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祖業」——太平島(中):戰略變遷

“南海作戰計劃”

太平島全部由珊瑚礁組成,空中俯瞰該島如同一片海洋中的狹長柳葉,這裡地勢低平,東西長約1 360米,南北寬約350米,面積約0.443平方千米,差不多等於2座大型綜合運動場的規模。一位臺軍高級將領坦言:“太平雖小,卻為南沙島首……斷不可言棄。”該島也是南沙諸島中唯一有淡水來源的島嶼,這裡有肥沃的黑褐土壤,林木遍佈,椰樹、木瓜和香蕉相間。臺灣軍事專家曾實地考察過,當地可長期駐軍,規模最高可達兩個連,這是其他南沙諸島都無法比擬的生存優勢,對保衛中國南海領土主權意義重大。

然而,蔣介石駐兵太平島的首要目的是服務於“反共大業”,守護國土倒是其次。1957年3月,印尼總統蘇加諾因為奉行接近社會主義國家的路線,與反共的副總統哈達決裂,次年2月,親哈達的蘇門答臘駐軍宣佈成立“革命政府”,印尼內戰爆發。出於反共目的,臺灣和美國中央情報局迅速展開幫助印尼革命軍的海空輸送作戰。

南海“祖業”——太平島(中):戰略變遷

為了支援印尼革命軍,蔣介石密令“參謀本部”展開太平島海空臨時基地建設研究,即“南海作戰計劃”,這是臺軍針對太平島軍事用途所做出的最早研究。經過空軍派人實地勘察,認定太平島可以修築一條長1 100米、寬70米的陸上跑道,而且施工容易,只需出動一個排的工兵及推土、攪拌、滾壓等施工機械,大約兩個月可以完工。啟用前,那裡還得進駐一個航空管制分隊、勤務分隊及油料分隊等,至於營房和水源也能就地解決。另外,太平島東南側水域可開闢為水上機場,不過需要天氣良好、風浪不大時才可使用。

當時,臺灣當局用來支援印尼革命軍的空軍飛機以B-26轟炸機和P4Y水上飛機為主,都裝有遠程油箱,P4Y可由臺灣至目標區往返(一度臺軍還考慮用美國中情局提供的PBY水上飛機實施支援,這種飛機也可在臺灣與印尼之間往返),B-26能從臺灣直飛目標區,不過任務完成後需在菲律賓南部 基地加油方能返臺。不過B-26和 P4Y在滿載(即裝載炸彈)起飛狀 態下,至少需要1 370米長的跑道, 而太平島僅能修築長1 100米長的跑 道,尚缺270米,故不能作滿載起 飛,僅可供B-26、P4Y和C-46、 C-47運輸機緊急著陸和中途加油 之用。況且事發突然,修築跑道的 預算、工程人員、材料等都尚待籌 措,加上物資裝運需要時間,臺軍 至少需要五個月才能修完太平島簡 易機場。

僅以臺美動用P4Y、B-26飛機支援印尼革命軍的情況看,發展太平島為空軍臨時陸上基地,僅能充當緊急著陸與中途加油之用,並無太多效益。至於建立水上飛機機場,問題雖然不大,僅需進駐必要的電臺、勤務人員及增加加油設備即可,但南沙距離中國大陸控制的海南島三亞機場僅1 040千米,如太平島變成臺灣海空軍臨時基地,很可能遭到大陸空軍的空襲,憑藉島上貧弱的防空手段,實難抵抗。

南海“祖業”——太平島(中):戰略變遷

至於太平島發展成海軍臨時基 地,由於它接近於南海中央位置, 論戰略態勢對中國臺灣控制南海極 具戰略價值,對支援蘇拉威西島的 印尼革命軍而言,比臺灣本島基 地減少約1 000千米的航程,因此 變成海軍臨時基地更具實戰價值。 另外,南沙群島因有足夠艦艇停泊 用的錨地,無論有無基地設施,後 勤艦艇均可臨時停泊,對作戰艦艇 實施海上機動補給,延長其海上作 戰時間。南沙諸島四周水域多分佈 珊瑚礁,欲開闢補給艦艇航道和修 築永備碼頭比較困難,小型簡易碼 頭則比較容易建設,可供登陸艇登 陸卸載之用。就臺灣海軍而言,後 勤艦艇就是活動倉庫,並無在島上 興建倉庫的必要。至於小型簡易碼 頭,為提高空軍基地的補給時效, 有建設必要。據臺灣當局“參謀本 部”預計,派遣工程及水下偵察人 員實施地理勘察,然後計劃施工, 完成時間至少需要4個月。

