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比得過李廣嗎?

楚時明月秦時關

李廣並沒達到以上兩位級別,衛青說過了,今天說霍去病

大漢王朝兩位留名青史功蓋千秋的英雄人物衛青與霍去病,身世竟驚人的如出一轍。

衛青我們上文提到過,出身卑賤,是平陽公主府的下人衛媼和來公主府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產下的私生子。想不到多年之後,衛媼的女兒衛青的二姐衛少兒複製了母親衝動的舉動,為愛痴狂,和來公主府做事的另一位縣吏霍仲孺私通,產下了霍去病這一私生子。

霍仲孺這人沒什麼擔當,不敢認霍去病,一走了之。不過沒想到犬父竟有虎子,多年後已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找到了霍仲孺,不計前嫌與之相認,並帶走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長安培養。島主不得不說,這個霍仲孺是真的會生,哥哥是霍去病就罷了,弟弟竟是日後漢朝另一位風雲人物,霍光。

言歸正傳,霍去病的童年時期比衛青要幸運一點,趕上了好時候,姨母衛子夫得寵於漢武帝,舅舅衛青也顯貴,並且是個天才將領,奇襲龍城吹響了漢朝反擊匈奴的號角,霍去病得以自幼養在宮中。

正所謂“長安年少羽林郎,騎射翩翩侍武皇”。霍去病自幼跟在衛青與漢武帝身邊耳濡目染,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天分,能騎擅射,深得漢武帝賞識。年僅17歲便被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出衛青徵匈奴。

有關霍去病的戰功,史書裡面記載的文字實在足夠平淡了,但讀起來還是隻有一個感覺:爽。

我們知道漢軍前期打不過匈奴,兵種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匈奴人以畜牧業為主,且自幼逐水草,習射獵,有天然強大的騎兵部隊。而漢軍初期則是重視步兵,騎兵打步兵自然優勢佔盡,來無影去無蹤,匈奴騎兵超強的機動性往往能打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自從衛青出現以後,與漢武帝多次商討研究戰勝匈奴之策,便提到了升級漢軍的騎兵部隊。而霍去病,正是千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騎兵將領。漢武帝曾想傳授古代兵法給霍去病,霍去病卻不拘束於古法,認為對陣匈奴這種敵人,更重要的是臨陣的方略。漢武帝賜霍去病宅邸,他也堅決不受,並且霸氣回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樣的人,能不成功麼?

霍去病徵討匈奴的首戰便橫空出世“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率800勇士千里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斬首2000餘人,把單于的叔父都給一勺燴了。未知的茫茫大漠中,少年霍去病這是何等的膽略,敢於孤軍深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愧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這一戰霍去病勇冠三軍,獲封冠軍侯,賜一千六百戶。咱們現在把第一名叫做冠軍,就是因為霍去病的英雄無敵。

僅僅兩年之後,19歲的霍去病便升任驃騎將軍,獨領大軍兩次出征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把匈奴的渾邪王、盧胡王、休屠王等王殺了個遍,徹底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大漢通西域之路。

霍去病在河西駐兵之地收到了漢武帝御賜的美酒,霍去病為了激勵眾將士,將美酒倒入泉水中,將士們拿頭盔舀起泉水開懷暢飲。此地便被命名為酒泉,也就是現如今我國的衛星發射基地。

河西之戰霍去病威名遠揚,匈奴人聽到霍去病的名字便聞風喪膽,喻之為戰神。還編了一首相當痛苦的歌曲來感嘆失敗: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渾邪王和休屠王更是被霍去病打怕了,又怕單于怪罪,選擇帶數萬大軍歸降。漢武帝派遣霍去病親自去接受投降。受降儀式上部分匈奴兵反覆無常,想要引起譁變,再度叛逃。千鈞一髮之際,英勇如霍去病,竟然單槍匹馬衝入渾邪王大營,指揮他斬殺想要叛逃的士兵,穩定了局勢,成功完成了受降儀式。要不說霍去病身上一定有一種天神下凡的氣勢,才能震得出如此兇險的場子。

再之後,便是最為著名的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各領五萬大軍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當時兩位主帥商議的結果是將精兵交給霍去病,由他對付單于主力,衛青則對付左賢王。但是由於被匈奴一個小俘虜忽悠了,導致兩主帥改變了路線,霍去病對上了左賢王。

