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年俗:除夕

文/刘桂秋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即将来临。

在除夕节俗中,首先要提到贴门神和贴春联,门神和春联的来源,它们实际上是从同一棵树上先后结出的两颗果子,就是说它们是同出一源。说“一棵树上的两颗果”当然是一个比方,但实际上门神和春联的最早来源还真的同一种树木有关,那就是桃木。在古人的信仰崇拜观念中,认为桃木具有一种制鬼辟邪的神奇力量。如《太平御览》引《典术》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说:“桃木辛气恶,故能压伏邪气。”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及《山海经》等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云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上有大桃木,盘曲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是万鬼所出入之地,上有二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常以苇索缚鬼喂虎。

正因为桃木被认为有神奇的力量,于是人们后来便用它来为自己镇宅守户、驱鬼避邪。先是有桃人、桃梗,这是把桃木刻削成人形,但上面尚未有图画文字符号,将其立于户侧,这就是《风俗通义》中所说的“于是县官常于腊除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到后来,人们又在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茶、郁垒的形象,我们现在还能在不少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见到他们两位的尊容,这便是最早的人格化的门神形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门神形象,被尊为门神者多为历史上的将军力士、威武勇猛之人,如西汉广川王刘去的殿门前所画的门神,是春秋时齐鲁公的勇士成荆(又作成庆)。又如唐太宗的两员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传说在太宗身体不适时曾为其守卫宫门,防止厉鬼的惊扰,太宗以为二人守夜无眠,太过辛苦,于是命画工图二人之形于宫掖之左右门,遂成为后世常见的门神形象。

旧时在吴地如苏州一带,以桃花坞木刻门神最为受人欢迎。在北寺、桃花坞有买卖门神的集中交易市场,多有远客专门来此求购。人家买来后,于除夕夜分换下旧门神,贴上新的门神像。在苏州等地,所贴的门神像,多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也有贴岳飞、温峤像的。

门神之后,又有春联。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的“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人们所熟知的名句。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而且说明起初春联也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其用意和削木为偶人、画像于桃板一样,都是为了避邪求吉。现在一般都认为,最早的桃符联语出现在五代时的后蜀,蜀主孟昶于蜀亡前一年除夕自题桃符板于寝门,上写“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又传说孟昶之子也曾作有“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至于纸制的春联,大约要到明清以后,才盛行起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时于某年除夕时传旨叫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都加春联一副。又传说他曾为屠户题“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联语,从此民间书贴春联便蔚然成风。而且,发展到后来,春联已逐渐失去了起初的驱辟作用,转而为渲染年节的喜庆气氛,祝吉求祥。

从前在吴地,除夕之前的一二十天,各家各户便开始准备春联了。有文化的人自己写,不识字的人则请人代书。街道上也摆起了“代写春联”的书案,书联者多为私塾的先生以及年纪稍大字又写得好的学生,以及落魄的文士之类。准备好的春联,要到除夕这天才张贴起来。门上的春联一般要贴两付:两扇门心贴一副,多为四五字句;两旁门框上贴一副,多为七字句。联语或文雅,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聿修厥德,长发其祥”、“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或通俗,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年丰人寿,国泰民安”;门楣上或书四字成语的横披,或贴红纸大福字,或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横条;除大门外,其他如房门、祖龛、牛栏、猪圈、厨房等皆可贴联语,各种器具亦贴红福字或连体字斗方,而且联语的内容往往与所贴之处的情景相切合,如房门联为“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厨门联为“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后门联为“前程远大,后路宽宏”,米面柜缸及车辕等处则写“米面如山”、“日行千里”等。此外还有各商家店铺前的春联,也莫不切题合景,尤富特色,如旧时在上海,旧书铺门上贴的春联是“阳和先到图书府,春色偏宜翰墨家”,“饮来佳味分三雅,醉后任歌惊四筵”是酒店的,“日月双悬新眼目,光辉四射锦乾坤”则一望而知是眼镜店的春联。

