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人時常談起

說到王守仁,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王陽明,從他去世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好幾百年,期間湧現了無數的崇拜者,可以說是各行各業無所不包,上至帝王將相,下到三歲孩童,都津津樂道於他的傳奇經歷、他的偉大人格、他的深刻思想。

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人時常談起

照理說,一個有如此高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出身於想對貧寒的家庭,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甚至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小的時候也經歷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他的父親叫朱五四,在元朝,貧苦的下層人民是不配擁有名字的,就跟明治之前的日本一樣,都是用生日或者在家裡的排行等數字來指代,朱元璋在幼年時期就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母親、哥哥一個個活活餓死,現在想來都讓人毛骨悚然,朱元璋正是在遭受苦難之後奮發圖強,才有了後來的一代雄主。王守仁跟他們明顯不同,他們家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據說他們這支還屬於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就是王獻之、王導那一家,土地錢糧幾輩子都用不完,關鍵還不用自己幹活。進入明代以來,家裡也不缺當官的,不過大都是些小官,最高也不過做到四品,但是到了王守仁和的父親這一輩,迎來了轉機。

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人時常談起

在王守仁十歲那年,他的父親王華考中了狀元,這在當時可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情,甚至比今天考上世界頂尖名校還要厲害的多。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王家對王守仁的要求開始變得嚴格起來,不光找了很多當時有名的老師來教他,王華更是親自檢查他的功課並教他一些讀書之外的事情。王守仁並不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特別是在當時的正統道學—四書五經上面,但是與其他讀書人不同的是,王守仁並不是一個拘泥於書本的人,他總是習慣性的將書本的內容與現實環境相聯繫,久而久之,王華髮現了兒子的問題。他決定尊重兒子自己的選擇(有個好父親很重要啊),並帶他出了一次關,讓兒子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接觸到了新鮮的事物。

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人時常談起

但是王守仁後來的一些舉動就大大出乎王華的意料之外了,他先是要帶兵打仗,後來又要成為像孔孟朱那樣二代聖人,排除兒子的精神問題之後,王華決定讓兒子結婚來穩住心性,但是他又錯了,王守仁自從立下做聖人的志向之後從來沒有更改過。為了領悟聖人之道,有一次,他甚至盯著一片竹子幾天幾夜,只是希望從中領悟出聖人當年得出的大道理來,可是這一切最後都只是徒勞。這時候他已經開始有所懷疑,聖人所說的理在哪裡,聖人說的滅人性是正確的嗎?

讀書人不能沒有功名,王守仁到底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參加三次會試之後,終於考中二甲,正式步入仕途。這之後的幾年裡,他對本職工作並不關心,依然每天沉迷於聖人之道。後來,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權閹劉瑾,王守仁被貶到了偏遠的大西南地區做了一名小小的驛卒。在當時人看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毀了,都在為他感到可惜。可是王守仁沒有沮喪,這樣偏遠的地區也許能給自己更多的靈感。

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通才,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人時常談起

就是在這個語言不通、到處都是強盜劫匪的地方,王守仁一呆就是三年,期間他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苦,卻終於最後時刻悟出了真正的聖人之道,那就是存天理是對的,滅人慾是不對的,人們有追逐人性的自由,並由此創立了影響後來無數人的“心學”,這成為後來無數人的精神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