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浪中保持自己的航向

一旦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從自己的個人的角度擴展到另一個人,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往可能是對於一些事情僅僅看一下就過去了,現在則是總是會考慮一下,想想它在當下和未來的權重各是怎麼樣的,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更關注的是未來的感受,但是加入了另一個人就會關注整個過程的展現,不會在讓自己走過的路成為荒蕪了。

就是說在行動的時候,要始終不斷的證明著自己,需要一些成就來證明自己,說服自己是容易的,但是說服另一個人,從自己的直覺中就知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僅僅是說服或者說期望是不起作用的。

以前在思考中會認為對於結果的關注應該關注的是整個過程的總的結果的最大化,但是這就會需要時間來等待,等待期間的不斷投入,意味著不斷的損失,而欺騙就有可能看上這樣的損失。

但是,一旦關注了短期的利益的話,就會認識到這樣的損失,可以通過對短期利益的關注來消除,因為將原本需要很長時間來驗證的東西,加以分割,或許最後的結果會減少,但是損失卻可以得到控制,同時公平也可以得到保證。

除了對可能損失的控制的考慮外,考慮和追求長期的結果,基礎的條件是將人的本性歸為惡的一類,就是人會好逸惡勞,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人會出現投機取巧的行為。

反觀如今社會對浮躁的批評,同樣可以看出來,雖然有一些人的想法是出於善的方面的考慮,但是同樣可以看到投機分子的身影,在這裡為自己的偷懶尋找合理的藉口。

這一點在社會的關係中也同樣存在,當前的社會人可以相互信任嗎?這一點想來也很難的到一個好的回覆,人總是通過自己的感覺來行事,對於一件事情的可能性,依據的是對做出此保證的人的信任,信任一是來自以往的行為,一是來自對此人的主觀感覺,而這兩個方面都不能夠保證信任的必然持續,於是,只有將期望打折,將意外出現的時間縮短,將所有的都處於可控的範圍內,於是一種基於短期利益或者說是眼前利益的行為指向就成立了。

對某一種現象的討論,最後要達到的應該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和保證自己的航向,如果說自己感到在這樣的浪花中無法前行,需要的是尋找穿過去的路。或許每個人都會說,在環境面前我們都會被改變,但是,一旦將這種改變和具體的經歷聯繫在一起,就會發現不同情境會出現。

思考可能是不容易的,觀察自己的處境可能也是不容易的,每一個都需要突破既有的認知,因為如果在認知上不能夠獲得突破,那麼在行為上就不會出現任何的有意義的結果,否則就會出現了對認知的忽視,人們總是會對某些話語很有感慨,但是卻並不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很好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