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小班說

‘你要聽話,這樣媽媽才會愛你’、‘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這樣才是好孩子’…要求孩子聽話是不少父母的口頭禪,表面上看起來不少聽話的孩子確實懂事又有禮貌,但其實,一句讓孩子聽話,卻隱藏了很多問題。

父母在誇孩子時,聽話是最容易被使用的讚語。

有多少父母還在認為,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是最省心的?

前幾天,一篇小學生吐槽媽媽的作文《媽媽這個物種令我憐惜……》刷爆了朋友圈。

原來,在孩子眼中,媽媽每天的關懷居然如此讓他心煩:

湯湯,起床去早讀 , 馬上,gogogo!

大聲讀出來,叫我聽見哦……

讀完了?讀完了趕緊到 QQ 群裡背一遍……

背完了?背完了刷牙洗臉,刷牙要超過兩分鐘啊,臉好好洗兩把……

這位小學生還給媽媽下了一句戳心的總結:“媽媽的嘮叨,週而復始,從不改變,也從不改進。”

看到這裡,我捂住老臉,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每天和孩子打“口水仗”,常常不到五分鐘就口乾舌燥,然而我自仰首向天吼,我娃依舊淡定如初,該吃吃、該玩玩,你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

身邊也經常有媽媽抱怨,為什麼有些話我反覆說了那麼多遍,孩子就是不聽呢?

唉,父母這個物種真讓人憐惜!又或許,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呢?

有多少父母是“人肉包子媽媽”?

臺灣兒童文學作家在TED上做了一個分享,更加接地氣地描述了— —

在日常生活裡,一個要求孩子“給我聽話”的媽媽,是怎樣的。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男孩子吃飯,兩兄弟爭一個小玩具,媽媽說:“你是哥哥你就讓給他。”

哥哥說:“為什麼我要給他?”

媽媽:“因為你比他大。”

哥哥:“那我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因為我永遠都比弟弟大。”

媽媽火了:“你要是再說話,不聽話,我就讓那個阿姨把你剁了,做成人肉包子。”

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這個故事後,有一個詞火了——“人肉包子媽媽”。

“人肉包子媽媽”的深層理解是什麼?

就是為了免去麻煩,扼殺掉孩子所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日常生活中,說要把孩子剁了做人肉包子這種偏向兇殘的回答比較少,但“你要聽話,要乖,媽媽才愛你”的對話場景無處不在,父母們為了“省心”無所不用其極。

例如我們小時候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無非就是垃圾桶撿的、河裡撈的等等,上一輩人很少會告訴你:“你是從我肚子裡出來的。”

因為後面孩子會問:“我是怎麼進到肚子裡去的?”

孩子的天真和想象力,能問你一整天不停歇。這個時候,媽媽們一般會發火——“別吵了!一點都不聽話!”

這樣的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是最省心的。

你要聽話,不然媽媽不喜歡你了。

你要聽話,按爸爸說的去做。

你要聽話,媽媽說不能這樣做就不要再做了。

就像視頻中郝老師說到的: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是因為“too busy”,其實是因為家長們“too lazy"。

什麼是聽話?

我們用了最省心的方式去扼殺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來保全自己的自由和時間。

你有沒有換位體會過孩子的內心?

武志紅在奇葩大會說了一句話: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你不聽話,就是錯的”,“我的孩子,愛怎麼打罵就怎麼打罵”,於是,孩子覺得“父母恨我,我就順著他們的話自虐”,這種深層潛意識導致的悲劇、鬧劇,每天都在新聞裡上演。

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有一條新聞,孩子一天縱火8起。孩子說:“我爸爸說我早晚得進監獄,我現在就進給他看。”

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如果能用“非暴力溝通”的“我式溝通法”,交流試試、討論情緒、表達想法,那又怎麼會走向自殺這種極端?

控制、指責、要挾、謾罵都是告訴孩子“你是我的,你要聽我的”,這樣的情感綁架和勒索,有沒有換位體會過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慣性打擊造成的心理崩潰,對於悲劇明明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只會“聽話”的孩子,往往是習得性無助感受最深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試探你的底線。

在一次聚會上,小晴一直對調皮的兒子說:

快點吃飯,再不吃飯媽媽生氣了!

不要吵了,安靜一會,再吵就讓你出去!