概括贴门神、贴春联这些习俗活动的原初目的,无非都是为了驱邪避煞、祝吉求祥。除此之外,旧时除夕日的其他不少习俗活动也都与此目的有关,例如烧旺火。宋代苏州诗人范成大的《腊月村田乐府·序》中说“人家各又于门首燃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相暖热”,又叫“烧火盆”、“烧松盆”,时间在腊月二十五夜。《武进阳湖县志》上说“夜置斛门外,设釜其上,架松柴三十六茎,纵横四布,空其中,实豆萁、松柏枝燃之,日‘着焰炉’”。《松江府志》记上海风俗也有类似的记载,时间都是在除夕夜。而《锡金识小录》等志书记无锡金匮此俗,却是在正月十五元夕。

就在城市里的人家“烧火盆”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田头陇上,也在燃烧着熊熊的火光,农人们用秃帚、麻秸、竹枝、薪草等物缚扎成一个个很大的火炬,再接在一根长竿上,点燃后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叫“照田财”、“灼田财”或“照田蚕”,时间也是或腊月二十五、或除夕、或正月十五、或正月二十不等。宋时和明时的两位苏州籍诗人范成大、高启都曾写有《照田蚕词》,高启诗云:

东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

老人笑祝小儿歌,愿得宜蚕又宜麦。

明星影乱栖乌惊,火光辟寒春已生。

夜深燃罢归白屋,共说丰年真可卜。

就这样,这一堆堆用各种材料燃起的熊熊火焰,给寒冬的人们带来了温暖,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了喜庆、红火的气氛,也象征着来年诸事的兴旺顺利,而农人们则以此来祈祝着来年谷物蚕丝的丰收。

“打灰堆”的传说及习俗其实是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希望来年能诸事顺遂的共同心愿,就是在多少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过年贺节时,不还在频频使用着“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吉祥语吗?但现实世界总是和人们的美好愿望有着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做父母长辈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个个都聪明伶俐,但偏偏“世传吴人多呆”。我们不知这样的说法因何而起,有何根据,但在宋元时期确实有此一说。于是又有了这样的一个风俗:除夕这一天,儿童们成群结队地走街串巷,叫着唱着:“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做法是源于信仰民俗中的某种巫术手段,但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它会有多少效验,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有趣的儿童游戏。所以范成大在他的《腊月村田乐府·卖痴呆词》里,用了很恢谐幽默的口气写道:“……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烧火盆、照田蚕也好,打灰堆、卖痴呆也好,其实都是在除夕这一天中以祈祝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的希望。希望倒底能否实现,毕竟还是一个未知数。急切的人们希望能有一种更快当便捷的方法能预知未来之事,这其实是信仰民俗中各种占卜术应运而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所占卜的范围而言,“卜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前面所述的“照田蚕”习俗,除了用以祈祝外,也有“卜岁”的成分。《清嘉录》引方鹏《昆山志》即谓:“岁朝或次日,束薪于长竿为高炬,视光色赤白,以占水旱。”此外,古代还有一项很特别的除夕占岁习俗,叫“镜听”,也叫“响卜”、“耳卜”,方法是于除夕先祷于灶神,怀揣一面镜子到街上暗听人言,以卜一年的吉凶休咎。此俗产生较早,唐诗人王建即写有《镜听》词,中有“重重摩娑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的句子,到明清时,吴地的杭州、苏州等地犹存此俗。考察这一习俗的形成,“镜听”之“听”可能是源于先秦的隐语及汉代的谶纬迷信,而“听”的时候必须用镜,则是因为古人认为镜子有洞见一切、真实无隐的特点。当然,在今天看来,“镜听”之俗是一种迷信手段,这是不言而喻的。即是在清代,蒋士铨在他的《镜听》诗中说:“何期深夜语,都是十分灵?谶纬原难测,推求恐不经”,已经对此术是否灵验表示了怀疑乃至否定。

