河边一块平地上,河的另一边就是347国道。靠着交通主干道,发展问题能够解决了,但是村里老百姓过河却成了新的问题。

为此,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联络组通过反复调研,最后将羊茸村四板沟桥建设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重点项目。该桥全长37.7米、宽6.5米,投资150万元,建成通车后,彻底改变了羊茸村搬迁点的通行状况。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业,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同样位于347国道旁的沙石多乡昌德村,以红军长征翻越昌德雪山为背景,建设红军文化广场,并实施了排污管道、危旧房改造等20个项目,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近年来,黑水县借助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全域全时旅游,带来了人气财气,老百姓的收入有了极大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黑水顺利实现了1813户6435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去年年底,该县剩余贫困村31个、贫困户1096户354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8%。

2

昭觉县:公路畅 思路通 门路多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昭觉县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是深度贫困县。近年来,昭觉县通过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截至2017年年底,昭觉县共建设通乡沥青路32条296公里。目前,该县271个村通村硬化道路总里程达928公里,已通畅227个村。

今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调研期间,曾专程来到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并走进吉地尔子家中看实情、问冷暖、聊家常。6月10日,“小康路·交通情”交通扶贫重大主题采访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昭觉县,见证交通扶贫工作带来的山乡巨变。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泥巴路变水泥路 口粮成商品

海拔高、日照好、温差大,这让昭觉县天然具备发展优质农业的条件。之前,由于交通发展滞后,农民种的土豆、荞麦等农副产品很难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土豆为例,拉莫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但是这种高品质的高原土豆并没有打出品牌,老百姓一般都是自己吃,吃不了的喂牲畜。其他的农副产品也一样。有时候也能卖一些,但都是老百姓背着背篓走很远的山路到城里,卖的钱也只够买点油盐酱醋。

路通了,也带动了村里农产品的外销。如今,村民卖土豆、玉米、荞麦等农副产品,用三轮车或拖拉机往外运,方便又快捷。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便利了农产品走出大山,也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在火普村,该村于2017年年初建设了水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示范园,种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高山草莓比平原地区种植的草莓晚成熟两个月,每斤能卖到38元,羊肚菌每斤可以卖到80到100元。“要是以前,村民就是种了这些农产品,受交通限制也运不出去。”解放乡党委书记杨德华说。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杨德华介绍,今年,解放乡4个贫困村中的3个将实现脱贫摘帽。

交通改善观念新 村里兴起夜校热

道路的通畅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出行,也为昭觉县带来了人流、物流,并引入了新的观念。

团结村村民久有合家种了3亩多土豆。通过在夜校里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土豆产量提高了,他家的人均年收入已将近4000元,较学习前翻了一番。火普村村民阿里日木则在夜校学到了农家乐管理知识以及牛羊养殖技术。

农民夜校的受益者越来越多。除了村里请专家讲课,昭觉县政府也经常组织当地老百姓参加各种培训。“依托越来越便利的交通条件,我们每年组织两次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厨师技能、电工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县里希望各村贫困户多学一些知识,脱贫才更有路子、更有信心。”吉史里拉说。

3

宝鸡市:路网先导 增添致富活力

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中国交通报丨定点帮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同时,宝鸡东、西、南、北、中地貌差异大,其中南、西、北三面环山。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山区自然风光秀美,适合发展旅游;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农业。

基于对市情的充分认识,宝鸡交通扶贫工作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近年来,宝鸡市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16822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92.9公里。与此同时,围绕交通扶贫工作,宝鸡市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如今,宝鸡市建制村已全部通水泥路,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40%。

公路的畅通,为宝鸡市的发展注入了极大动力,让其多样化的元素实现了深度融合。

“交通+旅游”

门票经济变共享经济

陈仓区西山,地处宝鸡最西端,多年来,交通不便,脱贫困难。如何脱贫?靠农业、靠搬迁都太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2015年年底,宝鸡市通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把目光锁定在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健康养老的山水资源上,规划了面积90平方公里的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生态美景,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先导作用。一年多时间,大水川景区打通西部山区通往外界的旅游专线53公里,成为陕西首个当年建设、当年授牌的4A级景区。此后,灵宝峡、九龙山相继建成运营,连点成片,变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依水得利、贫困群众因山受益。

交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扭转了沿线群众的就业创业观念,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新鲜血液。

香泉镇南峪村村民何麦换的家就在旅游专线旁边。去年,他利用政府贴息贷款,将自家房屋升级为二层楼房,建成12间客房,开起了家庭旅馆。借助旅游专线带来的客流,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天能挣2000多元。

为了提升景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陈仓区积极推进实施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工程,全力打通主景区与沿线村庄之间的等级路对接,沿线所有村与村之间实现路宽至少3.5米以上水泥路连接,极大地方便了沿线群众脱贫致富。

在景区周边的庵里村,不少村民依托自家住房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还在家门口销售花椒、核桃、土鸡蛋、土蜂蜜等农副产品。

“交通+产业”

路通企业兴 群众享红利

2015年,麟游县对60.2公里的306省道过境段进行改造,将原本的三级路升级为二级路,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

麟游县的崔木煤矿就因306省道改建完成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崔木煤矿向外运输能力同比提升10%到15%。该矿厂产量、销量持续增长,运输成本持续下降。2017年崔木煤矿利润相比2014年增加了3.5亿元,增长了300%。

受益于交通发展,麟游县九成宫镇丰塬村建起了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目前,该示范园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占地1263亩,总投资3亿元。

到今年7月底,宝鸡的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所有交通扶贫项目将全部建成通车。届时,将惠及全市6个县(区)20个乡镇60.6万人口,沿线群众的出行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脱贫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

“交通+电商物流”

土货变网红

2016年,扶风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推动脱贫攻坚,实现自然村道路全覆盖。目前,该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2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7公里,居陕西省前列。

扶风县法门镇永安村依托农村公路,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电商”。2016年永安村通村公路进一步完善升级,物流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2017年10月,迅达物流就在永安村设立网点。该网点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红薯、苹果和核桃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广受城市居民欢迎。

今年55岁的赵永祥是永安村的贫困户,他种了3亩苹果,到了收获的季节,苹果直接拉到村里的物流服务点,现在每年能比原来多挣5000元。“我打算再种两三亩核桃,争取今年年底脱贫。”赵永祥笑着说。

扶风县只是宝鸡市农村物流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宝鸡市已建成8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8个镇级服务中心、951个村级服务站(贫困村电商服务站377个),眉县、千阳县、扶风县、陇县已成功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