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如果刘备听了诸葛亮劝,不讨伐孙权,结果会如何?

牛娃学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诸葛亮劝说刘备停止伐吴,那么

刘备以后还真的有可能统一天下。退一步讲,至少也应该可以和孙权划江而治,得到一半天下。

关羽死后,荆州丢失。虽然刘备不再伐吴,但是这笔账还是要算的。因此蜀、吴双方会首先进入谈判流程,毕竟刘备原来在荆州是有自己领地的。

长江以南的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这四郡是刘备打下来的,因此,如果进入谈判程序,正常情况下刘备可以要回来这四郡。当然孙权不会这么爽快答应,但是最少孙权应该让出来湘水以西的零陵郡和武陵郡,(如下图)这样的话双方都能保持满意。如果孙权抠门,连这两郡也不愿意让出,恐怕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以上描述,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的地盘就是益州、汉中、荆州两郡,实力不容小觑,比当年刘邦的实力要强一些。此时刘备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关中,目标是占领关中,东伐曹魏。

如果刘备北伐,情况可能要比诸葛亮好很多。因为没有了夷陵之战,所以大部分蜀国将领还健在。此时刘备会亲自领军,诸葛亮负责督运粮草,张飞、赵云、魏延、王平、向宠、廖化等等为大将。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然后,刘备可以率军度过黄河,沿着当年曹操追赶袁谭和袁尚的路线剿灭曹氏余党,迎回汉献帝,重现大汉王朝。

如果刘备早死,而刘禅懦弱无能,双方也有可能划江而治!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关羽被杀,如果诸葛亮劝阻刘备成功,没有发动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很有可能会先和孙权谈判要回自己应得的荆州领土,然后挥军北上占领关中,继而水陆并进拿下豫州地盘。这样天下大势就归于刘备,刘备会继续率军追击曹军残余势力,灭曹魏于黄河以北。如果刘备活得时间更长一些,灭掉孙权,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以上纯属猜测,军事千变万化,欢迎留言讨论,不抬杠!


每日趣评


如果刘备不伐吴会怎样?

刘备不伐吴意味张飞,黄忠两员五虎上将当时不会死,七十五万大军基本可以保全。还有,因为伐吴风声已经放出去了,孙权也已经认怂,答应送归夫人孙尚香,缚还糜芳,士仁两员降将,更关键的是:交还荆州,永结盟好。



三国演义八十二回: 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前队军马已出川口。近臣奏曰:“吴使诸葛瑾至“。……先主问曰:“子瑜远来,有何事故?“ 瑾曰:“……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今吴候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这里不说孙权具体的求和条件,但刘备决定伐吴时,孙权主动求和是有记载的。



三国志.刘备传: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

上面“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十二字说明,孙权认怂确是事实。因为刘备不答应孙权求和,才有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若果刘备能冷静下来,放弃狭隘地报仇思维,不仅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做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巫,秭归这些地域就是直接去接管,根本不用吴班,冯习等将军劳神费力去夺取。还能有效保存实力,基本恢复包括荆州的疆域,还能重新开启蜀吴联盟。如若后面经营有方,则即使不能一统三国天下,蜀国国祚绝对不会只四十二年。


流誉后

史书上并没有讲诸葛亮劝阻刘备东征。在刘备东征大败后诸葛亮讲:如果法正在就能阻止刘备伐吴,就算阻止不了也不会大败。很多人以这句话来证明诸葛亮反对伐。

我认为诸葛亮是赞成伐吴的,隆中对讲的很清楚: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北伐。不如跨有荆益,如何两路进军北伐?

诸葛亮只是不赞成这时匆忙东征。原因1公元221年7月刘备东征时。蜀汉在公元217年—219年争汉中,刚经历了三年战争。蜀中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情况。公元219年11月蜀汉又丢了荆州,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急需时间恢复国军力。2这时东征,东吴必然倒向曹魏引以为援。蜀汉本来就最弱小了,两弱国联合才能对付强国。当时魏国就有人提了两个建议1接受东吴称臣,攻蜀汉。2跟蜀汉一起伐吴,蜀得外魏得内。3蜀胜也好吴胜也好,两犬相争必有一伤。后面还有一只虎看着。4攻荆州杨州必然要有一支强大水军,当时蜀汉的水军很弱小。曹魏西晋六十年灭不了东吴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强大水军。西晋时在益州全力打造水军才得以灭吴。

