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韓城開發,傷不起!

韓城古城至今已經1500歲,它是我國6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有大批元明清建築。1986年底,韓城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但比古城更古老的,是位於城市東南角的廟後村,該村是已知的韓城建村最早的村落,它的標誌建築是始建於元代的二郎廟,屬於陝西省文物保護建築。如今,這個默默見證古城時代變遷,留下歲月痕跡的廟宇孤零零地躺在被拆得面目全非的廟後村,由於年久失修,盡顯老態,瀕臨倒塌。

據韓城本地人說,廟後村目前的境遇,僅僅是韓城自2011年啟動古城改造至今一個小小的片段。對於這座已經走過15個世紀的古城該如何保護與開發,相關討論從未停止。從當初古城改造工程啟動至今,“強拆”、“徵收補償不合理”、“拆多建少”、“商業開發多於文化保護”、“投資企業賠錢準備撤資”等說法不絕於耳。

韓城市政府一名王姓官員說,韓城對於古城保護和開發有些急功近利。他直言,現在的古城缺少原有的生活氣息,想不通為何有企業願意投資10億元建設新城牆。“企業是要賺錢的,但估算,不管企業如何運營,也不可能在與政府約定的運營期內收回成本。”

“企業不賺錢,當然就不會在古城保護上下功夫了。”一位韓城本地人說。

古韩城开发,伤不起!

鳥瞰韓城古城。圖/郭鵬

古城“保護”前奏

韓城古城在不同的人眼裡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

強調古建築和歷史文化保護的人們覺得,這裡是個寶庫,因為文化遺產是不可複製的稀缺資源,特別是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文化遺產是基本標誌和價值構成。

謝國強是韓城土生土長的居民,他熟悉古城每個角落。說起古城,他可以如數家珍般介紹城內的文廟、九郎廟、北營廟、東營廟、城隍廟、闖王行宮等眾多歷史古蹟及人文景觀。

關於韓城的城市發展,一個統一的說法是,1985年,為了維護古城風貌,韓城市政府另闢新址,建設新城區。不在老城區發展,另建新區,似乎為古城保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古城因此該被嚴密地保護起來。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當地退休幹部楊德宇看來,當初之所以建設新城區,保護古城只是一個很小的因素,主要還是因為古城區開發建設條件有限及地勢低窪。

“在2011年之前,古城人想修繕自己的房屋不會受到限制,只要不進行大面積違建就沒人阻止。修繕方式也多是怎麼簡單省錢就怎麼弄,鮮有人考慮老建築原有的風貌。”家住古城中心區域的康聯華說,古城的多數老宅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破損嚴重,有人家乾脆把老宅推倒重建,建起了新式住宅。

這正是近年來韓城古城中古代風格建築逐漸減少的重要原因。

眼看著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流失和破壞日漸嚴重,2010年韓城市政府以改善古城居民民生出發,以保護古城、恢復古城原有風貌為原則,決定啟動古城保護工程。

古韩城开发,伤不起!

為了給新城牆建設讓路,韓城多處房屋被夷為平地。圖/郭鵬

“全城開發”

在韓城,古城的“保護”和“開發”是兩個纏繞在一起的話題。

2010年6月,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陝文投)聯合韓城市政府和當地6家民營企業出資10億元,註冊成立陝文投韓城公司。

2011年9月,以陝文投韓城公司為主,成立“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管委會。2012年8月,景區管委會從公司剝離出來,交由韓城市政府管理,形成企業做主業、政府搞服務的工作機制。

景區管委會的成立,意味著古城的“保護”和“開發”被並置在一起,這被當地媒體稱作“以大資金和市場化運作助推韓城文化旅遊做大做強”。

隨著管委會和陝文投的到來,很多古城人的生活徹底改變。

據當地媒體報道,時任西安市副市長、陝文投董事長段先念在考察古城時表示,要調整思路,加大拆遷力度,一次性改造到位,除古城內的廟宇、重點建築外,其餘全部實施拆除,力爭通過3年時間建設一個全新的旅遊景區。

儘管“先保護,後開發”是韓城市政府和景區管委會官員喜歡掛在嘴邊的話,但在保護過程中,當地群眾看到的更多是“開發”。

“不可否認,古城環境好了,但新建的高端酒店、飯店以及商業街,怎麼看都沒有古城的味道。”當地一位長期關注古城保護的人士表示,陝文投到來之後,古城就從局部保護變成了“全城開發”,旅遊開發使古城經濟化,這非常不利於古城文化保護。

採訪中,諸多受訪者認為,如今的古城隨著大面積拆遷,原住居民走了大半。“古城保護改造,難道一定要大規模拆遷?”

古韩城开发,伤不起!

韓城古城即景。圖/郭鵬

“沒有了安全感”

如今,歷史文化名村廟後村和集賢小區、文廟小區、蓮池小區等也都面臨同樣的拆遷命運,大大的拆字幾乎寫在每一面牆上,有古城人說,這些區域將一戶不留,“像是在攆人”。

“2012年給出的搬遷補償標準是每平方米2150元,五六年過去了,還是這個標準,但新城區的房價早翻番了,能去哪裡買房子住?”留守在集賢小區的居民李海燕帶著哭腔抱怨。她說,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一家遲早要搬走,現在耗著不走,實在是因為在新城區買不起房。

廟後村已經被拆得七零八落,但是,村頭宣傳牌上的內容依然在向人傳遞著古村厚重的歷史文化韻味。

“別說人了,村子都快消失了,還談什麼古城的冠上明珠。古城改造,實惠沒得著,卻遠離了故土。”村民王保社說政府大面積拆遷的行為,讓留在古城生活的人沒有了安全感。

他認為,政府可以邊建邊拆,或是在古城為原住居民建回遷房,這樣既解決了拆遷戶的住房需求,又可以將古城的人間煙火和歷史傳下去。

古韩城开发,伤不起!

韓城古城即景。圖/郭鵬

“優質資產”的尷尬

新建城牆有何意義?為何拆多建少?搬遷騰出來的大片土地有何用途?古城又將如何發展?

其實,相較於徵收補償及住房問題,大多數韓城古城人更關注古城保護問題,因為這是他們的根。

按照當初官方的說法,陝文投韓城公司開發古城計劃投資30億元。可是,有古城人認為,他們在保護上的投入並不多,因為景區內尚有多處古建築亟待修繕,但公司通過古城開發得到的好處“卻不少”。

這一說法,在韓城市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於2016年設立)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口中得到了印證,陝文投韓城公司在古城確有尚待開發的商業用地,同時也擁有古城景區近1/5面積的自主產權,位置優越,都是“優質資產”。

需要強調的是,在2013年,當時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作為回報,政府會在未來景區的收入中,按照1:1的比例與陝文投集團實現共贏。”

有人質疑,韓城市政府對陝文投韓城公司存在特殊照顧問題。但也有觀點認為,陝文投韓城公司並未在古城項目上賺到錢,理由就是位於景區門口的“新天地”商業項目建成3年多來未銷售出去,也沒有運營,再加上游客有限,“陝文投已經打算撤走了”。

一位投資業內人士表示,儘管看不懂韓城市政府收購陝文投商業項目的目的,但“新天地”項目不管是在陝文投韓城公司還是在韓城市城投公司名下,多年閒置,都已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文中謝國強、王保社、楊德宇、李海燕、康聯華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