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爲何放棄火槍、回到騎馬射箭水平?

西方航海時代來臨,兵器工業發展迅速,法國17世紀發明了具有防風防雨性能的燧發槍,又經過數次技術進步,子彈穩定性、射擊精準度大大提升,射程也提高到了200米。從此,歐洲進入了線列步兵時代,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缺失的一段!

明朝察覺到兵器的落後,自己又研究不出來,就花錢從葡萄牙引進鑄炮專家,進行大量仿製,並用於實戰。明朝後期的火炮用精鐵鑄造,在技術上接近西方水平,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最著名的“紅夷炮”,“淨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據說炸死了努爾哈赤。清軍入關後面對揚州的拼死抵抗,吳三桂用大炮轟塌了城牆。

清朝為何放棄火槍、回到騎馬射箭水平?

明朝的兵工廠大量製造火器。線膛槍大量裝備京軍三大營;大口徑精鐵炮裝備吳三桂等邊軍部隊;火箭種類達幾十種;地雷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數種。種種證據都表明,明軍的武器並不落後,無奈腐朽的朝廷和農民起義,最終埋葬了國家。清朝在消滅明朝的戰爭中,還是努力發展火器的,但是坐穩江山後,就放棄了努力。

清朝為何放棄火槍、回到騎馬射箭水平?

康熙年間,天才武器專家戴梓發明“連珠銃”,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鉛彈,這就是機關槍,比歐洲早兩百年;然後又造出蟠腸槍、威遠將軍炮,威力極大。康熙以“騎射乃滿州根本”為由,將戴梓充軍。鑑於火槍已是世界各國標準裝備,有大臣建議武舉可以考射擊,被朝廷拒絕,從此無人再提發展火器,一直到鴉片戰爭。

清朝為何放棄火槍、回到騎馬射箭水平?

對外交往中,清廷特意通知各國:來華禁止攜帶火器!這幾乎就是明白地告訴列強—自己對火器恐懼!等到鴉片戰爭爆發,拿著大刀長矛的清軍,在火槍火炮面前目瞪口呆。1860年英法聯軍掃蕩圓明園,發現當年送給乾隆的火炮保存完好,只是被當成了工藝品供著。直到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朝廷還相信義和團“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的鬼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