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近日,“2018中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及“县域经济100强(2018年)榜单”,新郑等河南6县(市)入选全国百强县榜单。

据了解,赛迪顾问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强县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为10.6万元,实体经济是县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百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比53.8%。同时,百强县消费需求旺盛,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8%。

东多西少、强省强县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从分布上,百强县呈现区域不均、东部占优的特点。百强县东部地区占74席,中部地区占16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有2席。与2017年相比,东部地区席位减少2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增1席。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初现成效。

同时,强省强县,江苏领先。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6席,并包揽前4位。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22席和19席。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云南等省份的县域均无缘百强。

河南6县(市)入选

尽管与排名前三的省份差距略大,但河南省以6个席位排名第四。进入百强榜的6地分别是:

新郑(第49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属郑州市。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78.6万,辖14个乡(镇),337个行政村。2017年,新郑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0.9亿元,增长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4亿元,增长10.7%,其中,税收46亿元,增长13.6%,总量蝉联全省县(市)第一。

荥阳(第52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下辖9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风景区管委,人口59万(2013年),面积908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03亿元,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599亿元,增长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2.9亿元,增长21.8%,增速和税收占比连年均居郑州六县市区第一位。

巩义(第59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巩义,河南省直管县级市,行政区划隶属于郑州市。巩义为“郑州-巩义-洛阳工业走廊”核心城市之一。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8万人。2017年,巩义生产总值完成784亿元,同比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2.4亿元,增长10.4%;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09.4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2亿元,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09.2亿元,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35元,增长8.7%。

新密(第62 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东麓,隶属于郑州,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79.7万(2010年)。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4.6亿元、增长7.8%;规模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51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1亿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73位、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75位。

登封(第83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隶属于郑州。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登封市辖3个街道、8个镇、4个乡、1个工业区和1个矿区,总人口65万人(2013年)。2016年,登封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6.8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4.5亿元,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4.2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8.4亿元,同比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1.1亿元,同比增长15.3%。

禹州(第87名)

河南6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快看看都是哪儿?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隶属于许昌。2011年年末禹州市总人口125.96万人,常住人口112.75万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47.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87.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亿元。

百强县还有以下特点

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2017年,百强县的土地总面积、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5万平方公里、9105万人、8.2万亿元,以占全国约2%的土地面积,不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的GDP。第二产业是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百强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8∶43.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占比5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3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广东、江苏、山东等发达省份。

百强县总体处在工业化后期,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百强县的人均GDP为10.6万元,超过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平均水平,按照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处于工业化后期。从产业结构水平看,百强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小于10%,且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也处于工业化后期。

百强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内生需求增长动力不足。2017年,百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5%),但高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依然是以投资作为主要内生动力,但在经济新形势下,积极刺激域内消费是百强县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

此外,经济开放度较低,需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资本吸附能力弱,需盘活金融渠道,推动资本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消费需求旺盛,生活性服务业亟待转型升级等都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