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非常茴香豆

在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五十公里处的梁山上有一座巨大的皇家陵墓,那就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乾陵有两处看点,一是六十一尊无头石像,另一看点是武则天的超级无字碑,这座碑高七米多,宽两米多,厚1.5米,重达百吨,这么个庞然大物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是怎么立起来的,佩服佩服。

其实,乾陵前面有两块碑,西侧的“述圣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上有八条龙缠绕在一起,两侧各有一条腾飞的龙,栩栩如生,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
碑上题字,有字有有字的原因,无字也有无字的无奈,武则天劳苦功高,雄才大略,为大唐的江山,为武周的百姓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她的功劳无以用文字来表达,就立此无字碑。还有一种无奈的方式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自己的功过是非让后人去客观评论。


笔者认为无字碑是唐中宗李显反对刻碑文的,李显的帝位是武则天给废的,后来武则天又是被逼退位的,李显对武则天那是非常非常恨的,李显怎么称呼她,称先帝?不可能,李显最后还是称武则天为皇太后,立下无字碑算是羞辱她?报复她?不得而知。



武则天生前唯我独尊,独断专权,死后留下一块无字碑,耐人寻味,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树碑立传,让后人铭记她,武则天也想,她或许想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为自己立传,无声胜有声。


遗产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生前就因改唐为周震惊世人,而无字碑就成了她死后留给后人的独特印迹。

无字碑从它竖立在乾陵到现在,已经过去1300多年,千年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让无字碑的神秘更甚一筹,悦史君试图追古思今,来解答背后的多个可能:

第一,唐中宗李显难以释怀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后,唐中宗即位,但在唐朝嗣圣元年(684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就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先后囚禁在均州、房州等地。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才将唐中宗接回洛阳,重新册立为皇太子,但唐中宗并没有什么权力,还是战战兢兢。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武则天只能传位给唐中宗。

唐朝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唐朝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虽然是唐中宗的母后,但她不仅废掉了唐中宗的皇位,让他在之后的21年里担惊受怕,随时可能被害;还建立了武周王朝,把唐朝放在了一边。

悦史君认为,唐中宗无论从个人还是王朝利益考虑,都对武则天有很深的怨气,再加上他对武则天到底是“先帝”还是“皇太后”的称谓无法决断,导致了无字碑的产生。

第二,政局动荡以至没法写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趁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但之后的政局却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唐中宗让韦后参预朝政,韦后却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关系密切,朝政非常混乱。

唐朝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身亡,幼子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由韦后临朝称制。

唐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的弟弟安国相王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废唐殇帝李重茂,拥戴安国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册立有功的儿子李隆基为皇太子,妹妹太平公主同样干预朝政,两派势力斗争非常激烈。

唐朝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太平公主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

唐朝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袭杀窦怀贞、萧至忠等太平公主党羽,赐死太平公主,唐睿宗不得不正式归政于皇帝。

此后,唐朝的政局才算稳定下来,但这时各派势力对武则天更加没法评价,只能立无字碑。

第三,武则天临终前的要求

武则天死后留下遗诏,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那么,无字碑也有可能是她自己的意愿。

悦史君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她可能出于三种想法:功劳太大没法表达;罪孽太深不敢立碑;是非功过留给后人。

事实上,现在的无字碑上早就写满了字,因为宋金以后不断有人在无字碑上题字,前面的文字模糊了,后面的文字马上就又刻上去了,涵盖宋、金、元、明、清五朝,书法上真、草、隶、篆、行都有,真正任人评说。

但无论怎么样,悦史君对武则天这个伟大的女人,还是很佩服的!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不请自来!

对于这个无字碑,现在大家通用认可的解释是: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但是,我个人觉得,应该不简单的只有这个解释。

可能还要其他原因所致,因为:

1、文才不俗的武则天怎么会只字未提呢?

武则天出身官宦家庭,其父曾任工部尚书,豫州都督。家世显赫,书香门第。武则天自幼才学文识不俗。

武周时期,武则天为显示自己的文才喜好,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改六部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地官。

试想一个连官职名称都要改的人,怎么可能只字不提?

2、好大喜功,怎能无所表示?

武则天在位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千秋才能和天命,好大喜功,处处张扬自己的丰功伟业。为了显示自己的这些功绩,特意造了一个字:“日月当空”——曌(zhao)。

连年号都是彰显功绩的,什么万岁通天、永昌、天授、神功……

个人觉得,无字碑应该不是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可能有这些原因:

1、原本有字,被后人给抹去了

李唐复宗庙神器后,天下重归于唐。武则天去世后,李唐后裔,出于对武则天的不满,遂抹去了碑上的文字,并且掩盖了历史记载。以此来发泄武则天当年对李唐血脉的清洗。

也有可能是后面的朝代,有当权者不喜武则天,抹去其文字,降低其存在感。毕竟在古代,史书不是谁都可以看的?

2、本欲篆刻文字,但因为某些原因给搁置了

李显复李唐神器后,武则天去武周帝号,改称太后。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与高宗李治同眠。出于这些,李唐皇室也会给予历史评价和认可的。

但是可能因为天下复归李唐,还有诸多问题和纷乱。再加上,李显懦弱,朝政被左右,因而给搁置了。

3、故弄玄虚罢了

武则天极信鬼神,尊奉佛教。自以弥勒佛转世降生,得天下百姓归心。

既然是神佛转世,自然就要有神秘的色彩。

当然,无字碑的具体,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只有当时的武则天和李唐皇室知道。这里不过是一些站不住脚的猜测罢了!


志军翔宇

中国历史上有三块无字碑,碑主俱是大名鼎鼎

(1)谢安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的墓碑位于南京梅岗,“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原因是“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秦桧

秦桧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据说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

(3)武则天

武则天死后与老公李治合葬于乾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从位置和造型来看,两块碑应该是同时立起,但无字碑上不着一字,空空荡荡,成为千古悬案。

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刻字,有多种说法,归纳如下

(1)武则天故意不刻字,立“无字碑”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2)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撺掇李家江山,杀害总亲骨肉,怕死后被人清算,所以不刻字
(3)武则天故意不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

以上三种说法在千年历史中占据主流,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的不可开交,以至于历代文人骚客谁见了无字碑都要写几笔,名为无字碑,其实早成了草稿本。

近年来陕西物研究所在考察中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共计有3300个,从大小推断,这些方格是用来规范刻字的,也就是说当时已经准备好碑文,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刻上去。

这无疑是消除历史争议的重大发现,有理由推断,武则天当时为自己准备的碑文,但历代君王纵然脸皮再厚也不能自己活着的时候给自己盖棺定论,写好了也的让后人篆刻,但中宗李显继位后,对这个亲妈情感复杂,加之当时政局动荡,一来二去,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下来,等到后来政局稳定,更是不愿意趟这浑水,最后将错就错,成就了这块无字碑。



日慕乡关

武则天无字碑没有什么秘密…

就是儿子李显觉得想为伟大的母亲立碑,却不知如何下笔,加之后来时局混乱,再后来一拖再拖,再后来就搁置了,之后成为无字碑了!


华夏木子妍

一如作者回答!

二她是中国第一,唯一,女皇!没有被儿子认可或无法表达对母亲一生的功过!即在男权中承认母亲比父亲,自己有成就能力。又无法承受这个能力给自己带来羞辱!

三以皇帝礼与李治合葬!以实事为依据的格局!又回到最初。有没李治没有武则天的一切!

四浅沦


可可潘琴

没啥秘密,因为是非成败交给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