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中将身陷绝境却拒绝高层营救:我要与手下官兵一起殉国

在震惊世界的基辅战役中,当苏军大势已去无法解围后,最高统帅部果断地将赫鲁晓夫、铁木辛哥、布琼尼等高级将领和政治要员想方设法接走,剩余官兵在德军包围圈中自生自灭。从咱们的角度看,苏军这一做法多少有点不厚道,但对于缺兵少将的苏联来说,这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挽回损失了。战争不是拍电影,能活着离开大多数人都不愿坐以待毙。这招可谓是屡试不爽,直到碰上一位名叫米哈伊尔·格里戈里那维奇·叶夫列莫夫的苏军中将。

苏军中将身陷绝境却拒绝高层营救:我要与手下官兵一起殉国

说起此君,他在二战中名气并不大。然而如果要从“打仗靠人多”的苏军军官团体中找几名精于战术、能够以少胜多的将领的话,叶夫列莫夫无疑是一大代表人物。早在苏俄内战时期,他就敢指挥着一辆装甲车向敌人发起进攻,不但能够对敌人造成一定伤害,还能带领战友全身而退。战后他接受了高级军事理论深造,1937年被任命为伏尔加沿岸军区司令。

叶夫列莫夫才华突出,深得伏罗希洛夫元帅赏识。内务部乱抓人时期,正是伏罗希洛夫的庇护,叶夫列莫夫得以躲过一次又一次浩劫。1940年6月,他被调任到高加索军区担任司令员,同时晋升为中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内部一片混乱,叶夫列莫夫先后指挥第21、第10和第33集团军,每次都是座位还没做热乎就被调走,实属无奈。

不过,无论是在何时何处任职,叶夫列莫夫总是能够恪守自己的准则。他从不打骂士兵,反而经常从士兵的角度考虑。一旦有士兵触犯军规,他总是能够从中体谅,并作出最轻的但又不失偏颇的处罚。另外,叶夫列莫夫作战稳重,能进能退,能攻善守,几乎不会出现失误。但从指挥才能来看,他不逊于朱可夫等顶级名将。这样一位卓越的将领自然是深受士兵的拥戴,虽然军衔只有中将,但叶夫列莫夫在苏军军中声望很高。

苏军中将身陷绝境却拒绝高层营救:我要与手下官兵一起殉国

1942年初,莫斯科城外的苏军开始转守为攻。苏军高层认为,趁着德军慌乱,此时是大反扑的最佳时机。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朱可夫,都主张要趁热打铁,趁机给德军来一轮猛攻,一击毙命。然而高层却忽略了苏军官兵同样疲惫的状况,不少苏军将领建议暂作休整再进行进攻,无奈遭到最高统帅部拒绝。1942年1月8日,苏军发动气势磅礴的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战役。

在这轮攻守转换中,善于进攻的叶夫列莫夫担任先锋。他也没有辜负高层的期望,在极端的时间内就一举突入德军腹地,造成极大杀伤。然而,苏军向来在后勤这块做得不是非常完美,尤其是集团军级别的后勤更是做得糟糕。叶夫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很快就陷入补给短缺的困境,加上由于突入太深,后方部队难以跟上其进度,德军轻而易举地切断了第33集团军与苏军大部队的联系,该部陷入困境。

苏军中将身陷绝境却拒绝高层营救:我要与手下官兵一起殉国

其实,虽然被包围,但叶夫列莫夫有着极为出色的应变能力,加上当时的第33集团军尚有一战之力,突围也并不是多么不可能的事。然而,朱可夫却坚决要求叶夫列莫夫坚守阵地等待救援,无奈之下,他绕过朱可夫直接向斯大林请示,请求突围撤退,然而此时的斯大林对朱可夫言听计从,他找朱可夫商量后也不得不拒绝了叶的请求。不过,斯大林毕竟爱才,尤其是这样一位擅长进攻的猛将。随后,苏军派出第43集团军火速增援,不顾一切地为第33集团军解困创造条件。

可惜的是,第43集团军战斗力实在太逊,直接被德军拦腰截断后打散。而包围圈中的第33集团军也终于陷入绝境,叶夫列莫夫手下仅剩不到2000人,他本人也身负重伤。苏军最高统帅部深知大势已去便故技重施,派了几架飞机要把叶夫列莫夫和司令部几名高级将领接走。飞机都飞到眼前了,叶夫列莫夫却说什么都不苟且偷生,他拒绝了高层的好意,决意与手下官兵共存亡。

苏军中将身陷绝境却拒绝高层营救:我要与手下官兵一起殉国

最终,第33集团军司令部无一人搭乘飞机撤走,当叶夫列莫夫牺牲后,司令部全体成员追随司令自杀殉国,非常悲壮。最终,第33集团军的1.2万人,只有889人成功突围。第33集团军在维亚济马包围圈中支撑的时间,比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还要长1天。战后,当德军听说了叶夫列莫夫的光荣事迹后大为震撼,柏林和莫斯科都不约而同地为这位苏军中将举办了隆重葬礼。德军高层还专门将其树为正面案例,用以教育官兵应有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称“一名正直的军人应当如此”。放眼整个二战,享受过敌军这样待遇的将领,实在是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