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我市降雨承载能力 有多大

近几年,几乎每年雨季都有持续降雨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出现。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还是二三线中小城市,城市内涝“看海”新闻屡见不鲜,城市内涝问题也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之后又一大城市病。

漯河排水排涝能力如何?排涝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合格”呢?排水系统能够具备多大规模降雨承载能力才能“达标”?

一、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特殊易产生内涝。

漯河市城区处于平原地带,雨水自然排放流速慢,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需开启外围及沿河泵站抽排,才能及时排除雨水。同时,我市属温湿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749.2毫米至845.2毫米,雨水多集中在6月至8月底,目前就是我市的主汛期。如2017年“8·19”特大暴雨,我市9小时降雨量就达280.6毫米,可见我市全年降雨分布不均。此外,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夏季城区和郊区对流现象明显加强,也加剧了局部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

二、排水系统建设历史成因普遍存在。

据了解,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年(所谓暴雨强度的重现期指大于或等于该值的暴雨强度可能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它只是一个平均参考数据,并不一定多少年必须重现一次),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而我市现有的排水排涝工程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也恰恰与我国多数城市一样,甚至部分地段还低于一年一遇的标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多年前没出现过城市积水问题呢?近年来,我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路面硬化率高,造成城市土壤吸水能力下降;其次,城市框架逐年拉大,使得城市排水沟渠减少甚至消失殆尽,排水途径减少;同时,在城市扩张后雨污合流使得排水管网的压力剧增;再者,当下环境气候的变化,使得恶劣天气频发。虽然市城管局市政部门为备战汛期多举措并行,开展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市区排水管网和外围出口的畅通,但一遇暴雨天气,目前的排水管网仍难以满足雨量及时(2小时以内)排放的需求,城市出现积水在所难免。

三、建设过高标准排水系统不现实。

既然如此,为何不加大排水管道建设来提高我市的排水能力问题呢?比如建设像国际都市一样的能内部通车的排水长廊。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很好,但不现实。其次,由于排水管道几乎都埋在地下,若要将地下所有的排水管道重新铺设,必须全部挖开地面,将极大地影响广大市民的正常生活,实际操作很困难。

四、告别“看海”指日可待。

目前我市已投入大量资金,开始筹建雨污分流工程,雨污分流的建设也是变相的扩宽排水渠道,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排水流量,也可防治河道污染。同时对易积水点排水管网进行局部改造,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市排水能力。此外,针对今年的强降雨过程,市政部门已经经历了几次考验,达到了积水及时排除的效果,但是形势不容乐观,真正的高强度降雨还未到来,市城管局市政管理处将时刻关注天气预警,在强降雨过程中做好防汛应急措施,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全面开启泵站抽排积水,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基于我市排水现状,达到强降雨后“雨停无水”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根据以往经验估算,积水完全排除24小时内100mm的中度降雨约需3小时、150mm以上大雨约需6小时、200mm以上暴雨等恶劣天气约需12小时,在上述时限内排除积水是我们城市可承载的最大能力。 刘一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