那么荆州是否拿不回来了呢?是有机会拿回来的。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1整军备战2待魏吴不和,魏国伐吴时。以军事和外交逼迫东吴归还荆州。(公元215年东吴率军攻荆州,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到荆州支援。七八月时曹操攻破汉中阳平关。刘备迫不得已和议和,双方瓜分荆州。)

蜀汉在经历东征大败,蜀汉已没有机会夺回荆州了。刘备死后,特别的孙权称帝后。诸葛亮曾说过为啥不再次东征1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东吴有陆逊等名将,东吴的文武官员大多长寿。而蜀汉在经历失荆州东征大败,精锐尽丧。刘备东征的文武官员带回来的不足三分之一。谋臣庞统法正刘巴英年早逝,五虎大将已失其四。2东西并力,乃议中原。先把最强的魏国灭了再作打算。如果跟东吴断交,蜀汉的军事力量要防魏于北又要移师向东。同时跟比自然强的魏吴开战是不明智的。蜀吴立盟约纸面上瓜分魏国,并约定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孙权曾问蜀汉大臣邓芝如果灭了魏国,汉吴两家分治天下。这样好不好?邓芝讲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灭魏后,东吴不知天命在谁那里。那么我们两国只好敲起战鼓。孙权讲:你讲的真是太实话。3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

刘备如果听诸葛亮暂不伐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整军备战。蜀道难于上青天。虽然打别人难,但防守去很容易。待魏吴不和,魏国伐吴时。蜀汉以军事逼迫东吴归还荆州,或以军事力量占领荆州。据三国志公元222年—225年曹丕三征东吴。在公元208—263年,这五十五年间。魏国伐蜀只有两次半,公元230年半路而回。公元244年大败而回,公元263年灭蜀。而对东吴有十多次。吴近蜀远,每次魏国要伐蜀魏国上下都是反对的多。公元266年司马昭可是杀了公开反对的将领。


小鸿哥

答 | 江隐龙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可谓昏招频出,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以为关羽复仇为旗号讨伐孙权。的确,从战略上来看刘备与孙权国力之合尚比不上曹丕,所以这一战无论谁胜谁败,最后的赢家十有八九都是曹丕。

但是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其实这一战还有一种可能:刘备迅速灭吴,在曹丕有反应之前“竟长江之极”,巩固从汉中到长江的防线,与曹魏实现划江而治、南北分立。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有。大不大呢?不大,但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江东三代得以自保,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长江天堑;这一道天堑针对北方有效,针对位于长江上游的刘备就没那么有效了。之后司马昭商议灭蜀时就自信满满地说:“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因为得到了益州就得到了长江上游的地利,自上而下横扫孙吴,长江这一道天堑也就不再难以逾越了。

所以,刘备伐吴虽然弄险,但并非是必败之局。当时刘备伐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曹丕代汉时间不长,需要时间稳定内政、打压反对派,一时无暇南顾;第二,荆州是“隆中对”战略的基础,对于刘备北伐至关重要;第三,为关羽报仇出师有名,哀兵必胜;第四,孙权帐下善于用兵者似乎尽数早亡,刘备自认为无敌于江东。

所以,伐吴的确导致蜀汉国力大损,但这未必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刘备伐吴一旦成功,也能将三足鼎立之势推至南北朝,夷陵之败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战术性错误。只可惜刘备志大才疏,兵败猇亭,最终造就了“蜀弱吴孤”的结局。


隐语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之时,吕蒙白衣渡江,傅士仁和糜芳投降了东吴,因此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荆州也因此丢失。消息传到了益州之时,整个刘备集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个是刘备主张的讨伐孙权。另一个是诸葛亮主张的放弃仇恨讨伐曹魏。



这两种意见在综合情况下刘备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讨伐东吴。结果大家都知道发生了夷陵兵败,蜀汉国力基本上损失殆尽,因此蜀汉终其一世只能保有益州,没有了后续的发展。

那么如果刘备不讨伐孙权,那么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结果也是不容乐观,蜀汉迟早灭亡,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大家先别激动,先看一张图。



红色线条内为关羽尚存时蜀国实际控制范围,当关羽被杀后,荆州三郡失去,此时的刘备只拥有成都和汉中郡。如果放弃讨伐东吴,也就等于放弃了荆州。如此就形成了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情况,事实也证明纵使孔明也无法逾越秦岭而得关中和天下。



