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黎元洪能力平平,卻在民國初期屹立不倒?

嘰咕吧

一、業務能力強,為人寬厚,有威望

即使談不上特別的出類拔萃,但要說黎元洪能力平平還是有點過。

黎元洪1883年考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後來擔任過海軍“二管輪”,很受丁汝昌器重。甲午戰爭結束後投奔兩江總督張之洞,深得張賞識,委其任南京炮臺總教習和總檯官。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後,黎元洪隨其回湖北編練新軍。

黎元洪治軍“寬嚴適中,愛兵惜才”,為湖北新軍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1906年的彰德秋操中更是出盡了風頭,是清末不可多得的軍事將才。

武昌起義前,黎元洪是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在湖北新軍中很有威望。

二、機緣巧合出任都督

武昌起義前,湖北革命黨人到上海請黃興、宋教仁等革命黨大佬到武昌來主持起義,但大佬們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沒有予以足夠重視,缺位武昌;武昌起義時,軍政部長孫武受傷轉移、軍事總指揮蔣翊武被抓後逃脫,革命軍佔領全武昌後,起義者“群龍無首”。官兵們請省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出來主持大局,被逼無奈的湯化龍同意出山,但以素不知兵為由拒絕統軍保武昌、取漢口漢陽。官兵們大多是黎元洪的下屬或學生,是他們最後逼迫黎元洪出山擔任湖北軍政府都督。

黎元洪同情革命但並不贊同革命,本來是不願意趟這渾水的,是在官兵們的協迫和立憲派湯化龍等大佬們的再三勸說下才勉為其難的,這決定了他與立憲黨人是互助合作、榮辱與共的關係。

三、首義優勢奠定了黎元洪政爭的基礎

武昌是首義之地,雖然起義後不久黃興等人就趕赴武昌,部分革命黨人也確曾有讓黃興取代黎元洪的打算,但黎元洪任都督已是既成事實,先不說黎元洪是否願意,推黎元洪上去的官兵和立憲黨人就不同意。黃興只能做黎都督下面的總司令。

在孫中山未回國之前,黎元洪等人一直在謀劃成立以武昌為中心的臨時中央政府,但因江浙革命黨人一直在謀劃成立以上海為中心的臨時中央政府,雙方一直未能談攏。

隨著南京的光復和孫中山的回國,黎元洪雖然沒能當成臨時大總統,但還是當上了副總統。

四、革命黨人促成了黎、袁的合作

黎元洪是在特殊情勢下被革命黨人逼出來的,形勢穩定之後,張振武等一些革命黨人就想要除掉這個為穩定時局而推出的都督,黎元洪當然不幹,雙方鬧得很僵,直到你死我活之地步。

1912年8月,黎元洪電請袁世凱將赴京的張振武“立予正法”。

張振武被袁世凱捕殺後,黎元洪遭到了在京湖北籍議員們的彈劾,同盟會也抨擊黎元洪“擅殺元勳,破壞約法”,革除了黎元洪的同盟會協理之職並將其開除出會,將黎元洪推向了袁世凱一方。

此後,黎元洪在善後大借款、宋教仁案、二次革命等問題上,都支持袁世凱。對這樣一個標杆性人物,人家投之以桃,袁世凱當然也要報之以李,實在沒必要和黎副總統過不去吧。

至於後袁世凱時代,儘管皖系、直系都覬覦總統之位,但是都沒有袁世凱當初的威望,形不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得不尊黎元洪為總統。


端木賜香

這個問題可以用4個字作為關鍵詞來解答——“精神領袖”。

什麼是精神領袖?就是沒做什麼實際的事情,但大家都認做老大,最典型的就是孫中山。相比之下,袁世凱則不是“精神領袖”,他做實事的。當時全國知名的“領袖”除了孫、袁,還有一個便是黎元洪,三個人實際上代表了三方勢力(山頭),即寧滬、北京、武漢。“精神領袖”最大的特點就是,作為一個山頭的旗幟,一旦豎起來就不容易倒下。

當然,黎元洪也不是隻靠“精神領袖”四個字吃飯,他在民國初年能夠屹立不倒,也動了腦子。

到了北京,袁世凱把黎元洪安排到“瀛臺”住下。“瀛臺”是什麼地方?光緒住過的地兒,把老黎安排在這裡,你說老袁是故意還是無意?黎元洪懂了,不聽話的下場就是光緒。因此,他在袁世凱的地盤上一直裝孫子,本來是為了保命,不料在袁世凱死後竟登上總統大位,根據總統死副總統繼的《約法》規定(當然也有北洋系把他推上去當“過渡總統”的因素),撿了個大便宜。

總之,黎元洪的命實在是太好。


腦洞大開的歷史

武昌起義主力部隊是清南洋新軍,而起義軍中軍銜最高的只不過是個連長算是無名小卒而黎是新軍協統加上孫文,黃興等同盟會領袖不在武昌故而讓黎出任都督 。袁世凱為平衡孫文拉黎至身邊,民國三偉人有一個為自己控制對孫文就是2比1袁在政治上需要他 。


h蟄伏

做為袁世凱的兒女親家 他是有真實底氣和資本的。做為湖北梟雄武漢的基礎實打實的。無論政治上對清廷還是後期小站軍閥的培養他都是一等一的元老。因而 在威望。家底。人脈培養方面都是大鱷。此外不像袁世凱那樣樹大招風 更在袁復辟時期表明反對贏得更多模糊身份軍閥的洗底願景 對早期民國的維穩有利且知難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