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官制是政權機構的重要組織制度。中國的官制由來已久,自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以物名官,始作官制。在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已經形成了維護奴隸主專政的職官制度,即《周禮》所謂“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到了封建社會,尤其是秦統一後的各代,逐漸形成完備的封建職官制度。中國古代職官系統是怎樣的,古書中常見的那些官職各是什麼性質,各有什麼麼職能,這些是本文所要介紹的內容。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1.官品

指官員的等級。西周時官員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漢代以祿石的多少作為官位高低的標誌。曹魏時官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縣令一般為正七品。隋朝把每品分正、從品,共十八等,為後世所襲。

2.勳爵

勳官是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沒有實職。北周時本以獎勵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唐代勳官有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等十等,起正二品,至從七品。明又分為文勳十一階、武勳十二階。清代勳官合併於爵位。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一般根據與皇室的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授給,長期不變,很多情況下可以世襲。一般只有皇族封王,異姓重臣一般封公、侯、伯、子、男。

3.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齊桓公即位後,奉管仲為上卿;廉頗也曾被拜為上卿。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4.三公

西周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天子的顧問。到了秦朝,權力高度集中,設立丞相,掌全國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監察兼秘書,合稱“三公”。明、清時期也有三公,與西周相同,不過都是榮譽性虛銜,用以封贈大臣。

5.九卿

秦漢所設,分管各方面政務。秦時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穀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漢朝九卿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即中央各機關的總稱。漢九卿雖名號與秦九卿有些許差別,但職能無太大區別。

6.相、丞相、宰相

相是在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商代把相叫尹;春秋時叫卿;秦朝稱丞相;漢朝承秦制,仍叫丞相,也稱相國;唐以後稱為宰相;清朝稱中堂。相、宰這兩個字顯示出它具有的家臣制度的痕跡。所謂“相”,在古代是主人會見賓客時,輔助主人進行接待儀式的人,一般由家中高級家臣擔任。而宰是主祭祀時宰殺牲畜的主要家臣,實際上,在內即為宰,在外即為相。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7.長史

秦時為輔助丞相的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曹魏設立西域長史府。

8.太尉

秦代設置的官名,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與丞相、御史大夫並稱為三公,漢代延續設置。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後不再設置,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元代以後未再設置太尉一官。

9.御史大夫

秦代設置的官名,為丞相的副手,侍御史之長,負責監察百官的職責。西漢時丞相、御史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一般都是由御史大夫直接升任。御史和皇帝親近,所以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常常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明代改御史大夫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廢。

10.太師、太傅與太保

古代高官三公,為天子輔弼之官。太師的名號在漢代以後往往成為大臣的加銜,能夠得到這個名號的都是朝中的一些權臣,比如北宋的蔡京,南宋的秦檜、韓任胄、史彌遠,明代的張居正。而所謂的太子太師則是皇太子的輔導之官,往往也是由大臣兼任的。太傅與太保的情況與太師相似,並且也有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值得注意的是,將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公是古文經學家的說法,今文經學家則認為三公是司馬、司徒、司空。(參見下條)

11.司馬、司徒、司空

古代三公。不過,這三個官名在先秦時期多有設置,不僅中央有,地方也有。本義是司馬管理軍事,司徒管理人民,司空管理建設。在西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以後,司馬一度不置,但漢武帝改太尉為大司馬,東漢又改稱太尉。後代以大司馬稱兵部尚書,少司馬稱兵部侍郎。此外,隋代以後,地方官也有司馬一職,為一掛名空職。至於司徒,西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後代則以司徒作為大官員的加稱,清代又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而司空在漢代也經常與御史大夫的名稱換來換去,最後也變成了榮譽頭銜,同時又成為了工部尚書的代稱。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12.左徒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入內參與議論國政,發佈號令,出則接待賓客。屈原就曾任楚懷王左徒。

13.尚書

尚書這個官稱是從漢代開始的,屬皇帝的直接隨員之一。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書,屬於皇宮的內臣,負責皇帝的日常起居和工作,並不能直接參與最高的政治決策。光武帝時,以尚書檯總領綱紀,職無不統,並且御史臺也合併在少府下面,而不以實權交給三公等傳統意義上的權臣。此後,尚書的權威日益提高,這也是實現中央集權政治一種必要的政治機構,因而官廷的辦公室就最終取代了中央政府,而皇帝的侍從也就一躍而居於三公之上,尚書就由事務官變為政務官了。並且因為尚書事權極重,所以當時稱之為“政歸臺閣”。而所謂的“臺閣”,就相當於宮廷辦事處。

