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資媒聯姻」的背後邏輯

近年來,商界巨頭收購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案例屢見不鮮。近日,又傳出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將投資新媒體“Thrive”的消息。商界巨頭們為何青睞傳媒行業?其對未來媒體發展格局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資本入局帶來行業變局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著名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將創建一家名為“Thrive”的新媒體公司,專注於提供健康和保健內容,同時包括廣告贊助內容、舉辦會議、基於訂閱的企業健康計劃等業務模式。據悉,馬雲已承諾將投資該公司。

除了馬雲,許多商界大佬也都熱衷於媒體併購。去年7月,王健林領導的萬達收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的交易正式完成交割。瑞士盈方為全球五大體育營銷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體育電視內容製作及轉播公司。這意味著萬達掌握了世界上最頂尖的體育傳媒集團。

此外,復星與南方報業集團合資合作成立“廣東21世紀出版服務公司”,恆大收購香港的新傳媒集團,也都顯示出商業巨頭對媒體行業的巨大興趣。

市場入口也是“話語”出口

中國資本大佬對傳媒行業的熱情由來已久。對於大型財團而言,尋找切入市場的入口和取得話語權的出口恐怕是其熱衷於媒體行業的主要原因。

增強話語權也是強勢資本頻頻出手的原因。財團資本對媒體的投資很大程度上集中體現在財經媒體方面。目前,國內幾家財經媒體——21世紀傳媒、財新傳媒、第一財經、經濟觀察報等均已獲得國內各大財團的投資,這多少體現出財團們希望在財經輿論上掌握主動權的考量。而馬雲在全世界範圍內招兵買馬,則更像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正如Tango聯合創始人兼CEO尤瑞·拉茲稱,馬雲入股美國即時通訊軟件Tango、戰略投資美國圖片分享軟件Snapchat,意在從歐美主流社交圈中奪得話語權。

抓住時機別忘避免危機

產業巨頭與媒體的聯姻,對於傳媒產業的前景有何影響?

資本從來不做賠錢的買賣,而媒體卻向來不是賺錢的行業。因此,兩者的結合必然產生的是“化學作用”而非“物理作用”。

從產業角度而言,許多媒體在財力不足、有效盈利模式單薄的情況下獨力難支,而產業巨頭們往往擁有多元化業務,並且具備充足的資金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從這個角度而言,兩者結合可謂是優勢互補。這不乏成功案例,如亞馬遜收購《華盛頓郵報》,並將其整合到Kindle內容體系中就是一例。而阿里入股第一財經,則是著重將雙方的數據進行整合,開發出新的數據產品以開拓市場。

然而,媒體有其獨特的意識形態屬性,這要求媒體要保持對資本相對獨立的存在。而將其納入產業巨頭的業務結構之後,媒體可能會被逐漸邊緣化,甚至淪為企業的營銷工具和廣告渠道。此外,媒體的運營機制、管理文化有其獨特的個性,媒體能否與大型資本進行“無縫對接”,實現轉型升級,也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