况且在汉中之战时,刘备虽然夺取汉中,但是相比之下,他和曹操的损失不相上下。得到的汉中也是一座空城,整个区域内也是无以为继。兵员粮草根本没有办法补充,再去讨伐曹魏也是徒劳无功。

再说很多人认为刘备不讨伐孙权,孙权就会感恩戴德与刘备永结盟好,然后共同讨伐曹魏,把曹魏吃掉,然后他们二人在角逐天下。这个假设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孙权不是三岁孩童,不可能对刘备心存感激。三国的存在就是因为互相提防。所以三个势力之间不可能会某有一势力独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余下的两个势力自然会联合求存。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刘备讨伐东吴是一个想要打破三分的正确决定,如果不讨伐东吴夺回荆州,刘备就没有办法进取天下了。况且如果不讨伐孙权,刘备的手下又该如何看待刘备,是一个不顾兄弟的无情之人,还是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弱之人。


我是越关

首先,我来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就算刘备听了诸葛亮劝,不讨伐孙权,蜀国仍然无法兴复汉室,统一天下。\r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三点原因:\r

其一,孙刘联盟貌合神离,并不稳固,他们之间的决裂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刘备此次不和孙权决裂,也无法保证下次还能如此。在曹操一家独大的形势下,孙刘联合抗敌才能够阻挡曹操平定南方的霸业,赤壁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然而比较现实的是,孙刘联盟表面上固若金汤,其实并不稳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可以说是矛盾重重。无论是诸葛亮靠计谋气死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还是刘备借了荆州之后赖皮不还,都给二者造成了极大的隔阂和矛盾。所以说,刘备和孙权的决裂是必然的,而关羽之死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就算这次刘备听劝没讨伐,下次,下下次,总有一次二者会爆发战争。而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一旦爆发战争,最受益的肯定就是北方的曹魏集团了,孙刘进一步被削弱,而曹魏在赤壁之战后休养生息,大战较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相比之下,蜀国又如何能够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呢?


其二,蜀国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先天的不足,这一点是人力也无法扭转的。就算刘备不讨伐孙权,此时荆州已失,蜀国也随之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在唐朝以前,中原地区基本都是指的北方地区,也就是曹魏集团统治的地区。这一地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而且农业,水利等比较发达,产粮较高,这也很好的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古代的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是非常高的,士兵吃得饱,后勤做得好,战争基本上很少有输的。再看看蜀国的地理环境,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到处都是大山阻隔,虽然也有成都平原,但是面积狭小,产量不足,士兵都是食不果腹,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问题无功而返。除了产粮的问题,当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时常得爆发叛乱,给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地理环境上的劣势也几乎注定了蜀国无法与魏国和吴国匹敌。


其三,蜀国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甚至被人笑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大家都知道,三国之中,魏国占天时,吴国占地利,而蜀国就占人和了。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霸主,靠的就是他手下良臣猛将众多。然而,蜀国到了中后期,人才凋零得太快,后续青年才俊也无法衔接,导致青黄不接,蜀中无将。所以,就算刘备忍辱负重,不讨伐孙权,到了后面,蜀国也会因为无人可用而功败垂成。其实,诸葛亮在《隆中对》早就为蜀国争夺天下指出了唯一的出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所说的这个上将正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如果关羽能够按照诸葛亮的套路来,蜀国还能够与魏、吴一争高下,但是从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就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夺天下的入场券了。\r

这个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各位喜欢历史的条友,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


老魏聊历史

关羽被杀其实并非重点,关键丢失荆州直接导致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所制定的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无法继续下去!三国的同盟并非什么牢靠的结盟,都是基于维持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状态。而由于前期刘备军在西北方向攻占汉中地区,全歼夏侯渊军事集团,同时处于荆州的关羽又从荆州向北攻占樊城,水淹七军消灭于禁军事集团。这样的战略态势除了对曹操政权直接产生威胁,同时也让作为盟友的孙权政权惶惶不可终日,孙权也基本摸清了刘备政权的战略部署与目标,也加紧了孙权与曹操之间的联系。所以荆州的孙刘之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关羽并未认清形势,当时关羽应该及时将主力回撤并采取防御态势。导致荆州战略要地的丢失。荆州的丢失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失去了战略形态的两头蛇态势。刘备动用举国之兵去攻打孙权的战术。其实目标还是收复荆州,希望能再次恢复隆中对定下的战略部署。只是刘备的战术目的被孙权及陆逊都看透了,最终陆逊把刘备大军堵在猇亭山区并大败刘备军。再看后期历史上在四川的地方政权也没有那个能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扩展地盘的。陆逊的猇亭之战实际上也是再一次的夯实刘备政权的战略缺失。也注定了后来诸葛亮无奈而又不得不为的多次北伐。其实仔细观察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会发现诸葛亮的北伐目标其实不是要消灭曹魏政权,而是希望能占领西凉及陇西诸地。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何愿意接受当时已经算是光杆司令的马超了。


