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海行动》中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看法

《红海行动》看过之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部模仿好莱坞的作品,那么就文化上来说,并不是,镜头中的场景或许很大,很壮观,这是我们对好莱坞类型的电影的直观感受。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美之间,虽然已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明显的,并且,这种差异是宏大的场景弥补不了的。

记得,《论语》里有一段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点,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的设想上,接触未来,并且仅仅做出一种没有变数的设想,这才是孔子所真正想要指出的问题。

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又有几个人愿意思考未来呢?在进行未来的探讨中,总是充满着一意孤行,不对其中会遇到的变数进行思考与接受,这一点可以从,高考填报志愿这件事情上感受一二,专业与学校,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就是中赋予未来以静止的存在,不存在意外的未来。

如果真的是这样,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注重体验的,正是这样才为在注重感情的文学上获得极大的成就。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厌恶的是在想象中体验未来,认为未来的意义就是这种变数,并且在人生中乐于体验这种变数,并且认为这种变数才是使得人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这又让人想起的余华的《活着》,书中主角的一生都是在当时人的一种固定观念下,预设了一个个未来后的,充满变数的人生的展现,并且正是这种经历吸人这人们去阅读,体会。

那么,凡事“预”的“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基于当前的情况,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应该对在进行过程中的任何要素都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只有认真考虑了,在未来的行动中才会有借鉴的意义,否则,只会陷入慌乱中,或者说,总是充满了意外的惊喜或不幸。

如果说,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要素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却可以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之类。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个古老的三段论,人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三段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固定的结局,但是,在通往死亡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饮食、心情、运动等这些涉及死亡的要素,来决定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多一些思考,而不是总是一股冲劲,冲劲对我们的文化来说总是致命的,强盛的王朝的强盛,在于在整个王朝的时间轴上,王朝从没有放弃对困难的克服,而这也是很多令人唏嘘的朝代、人物所缺乏的,因为这些朝代、这些人已经在最后的结果面前被打垮了,虽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