不要動我手機,再動媽媽真的不要你了。

任她吼破喉嚨,4歲的兒子彷彿耳朵上裝了防噪音干擾器,不僅沒吃飯,還拿著媽媽的手機又是自拍又是錄像。

小晴兒子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媽媽聾子”(mother-deaf)現象。

孩子一直在慢慢地試探媽媽的底線,通過和媽媽“對著幹”來測試媽媽的反應。

最終孩子發現“原來大人都是騙人的,媽媽並沒有真的不要我”,久而久之,孩子就對父母的話產生了免疫,選擇性地對父母“失聰”。

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演變成對所有講道理的人都“失聰”,那孩子可能真的就沒人管得了了。

有時候,孩子只是不喜歡被強迫“聽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卻不被允許表達,面對父母的強權不得不屈從,嘴裡勉強答應著,但沒有從心底完全接受和認可父母的話。

這種對父母的不認可會投射到行為上,於是我們經常看到,孩子雖然嘴上答應著“好好好”,但行動上還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做派。

這種孩子常常在心裡是對父母有怨言的“都沒有允許我說話,憑什麼認為你說的就是最合理的”,所以他們只能選擇性地屏蔽你的聲音磁場。

最終,他只能捂上耳朵,關閉心門,對你一鍵“屏蔽”。

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

既然我們像唐僧唸經一樣,發射的都是反向波,把“孫猴子”彈射得更遠,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讓磁場守恆,讓孩子對我們的話不再充耳不聞呢?

  • 不要用“聽話”來作為孩子的獎章

別把“聽話”作為孩子的獎章。當孩子順了你的意和別人打招呼時,不要誇他聽話,而是誇他有禮貌;當孩子順了你的意不再推其他孩子時,不要誇他聽話,而是誇他懂得禮讓……聽話從來都不是一種值得被肯定的優秀品質。

  • 講理而不是盲目順從,給出正確做法比單純阻止更有意義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常常這樣阻止他。但當我們回頭去看這句話時便會發現這其中存在的問題:明明打小朋友是不對的行為,家長沒有強調為什麼這樣做不對,反而只是突出了聽話的重要性——不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

丟掉了聽話,你和孩子的溝通可以更加有效。

強調結果:“你這樣去打其他的小朋友,他們會感覺疼,會哭。”

強調影響:“因為你對他們的傷害,他們便不和你做朋友、不和你玩了。”

提供正確的做法:“如果你喜歡他們,可以摸摸他們的肩膀,或者說你好。”

這才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教育:和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哪裡做錯了,而不是要他們盲目順從;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而不是單純地制止某一次的行為。

  •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請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在孩子有了思考能力後,把他的意見作為決定一件事情的參考意見。

去某個地方時,別忘了問問他想不想去?有沒有想去的地方?不想去又是為什麼?

做某個決定時,別忘了問他想不想這樣做?有沒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儘可能的尊重他的想法和意願,沒辦法如他所願時,也請以理服人,而不是用聽話來命令他無條件服從。

  • 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說:“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泰國有這樣一位媽媽,5歲的兒子不想去上學。

於是她自己請了一天假,帶孩子去街頭撿垃圾來體驗生活。媽媽帶兒子走了3.5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回來的路上,孩子要坐公交車,媽媽問“你有10泰銖嗎”;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告訴他需要5泰銖……

終於,又熱又累的孩子說: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實在高明。她沒有跟孩子長篇大論地講道理,也沒有對孩子發脾氣,而是用行動讓孩子明白——讀書可能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 給嘴巴加個拉鍊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會和他們說話。我們寧可誇別人家的孩子,卻對自己的孩子吝嗇到連句“你真棒”、“你做得好”都不會說。

更有甚者,還會把自己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抱怨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惡語相向。

不妨試著給嘴巴加個拉鍊,把傷害孩子的話“關住”,多說鼓勵、肯定孩子的話,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和對父母的信任,打開和孩子溝通的心門。

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他鼓勵他。孩子挫敗需要支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家是用來講愛的,不是用來講理的。愛通了,理就通了。

每個孩子的心門,最初都是向我們敞開的。慢慢地,在無休止的嘮叨中,孩子悄悄地關了門,上了鎖。

開啟孩子心鎖的那把鑰匙,就攥在我們手裡。這把鑰匙就是:

少看孩子的缺點,多去發現他的優點。

願我們跟孩子說的每一句,都能句句入他耳,句句入他心。

▍標籤:溺愛、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