机械手53049396

细究起来,历史比爱情更不可信,但是相信所谓历史的人,比相信爱情的人更多!关羽死后,刘备一意孤行,找孙权拼命,其实并没有后世学者研究那么高大上的韬略与得失,在我眼里,关羽张飞一死,江湖黑老大出身的刘备,忍耐达到极限,痞性上来,为了兄弟,为了蜀国,采取极端做法,选择自杀性攻击!

如果东征成功,三分天下变成划江而治,与曹操平分秋色,此乃刘备最大心愿;隆中对因失去荆州,已成废纸一张,刘备本是个粗人,从来未曾相信历史会被某纸理论束缚!自打出道以来,他更喜欢置死地而后生式心惊肉跳玩法,那是弱者出头的唯一捷径,风险虽大!如果失败,那就把后事安排安排,去找关张会合!反正已与诸葛亮、赵云、魏延等说好,凭借蜀道天险,不至亡国!所谓联吴抗曹,经过自己此番折腾,吴国联盟的需求,会比任何时候更大!联盟那事,是军师强项,不烦自己操心!



如果张飞不死,此番伐吴可以见好就收;关张皆失,刘备这个做大哥的,再无苟活可能!我刘备一辈子就靠德性存活,没有兄弟情义,我哪点水平,岂能坐稳西蜀头把交椅!不要说赵云、魏延、马超等武将不服,就是诸葛亮等文臣也会多少鄙视我。当初请诸葛孔明出山,就是靠这点德行,忽悠他的!

虽然,诸葛军师一再嘱咐,打不赢见好就收,已派赵云在葛洲坝附近安排接应!但是刘备还是准备拼个鱼死网破!一来为关张报仇心切;二来孙权小儿欺人太甚,夺妻旧仇未消,割地新仇未报(借你一个南郡,还你三郡),你还要杀我兄弟!杀关羽已是无理,又害张飞,是可忍孰不可忍!张飞被杀,刘备坚信是东吴间谍所为!蜀国的两个军需小官吃豹子胆,也不敢砍张飞脑袋!

于是,刘备开始伪装,疏远诸葛,气斥赵云,还要斩杀进谏之人,一辈子苦心经营的虚怀若谷形象,毁于一旦!为的是军心齐整,以求哀兵必胜!没有兄弟,要江山何用!一句话,三军上下热血沸腾,势如破竹,一时间杀得东吴人仰马翻!刘备东进,与诸葛亮北伐,有个共同点,只能智胜,不可力拼!只要对方不出错,仅凭死守一条,就能至西蜀死地!原因在于军需与兵力补充与轮换!因为当时的三国实力,魏是吴的两倍,吴是蜀的两倍!

靠政治工作动员起来的蜀兵,在半年之后,酷暑之下,战事胶着,得不到及时轮休,战斗力便开始打折!刘备着急,准备力拼!千万不要相信伐吴的蜀兵有七十五万(百万余人国家,哪来七十五万壮兵,罗贯中的数学差得不是一两个智商)!真有这么多兵力,仅给关羽三五万人守荆州,张飞都不让!刘备带出部队不足十万,必须留几万人给诸葛亮保卫益州,赵云接应也要万把人!打了半年多,死伤除外,此时手中有生力量也就六七万人!江东此时已举国动员,死磕刘备,不惜后方空虚!至少十五万人对付刘备,留五万人对付曹魏!无奈曹丕不是曹操,更难逾越长江之险!



所谓火烧连营,那是将刘备当成三岁儿童!刘备的失败,并非计策有误,你要相信刘备不会不与诸葛亮商议进攻套路,两人早已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刘备的失败,在于粮草不济,以及根本没有军力补充!但是,西蜀英勇还是相当可歌可泣,几乎是战到一兵一卒!刘备虽然在护卫死保之下,退回白帝,但也是满是伤痕,奄奄一息!

