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0年于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明了自心,见了自性,或曰明了明德,致了良知,并不是就大事完毕了,并不是就圆满成就了。就一般人来说,明了自心,见了自性,或曰明了明德,致了良知,那只是真正修行的刚刚开始。在没见性之前,无论一个人依止哪位善知识,也无论他的知见是多么地正确,他的修行皆是盲修瞎练。就像一个人,他的眼睛有了毛病,在他没有治愈眼疾之前,无论是谁领他走路,也无论他走的路是多么正确,他的走路便都是盲走的。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众生还在,是故当度自性众生。见性之后,度自性众生,即是悟后的修行。众生度尽,方得究竟解脱。

放下执着,反观自心,誓愿证得这个遍含万相、一尘不染的无相真心。如是放下,如是反观,久久功深,则根尘识心,自然销落,妙明真心,自然现前,教下云,阿弥陀佛,自然现前。《佛说阿弥陀经》用宗教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根尘脱落、自性现前的情景。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1]

“临命终时”,不是气断命绝时,而是根尘脱落时,而是妄想停息时。这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个宗教隐喻,喻妙明真心,及其妙用,现在其前。

妙明真心,或曰本源真心,或曰阿弥陀佛,名字有多,实际则一。这个妙明真心,人人具足,个个不缺,只因妄想颠倒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妙明真心,及其妙用,即得现前,或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现前。阿弥陀佛,或曰自性弥陀,或曰妙明真心,这是“本真的自己”。识得了这个“本真的自己”,回归这个“本真的自己”,即是往生了净土,亦名回归了自性。莲池大师云:“极乐之生,生乎自心。”[2]

亲证了这个“本真的自己”,亲证了这个妙明真心,这只是半悟,亦名半提,亦名理悟。体悟到了这个妙明真心,安住在这个妙明真心上,见色闻声,起心动念,行无所住。若有所住,则凛然一觉,回到本位。如是而行,是名度自性众生,亦名度自性习气。众生度尽,习气消亡,则无为之为,当下现前,是名究竟解脱。

亲证了这个妙明真心的人,亦名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习气尚在,是故菩萨的修行,常须觉察,觉破一切迷情,度脱一切众生。登地菩萨,多是如此,是故古人悟后,随师锻炼,历经数载,方堪出世为人。

法界之中,无非此心,无非此我,无非此真,无非此乐。此我无他,是名真我。此真无假,是名极真。此乐无苦,是名极乐。对境遇缘,若能如是,便是全提,亦名彻悟,亦名事事无碍。至此,提亦无,悟亦无,浑然天成,本然如是。

此心是天地万物的体,天地万物是此心的相。天地万物皆从此心生,天地万物还归于此心。天地万物皆是此心,此义明矣。犹如大海水,是一切波浪的体。一切波浪,是大海水的相。一切波浪皆从大海水生,一切波浪皆还归于大海水。一切波浪皆是大海水,此义明矣。

大海水与波浪,这是个比喻,海水喻心体,波浪喻心相。所谓比喻,只是借事物之间的少分相似,作一个心智上的启发。可是,比喻终归是比喻,能喻不是所喻。大海水有相可见,有边可及,而此心体,则无相可见,无边可及。见大海水,可以对象化的见,而见此心体,则是绝待无对的见。所以说,以海水喻心体,以波浪喻万相,这也只是个比喻而已,切不可借着比喻而作思想,以为此心是个什么样子。何以故?一落思想,即非实义。


[1]《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三四七页中。

[2]《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卍续藏》第二十二册,第六六八页上。

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