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傳說│老爺閣及其傳說

老爺閣為近代著名建築,可惜在“文革”中被毀,但它在營口市民的社會生活中影響頗深,曾是營口的重要象徵之一,商貿繁榮的標誌。

掌故傳說│老爺閣及其傳說

老爺閣位於今遼河大街西段與西市場路交接處。建於清咸豐十年十月(1860年11月),1923年7月,營口士紳高永祺、王煥(瀛)等倡議重修後,基本保持了始建原型。

老爺閣實為關聖閣,由於人們習慣稱關羽為關老爺,故約定俗成稱關聖閣為老爺閣。該閣佔地約100多平方米,高24米,建在9米高的條石臺基上,四周圍有欄杆。閣正面向西,呈正方形,大木架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歇山式建築,青瓦頂,正脊南北兩端各施以鴟吻。戧脊各施套獸一組。四面皆為雙重簷,四角遠翹,每角都置風鈴。上層四面建欞窗,屋內塑關羽像,關平、周倉作陪。閣上總題額曰:“俯察百隧”。兩側有對聯,上聯是“河北辭朝,正當有事之秋,怒斬曹瞞關六將”;下聯是“江東赴宴,如入無人之境,笑傾魯肅酒三杯”。下層閣內塑有武財神趙公明像,面相威猛,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上懸一匾額:“威震坎宮”。旁掛對聯,上聯是“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則財恆足矣”,下聯是“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又從而招之”。是丹徒弟子吳兆元於1923年浴佛日所立。上層簷下外懸掛“文武聖神”匾,下層屋外簷下懸長匾“正大光明”,書者是營口縣知事(相當於縣長)陳文學。此匾後來成為營口人的歇後語:“老爺閣的匾——正大光明。”

老爺閣地址有四大特點:一是位於當時的營埠中心。二是坐落在原海城縣與蓋平縣的交界處。三是建於外國教堂(公雞樓)的毗鄰。四是坐東朝西,面向商貿繁榮的西大街。遠觀老爺閣總體結構雄偉壯觀,近看細部裝修工藝精湛,在營埠廟宇殿閣中出類拔萃。關於修建老爺閣有很多傳說:一是老爺閣地處繁華鬧市區,有些歹徒和痞棍,每每懷揣匕首或攔路搶劫財物,或入室勒逼銀錢。當時營埠無地方政府轄制,歹徒黨羽日漸增多,因行動時一律帶匕首,故稱“小刀子匠”。適有回民康富亭,原籍北京通縣康莊人,移居營口。他臂力過人,且精於武術,見“小刀子匠”魚肉百姓,頓起俠義之心。他組織幾個人到處察訪“小刀子匠”,遇則痛打一頓,非發誓改過而不饒,有冥頑抗拒者,就以刀劍相加,為民除害。消息傳開,市民壯膽,“小刀子匠”的活動漸有收斂。各界名流及經理財東,唯恐再起波瀾,遂公議修建老爺閣,內塑關羽像坐鎮,又塑周倉手執大刀站立一旁,取其“以大刀壓小刀”之意。二是營口開港後,外國傳教士到營口傳教,建教堂。他們在臨遼河南岸修了一座尖塔式教堂,樓頂豎風向標,形狀為鐵製的公雞,俗稱“公雞樓”。當時營口稱為“營子”,“營”與“蠅”同音,而“公雞能吃掉蠅子”,有“公雞吞掉營口”之意。眾百姓不甘心營口被洋人侵吞,便在公雞樓南側修建老爺閣,與公雞樓南北對峙,以關公的神威,震懾洋人吞併營口的野心。閣內還雕塑有30多隻黃鼠狼,寓意“黃鼠狼吃雞”。其實,公雞樓為清光緒七年(1881年)建,晚於老爺閣。此傳說反映了營口百姓揚善抑惡、扶正祛邪的心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6年9月23日,營口市部分造反派以“破舊立新”為名,將有著100多年曆史的老爺閣拆毀,成為歷史的遺憾!

掌故傳說│老爺閣及其傳說

郵箱:yingkouchunq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