夷陵大战,吴国并非大胜!吴国不敢乘胜追击,就是因为此役吴军损失并不比蜀国小!蜀军皆亡,吴军也要损失七八万以上,哪有实力与胆量去对付神出鬼没的诸葛亮!从此东吴一蹶不振,加之中原安定,不少南迁北人回归,东吴越发缺兵少将!以至于,在称帝的阅兵仪式上,为了迷惑蜀国使者相信自己兵强马壮,检阅部队只能轮番进场,被细心的蜀国使者发现,告知诸葛亮!诸葛亮从此对吴蜀联合发兵攻魏,便不抱太大希望!事实也是这样,吴国兵力从此未超过十万,仅够自保!江湖上传言,孙权准备派人去日本抢人,补充兵力!而在诸葛亮调理下,蜀国军力恢复,诸葛亮最大一次北伐,出兵达十五万之多!但是,魏国兵力从未少于五十万,三十万防蜀,二十万抗吴,万无一失!

三国演义因流传之广,造成了一定程度历史多解与误解!刘备作为大哥,能为兄弟开展一起自杀式报仇,可歌可泣,至少使桃园三结义,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情感升华达到创纪录高度!


云子落

历史没有如果,不过开下脑洞还是可以的。

一方面刘蜀伐吴,诸葛亮其实并不想劝,他比谁都清楚荆州的重要性,三分天下靠的就是荆州,所以内心上刘备伐吴的战略选择他内心是默许支持的,但他也更清楚,伐吴后刘蜀本来就贫困的经济现状会雪上加霜,先不论伐吴能否成功,后院北军随便过来踩上一脚刘备拿什么来抗衡?为人臣子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当然是陈述客观,尊从领导决策啦!加上还有张飞这个爆脾气,就算劝住了刘也劝不了张,这一战是必打的!

另一方面,对孙吴当时的力量,诸葛亮心中是有七八分把握能打赢的,只是千算万算算不到孙吴还有个陆逊。要没有陆逊,或许伐吴成功后吴蜀军可以利用吴地地理上的优势,再拖一拖曹魏这个旱鸭子。借荆州的地势之利,天下三分曹魏得其二,我刘蜀得其一,对刘备也足以交待了!

回正题,如果刘备不伐吴,按当时历史,曹魏军已经开始休养止戈,占天下三分之二的曹军,在农耕时代必然会成长的更强大。面刘蜀将会自内部解体,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下当时蜀国的经济状况,看看刘备诸葛治理下的蜀国政府是怎样滥发货币收刮百姓的,民怨四起,刘备带领的一群汉室外族军早晚被解体。至于孙吴,没了吴蜀联盟只能向魏称臣。


爱游戏JOKER

历史确实没有如果,真实的历史:刘备伐吴,孙权主动求和,许诺还荆州,押解降将,但刘备不允。虚构的部分:刘备当时并无70万大军,以三国志为证,应该在10万以内。

但从战略角度而讲,我个人有不同意见,当时三分天下虽已形成,但蜀吴力量都远小于魏国,长期以来联吴伐魏,效果却不理想,一方面蜀吴都有异心,不可能众志成城。另一方面,长江是保护东吴的屏障,也是阻挡北伐的障碍,东吴的陆战骑兵太弱,逍遥津一战充分说明。后来吴国基本没有力量北上伐魏。何况从孙权来讲,偏安一隅的思想更强烈。

对于蜀国来讲,与其联合伐魏,不如灭掉东吴,南北对峙,择机统一中国。当然这是战略方向,非一蹴而就。回到夷陵之战前夕,蜀攻吴,魏确实有可能偷袭蜀。

巴蜀以北可凭天险安排一定兵力据守。如上面朋友所说,刘备可先行同意孙权求和条件,坐收荆州,加以巩固,然后再一举东进灭吴。当荆州稳固之后,水路并进,东吴已经没有天险一说了。

战略上讲,诸葛亮哭劝刘备不要伐吴,未必是上策,而人在激愤之时,疏导变通或许能有效果,一味阻拦是得其反。如果诸葛亮能变通,借以调整战略,又达到刘备复仇的目的,或许会带着诸葛亮一起出征,最后战局绝不会逆转这么快。

刘备的失败印证了孙子兵法中“不可因怒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