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生存“困境”

憑藉產品質量、產能規模、客戶資源優勢,主流正極材料企業逐漸掌控市場話語權,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生存壓力不斷增大。

近期,跨界入局正極材料領域的上市公司紛紛叫停或止步正極材料業務板塊。

3月13日,紅寶麗發佈公告稱,公司解散並清算了旗下負責正極材料產品生產的子公司鋰泰能源。原因是鋰泰能源生產磷酸錳鋰產品未獲得客戶市場認可,設立三年,累積虧損數額大。

緊接著,百利科技公告顯示,其合作的正極材料企業寧夏漢堯的一期項目訂單由4.2億變成2.35億。同時,出於對市場需求變化的考慮,寧夏漢堯也決定暫緩實施部分建設內容。

從原因來看,一方面,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日趨提升,正極材料行業強者恆強、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也愈發明顯。

另一方面,隨著上游鈷、鋰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下游市場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正極材料產品價格和毛利率進一步下滑,導致企業利潤承壓加劇。

業內人士人士認為,二三線純正極材料企業正在加速消減,其接下來的生存空間,或轉型走向小動力、數碼等細分市場,或淪為主流正極材料企業或電池企業的代工廠,或被產業鏈企業縱向併購。

難以逾越的市場高牆

與二三線正極材料消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流正極材料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有特色的拳頭產品,擴增產能,降低成本,在綜合實力上強化自身的護城河。

強敵環伺下,二三線正極材料也很難逾越主流企業市場的高牆。

高工鋰電瞭解到,以三元材料為例,寧德時代的供應商就有六七家,比亞迪有四五家,主流企業之間供應的價格差距不大,並擁有自身特色的拳頭產品。

如:巴莫高鎳材料技術出彩,整體產能釋放加速;容百科技為NCM811的領頭羊;貴州振華主打單晶NCM523;當升科技在6系領域則是首屈一指......

同時,匹配頭部電池企業的產能擴增,主流正極材料企業的規模化擴產腳步也在加快。

因此,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想要從技術、產能、價格環節突破主流正極材料企業的市場幾乎不可能。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40.4萬噸,同比增長32.5%。其中,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19.2萬噸,同比增幅40.7%。TOP10企業市場佔比達75.4%。

磷酸鐵鋰材料市場的競爭則更為劇烈,GGII數據顯示,2019年磷酸鐵鋰材料出貨量8.8萬噸,同比增長29.3%。僅TOP5企業出貨量的市場佔比就達到了75.6%。

一位正極材料企業高層表示,隨著正極材料市場向主流企業進一步集中,留給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的市場機會,也僅僅只有“一畝三分地”了。

或轉型或代工

高工鋰電瞭解到,在動力電池市場被邊緣化的一部分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也在積極轉型,挖掘數碼、電動工具等小動力以及儲能等細分鋰電池市場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數碼、小動力、儲能等細分市場也有“門當戶對”合作的說法,頭部電池企業自然會傾向與主流正極材料企業進行合作。但一些細分領域的中小電池企業,其正極材料則來自不同途徑。這也成為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持續生存發展的路徑之一。

同時,代工也成為二三線材料企業謀求生存的手段之一。

一方面,一部分電池企業也在扶持匹配自身發展的材料供應商,部分二三線正極企業也在試圖綁定這部分電池企業,成為其合作的代工廠。

另一方面,部分二三線材料企業也在通過作為主流材料企業的代工廠,進入到頭部企業的供應鏈當中。

行業人士認為,不過無論以何種方式,代工的利潤都是極為微弱的。二三線材料企業想要持續發展壯大,還需提升自身在技術、產能、資金方面的綜合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一季度大動力、數碼、小動力等市場大幅萎縮,海外市場出口也日益嚴峻,這也直接導致正極材料企業的產能釋放減緩。同時,來自企業運營、應收賬款等資金壓力也在加劇二三線材料企業的生存現狀。

疾風驟雨過後,剩下的二三線正極材料企業還能剩下幾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