對決毫無懸念,霍去病領軍大獲全勝,殲敵七萬餘人。估計是沒有找到單于主力,霍去病心有不甘,便乘勝追擊,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深入北地2000餘里地,到達了匈奴腹地狼居胥山。霍去病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接著一路勢如破竹,飲馬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這一次霍去病的壯舉,是有史以來漢軍追擊匈奴所到達的最遠之處,讓之前屢屢在邊境耀武揚威的匈奴深刻明白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道理。

經此一戰,霍去病橫掃漠北、馬踏匈奴,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是真正達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境地。

文人士大夫對霍去病的一些微詞,可能是由於霍去病不夠體恤士兵。雖然霍去病並未和士卒同甘共苦,但他絕對做到了賞罰分明,部隊裡面紀律嚴明。霍去病出徵,由於多為長途奔襲,所以往往會放棄自己的物資,直接以敵方戰利品作為補充,贏了才有飯吃。霍去病的部隊不是最幸福的,卻一定是最拼命,戰鬥力最強的。

漠北之戰後霍去病最高官職大司馬一職,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在24歲那年霍去病便因病去世。

關於霍去病的死因有一些關於外戚皇權內部鬥爭的陰謀論,島主不太認同。霍去病既然取了去病這個名字,表明他小時候極有可能是有病根的,所以取這個名字以祈福避災,加上霍去病常年在外征戰,身體損耗很大,加上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導致霍去病最終病逝的結局,是完全合理的。

霍去病,千古難得一見的天才將領,短短二十四載的人生,便已留下百戰百勝的彪悍戰績,留名青史,揚我國威。他就像一顆劃過天際轉瞬即逝的流星,短暫而閃耀,散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寫下史詩級的壯麗篇章。如果上天再借他二十年…


軲轆島

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是漢武帝時期的抗匈奴名將。論武藝,李廣善騎射英勇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



小時候讀過的古詩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大雪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說的都是讚揚李廣勇武,但這只是文學作品中的李廣。



  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開疆拓土、重獎軍功,湧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衛青霍去病李廣是其中的佼佼者。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而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徵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

李廣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和治軍才能,他只會打常規戰。

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不器重李廣。因為衛青霍去病是帥才,李廣只是將才。執行漢武帝開疆擴土抗擊匈奴的戰略,衛青七戰七勝,霍去病六戰六捷,而李廣只是小打小鬧疲憊迎敵。個人武藝高強又能怎麼樣呢,還不是落了個兵敗自殺的結局,令人嘆息。



 後世讀書人曲解歷史 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貶低衛青霍去病,是不客觀的。衛青霍去病雖是外戚,但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大漢王朝,中華民族建立的功勳,遠遠超過李廣。他們的任何其中一個人,或衛青,或霍去病,李廣都望塵莫及,這就是帥才和將才的區別,也是他們命運的不同之處。

--來自粉粉日記


四本看長安

瞭解歷史人物,我們必須要從時代背景出發,只有這樣,才能更理性的看待歷史人物。首先我們下個結論,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比李廣大嗎?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李廣一生從來沒參加過大的對匈奴的戰爭。我們經常會說“李廣難封”,為什麼李廣就難封了?

原因很簡單,他的軍功不夠,說白了是就是收割的匈奴的人頭不夠,所以難封。既然如此,為什麼李廣的名聲會那麼大呢?其中主要助推者是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為什麼呢?

因為司馬遷本來就是受李家後人的牽連才會被接收宮刑的。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而李陵就是李廣的親孫子,最終投降匈奴,而司馬遷為李陵說情,進而激怒了漢武帝,所以才會被閹割。那麼李廣為什麼缺乏軍功呢?很簡單,他年輕力勝的時候,正是西漢文景施行韜光養晦的時候,西漢與匈奴的主要的相處的形式就是和親。為什麼要和親?因為打不過匈奴而韜光養晦。所以不是李廣不能打,而是沒遇到最好的時代,再者李廣最擅長的是小股士兵的游擊戰,而不是大規模的兵法行動,你或許不知道李廣是為什麼自殺的?因為他衛青的指令,擅自出兵攻打匈奴,結果迷路了。衛青仗都打完了,李廣才找到根據地,後來衛青要讓寫檢查,李廣羞愧難當,拔劍自殺。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李廣不能打,他在帶兵上很有一套,比如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意思是說李廣能與士兵同生共死,同甘共苦,所以深受士兵的愛戴。

