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刘大夫写在前面的话:

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2018 年初夏,一部电影以其迥异的态度跃然于荧幕,在这人心浮躁的电影市场如清流般淌过,留下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展示了一个隐秘而庞大的群体。

这部电影就是唯一一部入围第 70 届戛纳电影节的华语影片——《路过未来》。

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在深圳打拼的甘肃姑娘耀婷(杨子姗饰)。

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25 年前,耀婷的父母从甘肃农村来到深圳,当流水线上的工人;25 年后,年老的父母被工厂辞退,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的一家人此时猛然发现,这个曾经熟悉的城市,已经容不下他们了。

工资低、没房、没户口等现实因素把耀婷逼到了死角,为了让父母继续呆在深圳,她想到了买房,为了凑够首付,她在试药中介新民(尹昉饰)的引荐下,寻得了一份「毫不辛苦」又收获颇丰的「兼职」——人体试药。

人体试药者,正是上文所述的那个隐秘而庞大的群体,也是我今天要给大家重点讲述的话题。

拿健康换取金钱的人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我想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接触药物试验,当时,我还是一名不谙世事的医学本科生,一天,路过药物试验大楼时,同学指着大楼跟我说,「这儿会招健康受试者,还能拿补贴。」

出于好奇,当然也是受到补贴的吸引,我挑了一个抗生素试验,历时七天,每天早上准点到试验楼里抽血、输液……

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当时懵懵懂懂地就完成了试验的我,幸运的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也顺利拿到了那份补贴,而在那短短 7 天里接触到的试药人,却让我终身难忘。

不同于我接触试药时的新奇,他们是一群非常熟悉流程的年轻人,这群人就住在药物试验大楼的附近,时刻关注着志愿者招募信息,并以此为生,后来,我知道了他们的名字——职业试药人。

在中国,有 50 万人以充当人体「小白鼠」为生……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何为人体试药,以及什么是职业试药人。

为了确保疗效和安全性,每一种新药在投入使用时,都会经历反复的检验,人体临床试验,包括 Ⅰ 、ⅠⅠ、ⅠⅡ 期临床试验,都是在人类身体上进行,是药物问世过程中不可绕过的一环

其中, Ⅰ 期临床试验需要健康的志愿者,用以判断药品的安全性问题,看药品在健康人身上的代谢情况,人体能忍受多大的剂量,为之后的适应证研究等做铺垫;而 ⅠⅠ 期、ⅠⅡ 期试验则是在患者身上展开,分别研究药品的适应证和疗效

电影中的耀婷和年轻时的我所参与的,正是上述需要健康试验者的 Ⅰ 期临床试验。

其实,人体试药,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对于研发机构来说,这是药物问世的一个不可省略的环节;对于试药者来说,为他人的健康以身试药,也不可谓不是一种高贵的牺牲。

由于参加 Ⅰ 期临床试验的基本都是健康受试者,他们为此付出时间、精力,甚至承担风险后,通常不会在试验过程中受益,所以,一般情况下申办方需要给予受试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然而,正是这份补偿,催生出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职业试药人,也正是职业试药人的出现,让这个本来正常的试药环节,在实际实施中悄然变质。

他们是弱者,也是破坏者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三大药品消费市场,中国正成为全球新药试验的主要阵地。

在 2012 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农工党中央就提交提案称,我国目前参与试药的人群总数约有 50 万。

据调查,在这群数量庞大的职业试药人中:96.88% 的健康受试者在初步评估试验药物「比较安全」的前提下,临床试验补偿费的多少是决定他们是否参加临床试验的主要因素;

72.51% 的受试者认为,如果临床试验补偿费足够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他们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参加临床试验,可以接受的风险包括发热、适度疼痛等。

一次试药,报酬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对于耀婷这样的低收入年轻人来说,这可谓是「少付出」、「高回报」的轻松活儿,在生活的重压下,一旦上瘾,就难以脱手。

而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试药者来说,虽然有些药的作用是短期的,但还有一些药对健康的损害是潜伏的、长期的、隐蔽的,而且这种潜伏的危险是不可预测的。

国际上不乏关于试药出意外的例子:

1997~2003 年,在乌干达进行的有关奈韦拉平临床试验,受试者经历了数千次不良反应,最后导致 14 名女性死亡;

2003 年,印度海得拉巴,8 名受试者在试用链激酶时死亡;

2016 年,在法国进行的 BIA 10-2474 的临床试验,导致 1 名男子死亡,4 人神经受到严重损伤。

……

据说,试药人中流传着一个公式「钱数÷天数=药物危险性」,因此高额补充的试验往往会吓住不少人;而某些中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甚至悄悄压低试验报酬。

除此之外,为避免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产生叠加效应,受试者被要求在每个试验结束后,必须有 2-3 个月的「清洗期」,以恢复健康,接受新一轮的药物试验。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中介、甚至试药人本身,会采用替换身份证、借用别人尿液,甚至找人替代体检等把戏来造假,而试药单位对于试药者的信息没有联网互通——试药者曾经在哪里,做过哪些试验,下一家试药单位一无所知。

要知道,如果职业试药人频繁试药,体内积累的药物无法排出体外:一方面会导致药物数据不准确,影响以后的 ⅠⅠ、ⅠⅡ 期临床试验方案;另一方面,不同药物的叠加可能造成一些毒性反应,伤害试药者身体。

如此一来,试药者在不断突破规则的试药过程中,不仅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一颗炸弹,也为整个临床研究悬起了一个重大的隐患。

令人心碎的是,如现实生活中一些试药者的遭遇,电影中的耀婷也因为不符合规定地频繁试药,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唯有肝移植,才能救她的命。

「路过未来」的试药人

不可否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些职业试药人都为新药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法律的不完善、监管的缺失、市场的混乱,让他们在试药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影片取名《路过未来》,或许是把深圳的城市生活、靠试药买房后的美好状态,当作一种理想的未来。

处在社会边缘的职业试药人,在追寻、迷失之后,终于和心中的「未来」擦肩而过,那个美好的城市生活与心中的梦想,在他们的命途上,终究只是路过而已。

不用想,在同期上映的几部商业大片中,《路过未来》的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导演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直面与揭露的勇气,值得我们珍惜。

他让我们了解到,还有这么一群人处在这光鲜城市的阴暗面,他们不被主流社会所理解和重视,游离于灰色地带,但他们却不可忽视。

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呈现给我们试药者的真实生存状态,更提醒着我们,在与疾病漫长的斗争当中,人类所需要面临的敌人,远远不只是疾病本身。

参考文献

[1] 张振中. 京城职业试药人生活实录[J].《法律与生活》, 2004 (4) :32-33.

[2] 宣金学. 一个职业试药者的自白[J]. 《人民周刊》 , 2013 (12).

[4] Stephanie Kelly. Testing Drugs on the Developing World[N]. The Atlantic. Feb 27, 20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