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進口零關稅 給全球貿易送來清涼

6月2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實施《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第二修正案》”的通知,決定從7月1日起對原產於印度、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老撾的部分進口貨物適用新的協定稅率。其中,大豆的進口關稅稅率從3%降到零,化學品、農產品、醫療用品、服裝、鋼鐵和有色金屬等一系列產品都將獲得不同程度的關稅減讓。

在中美貿易關係僵持焦灼,美國對眾多國家發起貿易保護主義制裁並揮舞大棒的背景下,此次中國的關稅減讓毫無懸念的被置於聚光燈下,成為輿論的焦點,顯得那麼璀璨奪目。一時間,各種解讀甚囂塵上,幾乎都毫無例外的與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聯繫在了一起。

事實上,此次關稅減讓並非空穴來風,亦非直接劍指中美貿易問題,而是中國參與《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並推動貿易自由化的一項舉措。該協定的前身是1975年簽訂的《曼谷協定》,在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的主持下,為促進南南合作,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達成的一項優惠貿易安排。協定成員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老撾,蒙古正在加入的過程中,中國是於2001年5月正式加入協定。2018年3月7-9日,該協定第52次常委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並達成了《亞太貿易協定第二修正案》,各方同意於7月1日實施第四輪關稅減讓。

《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項下的大豆等產品關稅減讓,不僅具有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價值,而且彰顯了中國維護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象徵意義。首先,關稅減讓有利於促進區域內成員的貿易和經濟增長。大豆以及一系列產品的關稅下降將促進相互的進出口貿易,中國的巨大市場規模將惠及成員內國家。同時,由於中美貿易戰裡中國或將大幅提高自美國的大豆進口關稅,這將進一步刺激中國從亞太貿易協定成員國的大豆進口。但由於這些成員國家的大豆產量有限,預計不會對中國大豆進口的格局產生較大的改變。但一系列產品的關稅減讓,對成員國家擴大對中國的出口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有利於推動《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的發展,有望為未來自貿區建設打下基礎。《亞太貿易協定》是亞太地區最早的優惠貿易協定之一,成員包括了東亞和南亞地區的幾個重要經濟體,中國、印度和韓國都屬於經濟規模上的大國,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進一步開放的自貿區,對於擴大中國的自貿區“朋友圈”、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亞太貿易協定的發展也將有利於亞太自貿區(FTAAP)的推進。

再次,協定的發展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境下,區域化和“抱團取暖”的一個表現。美國挑起並擴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有的經濟關係格局,多邊貿易體制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挑戰,各個國家和區域在重新構建新的區域一體化,尋找新的合作伙伴。近年來區域貿易協定和雙邊自貿區的快速發展和重新洗牌,也反映了“逆全球化”浪潮下的經濟格局變遷。《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在近年來進一步發展,各個成員更加積極的參與和推動,雖然不一定是應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選擇,但也或多或少的折射了各個成員希望以區域化應對“逆全球化”的訴求。

最後,彰顯了中國維護和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決心,為全球做出了表率。中國一直是貿易自由化的堅定擁護者,為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增長和復甦做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進一步深化改革與開放,加快推進對外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範圍和開放,以“一帶一路”共建開放的新格局、分享開放的碩果,中國以實際行動推進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大豆等產品的進口關稅下降在貿易摩擦的“炮火”中依然實施和落實,充分證明了中國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決心。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特朗普政府肆意揮舞制裁大棒的背景下,中國仍然秉持負責任大國的態度,堅定的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並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以共商、共建和共享的理念打造合作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太平洋貿易協定》項下的大豆等產品關稅減讓不折不扣的成為全球火熱貿易戰裡的一股清流和涼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