14.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如唐代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15.侍中

官名,秦代始置,漢代延續設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禁。最初僅僅作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不過由於近在帝側,其地位漸漸尊崇,等級超過了侍郎。東漢末年設有侍中寺,到了晉代或稱為門下省,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門下省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更是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到了唐代,則與中書、尚書合稱三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其最高長官侍中,其下設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長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宋代沿置。但是整個宋代,門下省之主要職權為都政事堂(中書)所奪。元代以後則廢,不復置。

16.郎中

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17.拾遺

官名。唐武則天時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宋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

18.翰林學士

唐玄宗開元初年以張九齡、張說、陸堅等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號為“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德宗以後,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親近顧問兼秘書官,承命撰擬有關任免將相和冊後、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內相”之稱。到了唐代後期,往往以翰林學士升任宰相,地位十分尊貴。北宋的翰林學士仍掌制誥,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宋代能夠進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士,負責起草朝廷的制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侍從皇帝出遊,充當顧問。其實,北宋的很多宰相也是從翰林學土中選拔的,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沒有秩品。元代改制後,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同草擬內製之職。至於明、清的翰林學士,政治權力不再像過去那樣重,但是仍然是顯耀的職位,受人尊敬。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19.大學士

大學土實際上是唐朝時就開始設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領,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四個館,其主要職責是陪皇帝練習書法、欣賞繪畫和音樂、協練舞蹈等。宋代沿襲。明代時,朱元璋廢除丞相及中書省,仿宋制設大學士,作為皇帝顧問。到了明代中期,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閱奏章,商討政務,其本身官階雖然在尚書、侍郎之下,但是實權甚重。稍後,又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一品,大學士則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了。由此,雖然中央集權異常強大的明朝廢除了宰相,但是大學士,尤其是大學士首輔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發揮了宰相的功能。

20.將軍

春秋時代以卿統領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所以當時還不是嚴格的官名。到戰國時代才開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國家又置前後左右將軍。秦代承襲戰國制度。漢代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位次上卿。西漢還有中將軍。晉朝的將軍名目眾多,有驃騎、車騎、衛將軍,有伏波、撫軍、都護、鎮軍、中軍、四徵、四鎮、三品將軍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更多,權位不一。而唐代以後,上將軍、大將軍、將軍,或為環衛官,或為武散官。到了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事出徵時才置大將軍和將軍,戰爭結束則免去。清朝,將軍成為宗室的爵號之一,而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21.校尉

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唐以後此職地位漸低。

22.教頭

宋代兵制有禁軍、廂軍、鄉兵、藩兵之分,而以禁軍為主要軍事力量,負責教練禁軍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

23.提轄

宋代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在路或府、州設馬步軍都總管,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

24.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25.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26.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是中國的古代官名,是指由皇帝派赴某地專辦某事之官。欽”就是表示皇帝的,“差”表示差遣。從明代開始,凡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情的官員稱欽差。清代沿襲。其出於特命並頒授關防(即印章)者,加有欽差大臣的頭銜,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權力很大,一般簡稱欽使,統兵者則稱欽帥,駐外使節則稱欽差出使某國大臣。

27.刺史

秦朝時,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御史(監察御史)。漢初不置,不久又復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官員出刺各地(刺的意思是檢核問事),不常置。而武帝元封初年,廢除諸郡監察御史。接下來,分全國為十三部(州),每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為“刺史”。東漢時,刺史的權力逐漸擴大,成為了實際的地方長官。晚唐五代時,節度使、觀察使所領諸州不得徑自奏事上計,節度使甚至自署刺史,最終導致刺史職任漸輕。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為專供武臣遷轉的虛銜。

28.節度使

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兼有軍事、行政、監察三方面職能,或稱都督,有的稱總管,邊州還另置經略使,有的還置營田使。

29.尹

本義為治事,引申為地方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稱為令尹,相當於丞相。

30.郡守

秦漢推行郡縣制,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叫郡守,漢朝稱太守。秦漢的郡後世有些演變為州,郡守與後世的州刺史相當。

31.知州

宋代基本上是州、縣兩級制。州直屬中央,由中央派朝臣為其行政長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時,改州為府,府的長官稱知府。

32.巡撫、道臺

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省的長官叫巡撫或總督。總督常管一省或幾省,綜理軍民要政,類似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巡撫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總督、巡撫兼稱封疆大史。作為省的分置機關有道,長官稱道臺,管轄府州。

33.縣令

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34.里正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35.里胥

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36.三省

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期,三省共同執行宰相的職務。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

