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皋蘭縣石洞鎮豆家莊村、澗溝村:這裡有簡單幸福的農家故事

這裡有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 這裡有簡單幸福的農家故事

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涧沟村:这里有简单幸福的农家故事

這裡有一連串的新變化

從皋蘭縣城驅車前往豆家莊,一條鄉村公路像飄落在山間的玉帶,點綴在生機勃勃的農田間。

曾記得,幾年前,這條路坑坑窪窪,村民的外出、農資的運進、糧食的運出都極為不便,而等到升級為便民路,也同時成了致富路。

之前駕駛城際公交501的龔成堯,選擇駕駛從豆家莊發往縣城的2路公交車,“老了老了,能在自家門口上班,輕鬆多了,一個月還能掙5000多元呢!”

有了這趟公交車,在豆家莊小學一二年級讀書的趙若曦、趙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學半小時就能抵達在縣城打工的媽媽跟前,村民們則隨著55分鐘一趟每天7趟的公交車進城採購、探親、洽談。

在以前,文娛生活被認為和農村“格格不入”,甚至會被“指指點點”。隨著“精準”精神扶貧的深入,跳廣場舞便成了村裡的日常。

兩個孩子已成人在外打工,丈夫跑運輸,55歲的王俊香成了村裡人人羨慕的大閒人。可王俊香卻不甘於“寂寞”,每天在村裡的磚廠做飯,每個月掙3000元;每晚8點,她又在村文化廣場帶領30位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村民跳起廣場舞,她甚至挑選了十餘人組了隊伍在縣城的大舞臺上表演。

按王俊香的話說,“一夜間,我們村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且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走進有30戶居住的豆家莊新農村,更有一番城鎮商住小區的景象。王樹東家的院牆上滿是爬山虎,院子裡種著龍豆、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面積達146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窗明几淨。

“我們家在縣城也有房子,但大家都在新農村住。因為新農村清靜,基礎配套一應俱全,院子裡也能種菜,而且十幾分鍾就能到縣上,是最宜居的地方了。”採訪中,王樹東用大嗓門重複著“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像以前了”。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再到“家庭簽約醫生”,村民口中稱謂的變化則是63歲王毓信見證的新變化。

“第一批村上已經簽約了500戶,包括未脫貧戶、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每隔3個月我們就要全部上門走一遍,查病情,指導求診。”讓王毓信沒想到的還有,村衛生室竟然配備了3名醫生,“像一支隨時能戰鬥的隊伍”。

這裡的人都能安居樂業

和豆家莊749戶2220人相比,澗溝村873戶2563人更是大村。澗溝村較為偏遠,開通的514路公交車每天只發2趟,但在7個社都停靠。

丈夫去世後,33歲的梁雨風便開始獨自撫養子女,如今子女成人她已獨自生活10餘年,今年75歲的她看起來依然身體硬朗。

魏著榮今年73歲,十幾年來,他和孫女相依為命,獨自撫養孫女求學至大學,感動了無數鄉鄰。如今,魏著榮家的土坯房漏水嚴重,村上出資4.5萬元為其蓋了60平方米的新房。

在澗溝村採訪時已是晚7點,村黨總支書記金秀蘭專程從家趕到村委會,細說精準扶貧以來的變化:近三年,晉等升級通村公路11.48公里,紅磚硬化通戶巷道24.4公里,水泥硬化通村社道路11公里,新修農田灌溉渠道41.5公里,安裝路燈195盞,新建文化廣場2處3300平方米,河道治理襯砌石牆800米,維修殘垣斷壁1595米,人飲工程建設截水牆56個,發放880個垃圾箱;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3戶213萬元,扶貧互助金44戶38萬元。

三年來,澗溝村對具有發展能力的農戶進行計算機、種養殖、廚師、電焊等技能培訓,共培訓200餘人次。通過培訓、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175畝,紅砂洋芋800多畝,養殖羊1800只以上、豬近千頭、雞上千只。

“以前我們很少出門,也很少有外面人來,現在通了公交車,國家也在搞扶貧,天天都有外人來,我們露臉的機會多了,也就得全方位提升自己。除了把種莊稼變成發展產業,也得把自己收拾乾淨,發展一下精神文化生活。這些事都是我家幾輩子不敢想的。”和魏著榮一樣,很多村民對精準扶貧帶來的新變化讚歎不已。

對於澗溝村的改變,駐村工作隊的一位隊員則說:“以前村委會事少,很少有人來。精準扶貧以來,村上事多了,村委會和村民的關係也好了,很多村民有一點點事就跑到村委會來‘求幫忙’。整個村和諧、宜居,儼然成了一個越來越有範兒的新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