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MI回落看實體經濟罕見之困境

從PMI回落看實體經濟罕見之困境

6月份PMl披露後,第一時間進行了分析研究。越往深處研究越感到恐懼與擔憂。除了對PML主要指數在景氣度上方感到懷疑外,對其趨勢與一些主要指數滑落程度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已經預期回落,意料之外是沒有想到回落幅度這麼大。

6月官方製造業PMI 51.5,相比於5月份的51.9有所回落。最主要的生產指數從5月份的54.1下降至53.6。這與最能反映實體經濟狀況的用電量數據非常溫和。6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從72.2萬噸降到了69.3萬噸。全國高爐開工率,也從5月下旬開始放緩。適逢仲夏,民用電需求激增,而電廠生產耗能卻在下降,說明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用電急劇下降,折射停工歇業倒閉情況比想象嚴重。

官方的PMI主要以大中型企業、國有企業為主,傳遞到中小微最困難最艱難經濟體身上數據統計有時滯而且並不一定全面,預計需求放緩向生產端傳導開始加快,PMI生產指數還會繼續回落。實體經濟最困難特別是小微生產者生死抉擇期將會在3季度迅猛襲來。

最值得注意的是,內需不強,外需更弱。6月新訂單指數從53.8下降到53.2,新出口訂單指數從51.2下降到49。新出口訂單跌破50景氣度,進入衰落區間。沒有新訂單,怎麼生產?生產什麼呢?

出口進一步下滑是大概率事件。雖然人民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不過在貿易戰硝煙瀰漫情況下,這個作用基本被抵消了。三季度、四季度出口企業將更加困難,出口經濟將持續滑落。最嚴重的是背後是中小微出口實體企業。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下降,但產成品庫存指數上升。原材料庫存指數49.6大降至48.8,產成品庫存指數從46.1提高至46.3.

產成品庫存指數回升,源於供需兩弱下的被動累積。原材料庫存下降明顯:一方面是生產放緩,使得所需要的原材料減少。另一方面是原材料漲價對補庫的壓制。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從56.7提高到57.7;出廠價格指數從53.2小幅提高到53.3。

從6月PMI指數來看,無論國家統計局數據多麼漂亮,無論主流媒體多麼鶯歌燕舞,也無論一些專家如何沒有底線昧著良心說假話,經濟回落、處在下行通道這個事實是顯而易見、不能否定的。原因何在?

外部的貿易戰,內部的需求不足,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意願下降,畸形的房地產扭曲經濟結構等。不過,眼前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所謂的嚴監管,目的在於實體經濟,但事與願違卻在大大傷害實體經濟。

通過這兩年的金融整頓,最新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腰斬,非標表外業務被堵死,特別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被扼殺。這三大板塊存在一定問題與風險是不可否認的。整頓與嚴管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三大板塊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服務對象一定程度上是哪些在大型金融機構根本融不到資金的中小微生產者的資金需求。成為中小微生產者無奈的融資渠道。今天借金融整頓,一刀切打壓關閉後,大型金融機構又沒有服務小微經營者的絲毫意願,直接傷及的就是中小微生產經營者。等於把中小微生產者最後一條路、哪怕是代價高一點的一條路也給切斷了,又給不出新的路子,金融又回到了過去高高在上的大型銀行壟斷市場的老路上。必然使得中小微生產者等實體經濟融資更難更貴。

通過降準等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實踐已經證明幾乎沒有任何效果,效果都在統計報表裡,不在實體經濟裡。降準是將流動性釋放給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沒有意願貸給中小微生產者,因為其沒有手段獲取中小微生產者的信用即風險大小,能不能歸還貸款本息。當然,不能怪罪商業銀行,因為大部分小微生產經營者連一張報表與賬本都沒有。

從PMI回落看實體經濟罕見之困境

改革開放40年了,而目前的金融嚴監管與整頓手段又回到了過去。帶來的惡果就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與過去幾乎沒有任何改變。走不出“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主要原因是一刀切。比如,目前的金融整頓,對社融、表外、非標,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一關了之。全部關閉後,監管最簡單最省事了。但可苦了實體經濟,實體企業,對大部分守法經營者是最大的不公。因為一關了之,違法者“罪有應得”,而守法者呢?蒙受了不白之冤。

一定要杜絕“一管就死“的懶政行為。這就要求監管者吃苦受累。誰違法違紀查處誰,整治誰,處罰處理誰。而不是將所有新金融業態一關了之。

一定要用科學客觀思維認識看待金融風險。金融行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就是經營風險的。在一個高風險的金融行業烏托邦思維想監管到零風險,不僅是違背科學客觀規律的行為,而且也是最不經濟的。其消滅最後一點風險的邊際成本無限大。想在高風險的金融行業消滅風險,是違背客觀規律、不懂金融機理的對抗性思維!

高風險的金融行業不怕有風險,怕的是沒有人承擔風險,比如國有企業金融機構決策帶來的風險,往往找不到風險承擔者,最終是百姓買單。這是最可怕的。

市場經濟機制下,對於金融投資的高風險只要有人承擔出險後果,就沒有什麼懼怕的。誰的孩子誰抱走,誰弄的風險誰承擔。俗話說,高風險高收益。市場經濟體制下是有人願意高風險投資的,目的在於獲取高回報。完全市場化的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民間融資等市場主體很明確,承擔投資風險的責任很清晰。違背市場機理的監管,試圖把金融高風險徹底消滅,既不現實,也扼殺市場經濟高效配置資源的機理,最終傷害的是實體經濟,中小微商戶、生產經營者的弱勢經濟體。

從PMI回落看實體經濟罕見之困境

殊不知,監管層能否從夢中醒過來,回到客觀現實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