岁暮进行了多日的除旧迎新的活动,也要到除夕这一天晚上才进入最后的高潮,这天晚上还有几项很重要的礼俗活动:

祭神敬祖

在除夕夜,要专门祭祀一些神祗。一是井神,将一张井泉童子的神码置于竹筛内并祀以糕果茶酒,然后将其盖在井台上,叫做封井,到来年正月初三或初五开井。二是床神,床神和灶王爷、灶王奶奶一样是一对,俗称床公、床婆,除夕夜用茶酒糕果于寝室祀床神,说是可求一年安睡;又传说床婆好喝酒,床公喜饮茶,故以酒祀床婆,以茶祀床公。此外,这天晚上还要把祖先遗像挂在堂屋,以供年初一拜先用。

画囤封户

清代苏州人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中载:“农家除夕闭门守岁时,竞以石灰画圈于地,圈中大书吉语,以祈丰稔。又画米囤、元宝于场,以祈年谷;画弓矢戈矛之形,以禳灾避祟。总谓之‘画米囤’。”此俗在吴地各处农村普遍流行,无锡等地的农人,还要用石灰在门前、厕前等地画出一道道界限,以示财产得到安全保护,叫做“封门”、“封坑”。秦颂石《锡山风土竹枝词》云:“森然画戟列村居,饯腊家家祓饰余。封户撒灰同守岁,一声爆竹一年除。”此外,苏州等许多地方的人家此夜要在厨房水缸中存满水,并要埋炭墼于炉不使熄灭,放在卧室内,叫做“种火”。而在无锡,水照例是要挑满的,灶下的薪柴乃至炉火却都要出空,用以防火,这叫做“穷灶仓富水缸”。

年夜饭

除夕夜,家家聚宴,叫做分岁筵、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这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至今盛行不衰的重要节俗,民间至为看重,届时全家团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宴会,长期在外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如期赶回家中团聚。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家宴,食品丰富,种类繁多,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其中的不少菜肴都带有“讨口彩”、求吉祥的意味,如苏州一带人家分岁筵中有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蛋饺色黄形似元宝,寓招财进宝之意;青菜叫长庚菜;黄豆芽叫如意菜;另有叫“安乐菜”的,是“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筷必尝此品,因茄子一名落苏,落、乐吴语同音,取安乐之意;而同样叫“安乐菜”的,在上海是指豌豆,在南京则指干马齿苋。另外,也有人家年夜饭用暖锅的,周围放冷盆,数量八只、十二只或十六只不等,桌中央置暖锅,边烧边吃。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说:“妻孥一室话团圞,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筋频教听谶语(吴地人谓讨口彩为“讨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除了年夜饭外,这天还要煮饭放在新的饭箩中,上面放红桔、乌菱、荸荠、糕元宝等,插上松柏枝条陈放堂屋当中,到新年蒸食,取吃有余粮的意思,叫“年饭”或“隔年饭”。

守岁

吃过年夜饭,便是守岁。一家人围炉而坐,谈笑欢歌,小儿嬉戏,通夕不眠。守岁时,屋内还要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生花报喜,红光四照,直接晨曦,叫做守岁烛。南京人烧煮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一边守岁一边食用,取“洪福齐天”之意。无锡人守岁到深夜,煮南瓜充饥,说是吃了可交“南方运”。晚辈向长辈行礼叫“辞年”;长辈把桔子、荔枝等放在盘中,置于小儿枕畔,叫做“压岁盘”或“压岁果子”,又用红绳串了铜钱,送给小辈,叫做“压岁钱”,吴存楷《江乡节物诗》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孩子守岁难以熬夜,大人就往往以老鼠做亲的故事来哄骗孩子,说是深夜将有老鼠迎亲的仪仗可见。

当大街小巷沸耳盈天的爆竹声响起时,新的一年来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