“參謀本部”的最後結論是:即使發展太平島為空軍臨時陸上基地,僅可作為緊急著陸與中途加油,對支援印尼革命軍作戰並無太大幫助。太平島雖可作為海軍臨時基地,但用於支援印尼革命軍效果並不大,且實際上不搞建設也可作為臨時泊地,因此建議不予考慮。於是,“南海作戰計劃”在制定兩個多月後,落得個“存檔備查”的結局。

太平島防禦方案

根據臺灣當局“國防部”的分配,太平島駐軍的任務是與東沙形成戰略犄角,掩護臺灣的南部海空航線安全,同時監視大陸、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和蘇聯在南海的航行活動。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越南戰爭升級,美軍在南海的活動加劇,南越、北越以及菲律賓的武裝人員也經常在南沙島嶼附近活動,另外蘇聯和中國大陸船隻也經常利用南海航道為北越提供軍援,因此太平島周邊局勢呈現複雜局面。

1965年,臺灣海軍擬定代名為“南疆作戰計劃”的防禦方案,內容是東沙島和太平島的反空降、反裝甲、火力支援、反蛙人(水鬼)作戰預案。當時太平島上駐軍配備2門40毫米高平兩用炮、4門57毫米反坦克炮、6門81毫米迫擊炮,8門60毫米迫擊炮及7挺7.62毫米重機槍、13挺12.7毫米重機槍、27挺輕機槍,外加步槍、卡賓槍、衝鋒槍和手槍共94支。太平島守軍擁有的火力看似兇猛,但實際防務能力仍非常窘迫。

“南疆作戰計劃”就指出,太平島地形狹長而平坦,無縱深腹地,缺乏作戰靈活性,況且孤懸外海,後方支援困難,屬於單純的島嶼型作戰。在兵力配置上,駐島守備部隊因員額有限,防禦能力薄弱,且沒有海上機動兵力,對環島海域沒有偵察巡邏能力,工事強度不夠,防空火力脆弱,對空預警時間甚短,而對兩棲進攻只能在24小時內獲得有限的預警。

臺軍評估,無論解放軍還是覬覦太平島的南越、菲律賓軍隊,只需動用三倍以上的優勢兵力,再加上掌握局部海空控制權,太平島守軍便無法堅持持久抵抗。具體到臺軍海空支援太平島的能力,就航程而言,中國臺灣海軍當時最快的驅逐艦(DD)要23小時,護航驅逐艦(DE)要27小時,至於坦克登陸艦更要38小時。且一旦敵軍進攻太平島,臺軍臨時抽調艦艇難以支援,必須擬定計劃先作準備,才能在48小時內予以支援。由於海空支援困難,臺軍“參謀本部”認為太平島必須要塞化或半要塞化,使其至少有48小時以上的獨立作戰能力,同時還必須加強偵察搜索能力,及早獲得敵軍進攻的預警。守備部隊也必須擁有較大射程的火力,以便將解放軍艦艇隔離在遠方。守島部隊還需加強通信及後勤設施,使守備部隊有一定的自給能力。

在加強太平島防務方面,臺灣“參謀本部”決定增派兩個步兵排,與原來的守備隊編成一個加強連,並增加2門90毫米高射炮、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並要求每門平射炮和每挺重機槍都要有射擊掩體,人員也必須有掩體,海岸防禦工事則新增水下障礙和岸灘鐵絲網。除現有的對海警戒雷達外,新增對空雷達和瞭望哨,並增添無線電器材,以便作戰聯繫指揮之用。臺軍“參謀本部”要求海軍增派炮艇或機動小艇停泊太平島,方便近海搜索警戒。另外,主要工事也都增加迷彩偽裝。在後勤措施方面,要求儲備三個月的戰備糧與副食品,彈藥則準備45日份,並加強淡水儲備,還配備作戰必需車輛。

眾所周知,存在非分之想的東南亞國家才是太平島的最大威脅,然而臺灣當局卻長期拘泥於意識形態對立,將中國大陸視為“主敵”,即便是大陸解放軍收復南海島礁的正義之舉,也會被誤解為“包藏禍心”。1974年中國大陸通過西沙海戰,將南越軍完全驅逐出西沙群島後,臺灣當局擔心大陸下一步會向南沙動手,因此暗中向太平島增派人員和裝備,在1975年高峰期時曾達到200餘人,外加數門“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