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的姑姑(原创)

一个人,像一本装帧好的老故事,上一页,堆砌着风花雪月,下一页,熬煮着烟火尘心,待翻阅完之后,就是悲喜冷暖的一生。

小玲家的父亲姊妹三个,伯是老大,在政府部门工作,虽吃的苦少,但家里大小的事总是他操心;父亲是最小的,小玲的姑姑排行老二,小玲不知道姑姑今年多大岁数。 在小玲的印象里,她的姑姑如父亲一样,都非常勤劳,只是姑姑比起父亲来,更多了锅堂灶里的精致。乡下人的日子,要讲究卫生是不容易的,但小玲的姑姑的厨房里总是让人舒服,做的饭菜也可口。小玲的姑姑(原创)

小玲在乡村的一所学校读书,在星期天或放暑假,总会去她的姑姑家,也会帮着姑姑做家务,小玲总夸姑姑蒸的馒头不但好吃,看起来又干净又漂亮。不像小玲妈妈蒸的馒头,个头大小不均,颜色也没姑姑家的白,吃起来没有姑姑家的带着甜味。姑姑会告诉小玲,淘麦子晒麦子也很关键,不能晒得过干也不能夹着湿;揉面也重要,要反复地揉,出来的馒头有一层一层的样子,吃起来有味;活出的面也是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尽管小玲的姑姑给小玲讲了蒸馒头这么多细节,小玲还是没长进,一直也没学会,蒸出的馒头端出来时,惹出的笑话是:“整个一个军用品,黄透了,大人们只吃了一个就饱了。”不过,小玲的姑姑还表扬了小玲,“这么大的馒头,好在蒸熟了。”

小玲虽年纪小,小玲的姑姑总教小玲一些做人的道理,姑姑说,“一个姑娘家,锅头灶脸的可不要惹人见笑,你像这做饭,顺手就把该刷的刷了,整整齐齐放好。出门一定要穿戴整齐,蓬头垢面的,别人瞧不起!”记住了姑姑的教导,小玲也基本能做到:放学回家,总帮母亲把锅灶、屋子收拾得干净、舒适。

小玲的姑姑生了二儿三女,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还要受姑夫的责骂甚至有时被姑夫打得青伤红印,一连几天都不能下炕。但小玲的姑姑总把苦水往肚里咽,从不给娘家人哭诉,说:“事情闹大了,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娃娃都这么大了,再难日子也要过。”

小玲在母亲面前抱怨,“你们也心恨,不替姑姑抱不平,出出气。”小玲的母亲无奈地说:“你不知道,咱们……你姑姑有难言之瘾呢,咱有短处,不好说……”小玲的姑姑(原创)

小玲见母亲嗫嗫嚅嚅,想创根问底,母亲这才说出秘密:“你姑姑的大女儿不是你姑夫的。你姑姑年轻时长得好看,被邻村的一个男人害了,怀了孕,一直不敢说,你爷爷奶奶也没有看出来,等快生了,才知道这事。你姑夫是外乡人,逃难到咱家,你爷爷奶奶见可怜就让他给咱家放羊。碰到这见不得人的事,你爷爷奶奶就求你姑夫,你姑父开始不答应,但为了两条人命和咱家的脸面,你姑父算是应允了。收拾好你姑父的羊倌房,就把你姑姑送进去,你姑姑就生了个女娃。你姑父可能一直不舒坦,这些年,把这事当个把柄握在手里,拿捏咱家人,对你姑姑动不动打骂,唉,你姑姑把苦往心里咽吧!这还能咋办?就为这事,你爷爷气得肝病复发,吐血,还和邻村那男的打官司,把男的告得坐了牢房,来来去去的折腾,你爷爷病加重,没到五十岁就去世了!这几年总算平静下来了,外人也不咋说闲话了,你姑姑的眼泪也少了。想熬一熬,就过去了!但苦命的人在苦水里泡过,一直苦巴巴的,你姑姑那年生二女儿,你奶奶在你姑姑家侍候月子,晚上刚洗完锅,上炕脱衣,刚吹灭灯盏,准备睡觉,不知咋的,一头栽下炕,你姑姑喊来你姑父,把你奶奶抱上炕,你奶奶口吐白沫,再也没叫醒!想想当时的艰难,你姑姑不知怎么挺过来的。那年,你父亲还在上学,家里遭遇这么多不幸,也就辍学了,好亏你大伯母已娶进门,还算有人做饭,有人缝衣!”

小玲听着,心里难受,“这么多年了,姑姑活得真是不容易啊!现在,我要劝劝姑父,改改脾气!”

“我也劝过,不顶用!你姑父是个没文化的人,犟起来,九头牛就都拉不回来,不过,现在好多了!家长里短的,娃娃少掺和!”小玲母亲摇头说。

小玲气咻咻地说:“你们大人的世界我不懂,但现在什么时代了啊,还老观念!”

小玲觉得电视里才有的事原来现实中也有,而且就在身边的亲人身上演了一遍。小玲的姑姑(原创)

又一个周末,小玲又去姑姑家,姑姑的胃疼病又犯了,脸色腊黄,但还挣扎着干家务,小玲劝姑姑去看病,姑姑揉揉胃,“老毛病了,心里憋了气,吃上些就搁在胃里不消化,就痛!你大伯昨天来,送来了些药,吃几天,就好了。”

“我姑父又打你了?”小玲不平地说,“姑姑,你为啥这么能忍?”

姑姑擦着眼泪,“小玲,你不懂姑姑的难处,姑姑都是死过几回的人了,夫妻间这些磕磕碰碰算啥?娘家离很近,事情闹大了,还不是给娘家人添乱?”

姑父阴着脸进了屋,小玲和姑姑欲言又止。吃过午饭,姑姑已出嫁的两个女儿来看望姑姑,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

又过了几年,小玲出外求学,与姑姑见面的日子少了。但她一直惦记着姑姑,盼着姑姑一家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