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义无反顾地赴死,后人诟病为什么那么多?

文字整理/刘冷丝 图/改编网络

当今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看清楚一个人很难,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很多面复杂的人。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经验教训,至少可以懂得一点点如何辨别是非的知识。

范晔算得上是一代文人,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

然而,他的为官与为人却不被人称道,常被后人诟病。

范晔义无反顾地赴死,后人诟病为什么那么多?

诟病之一是不忠。范晔在《后汉书》中写了许多忠臣孝子,而自己却置孝义于脑后。彭城太妃去世,范晔虽去悼念,却日日笙歌,饮酒作乐。后来,范晔参与谋反。这说来也不复杂,范晔自视才高,门第显赫。在文帝当政时,他所得到的权势地位、官职俸禄虽已经很高,他却觉得远未满足,因而想通过拥立刘义康为帝,以开国之功来满足青云直上之欲望。从事书纪录来看,宋文帝对范晔一向优礼有加,范晔自己也承认"受恩深重"。这是范晔最不满的,也是最脆弱的神经。刘义康集团的孔熙先深知反也的为官欲望和私利没有得到满足,设局邀他参赌,故意大把大把输钱给他。成为莫逆至交后,他们摊牌叫他举事策逆。结果是天不遂人愿,兴事不成,反被同谋检举揭发,令宋文帝震惊。

诟病之二是不孝。有一年,其兄长范皓的母亲去世,他先是不肯赴丧,最后去时却带了个妓女同行。朝廷官员知道后一阵唾骂,我们知道,古时对大臣不孝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幸亏宋文帝欣赏他的才华,才没治他的罪。

诟病之三是目中无人。当时被宋文帝礼遇的还有一位叫沈演之的,朝中很多事情,刘文帝都召他俩商量,而且规定,如果是范晔先来,则叫他等沈演之一同进来;如果是沈演之先到,就可以一人直接进去。本来很正常的事情,范晔对此却心态不平,常常怨恨不已。

诟病之四是生活奢华,淫乱无比。范晔处死后,按规定抄家,官兵搜查他的家,发现他所用的各种乐器服饰精美绝伦,他的歌妓姬妾穿戴华丽。但其生母住处简陋,一只小柜厨盛放些柴草,兄弟子侄寒冬里没有被子,其叔父还穿着单衣。

因是谋反,范晔被诛灭三族,妻儿老小三代一同赴死。

范晔义无反顾地赴死,后人诟病为什么那么多?

范晔在此之前也许感觉到自己命将休矣,写了一首《临终诗》:"祸福本无兆,惟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邱,何足异枉直!岂论东陵上,宁辩首山侧,虽无嵇生琴,庶同夏侯邑。寄言生存子,此路行复即。"从这里,我们可能看到一点他临死前的真实想法。

接下来的场面,我们看到的范晔更是有着不可思议的行动。

赴刑场时,范晔排在最前面,他凡顾四周,看到很故交站在街头观望,他居然感觉欣慰,甚至关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问同案犯孔熙先、谢综:"今日这个顺序,是按官位的高低排的吗?"到了刑场,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晔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生母边哭边责备,用手击打范晔的颈部,范晔脸色不变。。妻云:"罪人,阿家莫念。"

范晔义无反顾地赴死,后人诟病为什么那么多?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一面出现了。

即将赴死,当与其妓妾诀别时,范晔却"悲涕流涟",丑态百出。其妻都骂他"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

从表面上看,范晔赴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临死不惧、大义凛然。

不过,很值得怀疑的是,范晔的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从何而来?

为了浩然正气,为了造福后来者,为了他的救世情怀?

这,当然不是!

倒让人感觉是一种什么也看不到的"乌托邦精神"。如果非要让人看到什么,那就是范晔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的已经很多很多了,他的死是死得其所。敢问一句:有谁比他活得更潇洒更舒畅?

如果仅仅为自己活着,不顾他人死活,且连累他人,这样的死才是最大的悲剧,那当然是别人的悲剧。

范晔的死,不足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