37.六部

隋朝正式設立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吏部,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產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的長官稱為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是歷代中央政府的主要政務部門,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38.十三曹

漢代丞相下屬的十三個辦事機構,分別為:一西曹,主管府吏署用;二東曹,主管二千石(當時最高的官,以一年俸祿有兩千石谷得名)長吏的遷除,並且包括軍吏在內;三戶曹,主管祭祀農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五詞曹,主管詞訟,就是法律民事訴訟;六法曹,掌郵驛科程,如現在的交通部;七尉曹,主管卒曹轉運,管理運輸;八賊曹,管理緝拿盜賊;九決曹,主罪法,屬於刑事法律的方面;十兵曹,管理兵役;十一金曹,管理貨幣鹽鐵;十二倉曹,管理倉谷;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這是宰相府辦事機構的總務主任。這十三個機關合成一個宰相直轄的辦公廳。由此可見,宰相所管理的事務遍及了各個方面。

39.樞密院

樞密院是主管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務的中央政府機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樞密院最初設置始於中唐時期,宋太祖沿襲此制,以分割宰相的掌兵職權,造成了民政權與軍政權的分離。樞密院的長官稱為樞密使,有調兵之權而無掌兵權。樞密使與同門下平章事等共同負責軍國要政。樞密使亦稱知樞密院事,簡稱知院,其副職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凡軍事之措置,均由樞密使秉皇帝意旨決定執行。遼設北樞密院、南樞密院及漢人樞密院。元代樞密院主要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務,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明、清時期廢止。

40.內閣

明代廢除丞相一職,設置文華殿、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作為顧問,參與機務,稱做內閣。大學上成為內閣成員,其中權力大者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或首輔,主持內閣大政,一般以文華殿大學士為首輔。

41.六寺

明、清都有六寺。六寺是指:大理寺,掌審判;光祿寺,掌典禮;鴻臚寺,掌交際;太常常寺,掌祭禮;太僕寺,掌車馬;司農寺,掌倉廩。各寺長官稱卿,從三品或正四品;副長官稱少卿,從四品或正五品。六寺是由九卿轉化而來的。

42.秘書省

官署名,東漢時始置秘書監一官以管理圖籍。南北朝以後始設秘書省,其主官為秘書監,監以下有少監、丞及秘書郎、校正郎、正字等官員,領國史、著作兩局。在唐代初年,秘書省職位清閒,門庭冷落,一向沒有統領它的官署,雖然名聲清廉,可是不能算重要的部門。秘書省後來逐漸衰落,到了明代,更是因為丞相胡惟庸謀反案所波及,朱元璋廢中書省,罷秘書監,藏書由翰林院典籍管理。遷都北京後,宮內文淵閣藏書實由內閣執掌,秘書省就此廢止。

43.都護府

唐朝設置在邊區的軍事行政機構。府置都護、副都護、長史、司馬等職,又置錄事參軍事、錄事、諸曹參軍事、參軍事等,如州府之職。府有大、上、中之分,大都護府由親王遙領大都護,別置副大都護主府事。自貞觀十四年(640年)創設安西都護府起,終唐一代,建置時有改易。元代也有設置,主管畏兀爾(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的訴訟。

44.行中書省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金朝初年,由於首都設在東北,難以對燕雲及黃河南北廣大地域進行有效管轄,因而設置過行尚書省,後來待統治穩定後又廢除。元朝初年,曾經仿照金朝在中央設尚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設行尚書省作為其派出機構,設官與尚書省略同。後來,因為尚書省改為中書省,行尚書省也改為行中書省,其轄區逐漸穩定,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元代行省雖然後來有所變化和發展,但是大體奠定了今天中國行省的規模。明滅元后,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為行省,一般簡稱省。於是,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45.東西二廠

東廠是明成祖永樂皇帝建立的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衚衕),因此被命名為東廠。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但到了明朝末期,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聽審、監視官員、查看文件,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而東廠所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西廠則是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東廠之外增設的,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到反對,被迫撤除。

46.宦官

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內廷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因為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所以後來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47.錦衣衛

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特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可以不經過司法部門。設立這樣機構的直接原因是要處理朝中的命官之時(例如朱元章遍殺功臣).可以更方便和直接。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48.八旗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域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領稱為牛錄額真。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的,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49.南書房

南書房設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撤銷,是清代皇帝的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非崇班貴、上所親信者不得入”,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得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的設立正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而自雍正時軍機處建立後,軍機大事則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與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於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

50.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沒有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其僚屬成為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軍機處職掌為秉承皇帝意志,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歷史文化常識: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