我們反過來看衛青和霍去病,大將軍衛青共計出兵匈奴七次,俘獲斬殺敵兵五萬多人。同單于交戰一次,收復河南失地,因而設置了朔方郡。李廣就是他部將。

而他的外甥霍去病更猛,六次出擊匈奴,其中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共計俘獲斬殺匈奴十一萬多人,迫使匈奴渾邪王率領數萬人投降漢朝。開拓了黃河以西的酒泉等地。他前後也是一共四次受到加封,食邑一共一萬五千一百戶。他手下被封侯的有六人,擔任將軍的有兩人。

所以通過三人對比, 論軍功就可見一斑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青年時的李廣武藝精湛,弓馬嫻熟,因戰功迅速成為鎮守邊疆要地的將領。對匈奴的反擊常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威震敵膽。可惜文景兩朝,以發展 生產,經濟養息為主,邊防以防禦為主,政治以和親求安。這種政治環境,李廣施展才華是有限的。

武帝時,開疆擴土,防禦變進攻,以名將衛青為主帥,著名驍將霍去病為先鋒,已是暮年的李廣為後軍將領。衛青以卓越軍事指揮才能,霍去病以威猛,驍勇多變的戰術從河套長途奔襲,一路追殺匈奴到漠北, 匈奴 望風而逃,聞風喪膽。一直追到封狼居 胥山,刻石記功而返。

從史料看衛青,霍去病戰功卓著,戰果輝煌,李廣則是無功而有過。據史載,李敢刺殺衛青未遂,傷及手臂。後李敢被霍去病刺殺身亡。而朝廷沒有問責。從此事看,衛青有打壓李廣之嫌,李廣有抱屈之疑。武帝本不待見李廣,況且,衛,霍兩家背景無人敢動,此事堪稱歷史疑案。


手機用戶52347605903

霍去病加衛青比得過李廣嗎?首先得從三人的領導能力、戰功和個人武力值來評比:

一,霍去病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他戰功卓著,曾二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為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霍去病不但戰功卓著,他還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者,還創造了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的戰術思想。從戰功到戰術的創新和運用,霍去病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名將。

二,衛青:西漢名將,是漢武時期漢軍主將,主要功績有:龍城大捷、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襄,漠北大戰等,他是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的將軍,立下赫赫戰功。也是當之無愧的千古名將。

三,李廣: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使匈奴人聞風喪膽,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三位將軍都是名將,但霍去病和衛青屬統帥型將領,他們是從戰略上取得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不但從根本上打垮了匈奴,而且還攻取和收復了大片地域,他們無論是戰功或是對軍隊的建設、戰術的創新和運用都遠超李廣。

李廣雖然個人武力值高,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但屬於將才型將領,而非衛青、霍去病這類帥才型的將領,他在文景兩朝的對匈奴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當時文景二朝都是採取合親等示弱國策,雖發生漢匈戰爭,但都是匈奴小規模的騷擾和搶劫,所以李廣能夠打退匈奴小規模的軍事進攻。而武帝期間漢匈之戰是主力決戰,是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李廣領軍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所以李廣雖經七十餘戰但殲敵數量不多,在漢匈戰爭中沒有有影響全局的戰績。還出現過兵敗被俘的事。因此,霍去病和衛青任何一個的功績和領軍才能都是遠勝李廣的,但個人武力值李廣勝過霍、衛二人。


051698

我想說的是十個李廣也不一定能比得上霍去病或者衛青其中一個人。

李廣的確厲害,不然也不會稱之為飛將軍。但他做一個單純武將還湊合,要是作為一個統領三軍的大帥那就肯定不行了。也只有霍去病和衛青能擔此重任。

而且李廣作為將軍,經常在草原上迷路。行軍打仗這怎麼能行。

而且李廣喜歡單打獨鬥,喜歡小股軍隊作戰,作為將軍應該識大體,統領全局。而不是拿自己和全軍將士冒險。

之所以大家對李廣都是比較欽佩,敬仰的態度,是因為司馬遷對李廣有偏向。

另外我的文章裡也寫到李廣難封的原因,歡迎閱讀。


15號街

史上記載,孝文帝十四年,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因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嘗從行,有所衝陷及格猛獸……及孝景立……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又任上郡太守。嘗為北地,隴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武帝時,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飛將軍",避之數年,不敢入右北平。元朔六年,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擊匈奴。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擊匈奴。元狩四年,又從大將軍,驃騎將軍(霍去病)擊匈奴……此戰之後,李廣自殺身死。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李廣從文帝時期起直到武帝時,歷經三朝,一直戰鬥在抗匈第一線,其間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多少生死博鬥,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命運不好,當其青壯時,漢朝還沒有力量對匈奴展開大規模進攻,而當武帝展開對匈奴大規模進攻的時候,李廣已經老了。所以,儘管他與匈奴奮戰了一生,卻一直沒有得到大量殲敵的機會(唯一的一次,還因為衛青的偏私安排而錯過了),因此,一直未被封侯。這是李廣一生的遺憾。

那麼,李廣有沒有資格封侯呢?當然有。漢文帝當年看到李廣的武勇,曾感嘆地說:"丿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文帝如此說,那麼,李廣有資格封侯,還有疑問嗎!

李廣之所以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為人民世代傳頌,還因為他人品好。史書記載,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訥口少言。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李廣死時,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我們時常說,老百姓心裡有杆稱。衛青霍去病死未聞有百姓為其落淚。則李廣之名聲高於衛,霍,其能得太史公為其單獨立傳,還有疑惑嗎?李廣因未得封侯而遺憾,但如果他知遺身後有那麼多的將士和老百姓為他落淚,他也應該含笑九泉了。畢競,和將士們及老百姓的肯定和愛戴相比,帝王的封賞又算得了什麼呢!


WM曉奇

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李廣成了千古文人憑弔的對象,人們總是同情那些失敗的英雄,李廣就是這樣的人,簡單的說,單輪戰功衛青霍去病遠超李廣,而且李廣還曾經是衛青的手下。

李廣難封侯只能說明他軍功不夠,這裡面有命運的因素,但也有個人的因素,李廣之勇無可厚非,但是李廣的智可能達不到一個大將軍的人級別。這一點從李廣之死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廣是自殺的,因為一次作戰失利,衛青派人到李廣軍中詢問情況,當然也可以說是問責,李廣心中有一萬個委屈,但是作為軍隊中層領導,最高層下來問個話哪怕就算是要治你的罪,你說清楚不就行了嗎。那麼多仗都打下來了,這點委屈都受不來麼?結果李廣就這麼自殺了。

不管自己是不是委屈,是不是有原因,你一旦自殺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李廣隨衛青參戰,本來是一次機會,就算是天意吧,迷了路耽誤了戰機,沒有參加戰鬥,這算是天意吧。李廣的自殺也說明,李廣的確沒有成為大將軍的情商,沒封侯自己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昭烈名臣

這個問題應該換為李廣的功勞比得過霍去病、衛青嗎?毫無疑問,李廣差的還不是一點點。《李廣傳》是史記中文彩最好的一篇,太史公因李陵之事受腐刑,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李廣、衛霍的愛憎親疏。既便如此,史記中記載的李廣戰功比衛霍亦遜色不少。李廣身歷60餘戰,無明確記載勝蹟,至多與匈奴匹敵,敗仗卻有明確記載,這也是李廣功不致封侯的原因。《李廣傳》文彩太好,誇的最主要的是李廣愛兵如子,人品高尚,這一點衛霍確實差遠了,論功勞李廣真不如衛霍。


肖虎tiger

靠,誰給你的勇氣,開這種標題,李廣是吹出來的,代表那些老將的人物而已。何謂功勞,功和勞要分清要結合。李廣那是多勞。何謂功,功是要有深遠影響,重大貢獻和歷史意義的。衛青收復何套,重擊胸故,霍去病開拓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功蓋千秋的偉大事業,李廣幹啥?只死呵幾年匈奴,也沒成樣,頂多對當時漢朝有些貢獻,對歷史就沒什麼多大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