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給農婦放貸?農村金融背後的商業邏輯

在農村金融的萬億市場中,存在著一個有趣的模式——給農婦放貸。

“即使是家裡的丈夫來借錢,我們也只接受農婦的申請資料。”宜農貸負責人王筱迪表示。

只給農婦放款?聽起來挺另類的模式,已開始在中國各地落地開花。

有趣的是,給農婦放貸的壞賬率極低,甚至能做到零壞賬率。

從業者發現,農村婦女的還款意願要比農村男子高得多。

這個商業模式,正在形成一個閉環;而農婦貸,正在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01 農婦小貸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人曾經嘗試過給農婦放貸。

一位老人,前往孟加拉國的農村,看到貧窮在啃噬著每一寸土地。

他想改變這種慘烈的現狀,開啟了一個偉大的試驗。

老人將27美元,分別借給了42個製作竹凳的赤貧村婦。

而這一點點錢,就能幫助她們擺脫中間人的盤剝。

農婦直接用這些錢買了竹子,製成竹凳,然後到市場去賣,從而得到了全部的利潤。

這位老人,看到了這個模式的魅力,從而開始嘗試在孟加拉國,甚至全球,推行這個模式。

他就是號稱“窮人銀行家”的尤努斯。

為何要給農婦貸款?背後其實有一套有趣的商業邏輯。

長期以來,因為婦女的勞動力比男人弱,加上重男輕女,她們成了完全被忽視的群體。

“在農村,農婦整體的社會地位,都比較低。”王筱迪也如此認為。

她們即便想有所發展,也基本獲取不到金融和信貸服務。

“她們想去借500塊錢,買只羊、買頭牛來養,改善下家庭條件,但根本都借不到。”王筱迪稱。

500-1000元這樣的小微貸款,傳統的金融機構,幾乎不願意碰。

一位業內人士陳安年直言:“人力成本太高了,誰會願意跑那麼遠貸幾百元。”

也就是說,農婦的信貸需求,被長期壓制。

實際上,農婦的還款率,要遠高於男性。

幾乎所有農婦貸的從業者,都認可這一點。

通常情況下,女性會受周圍影響更深、自尊心更強。

“女性會比男性好面子,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她們都會還款。”寧夏東方惠民董事長龍治普表示。

“農村的男性,極容易沾染壞的習氣,比如賭博、涉黃、打牌啊這些壞習慣,一旦在村子裡有點苗頭,很多男人都會被帶壞。”一位從業者稱。

相對來說,在農村,婦女的責任感強於男性。

“借貸給婦女,比借貸給男人,能夠更快地造成變化。”尤努斯表示:“婦女比男人能更快更好地適應自助,但是她們看得更長遠。”

為了使自己和家人從貧困中解脫出來,她們願意更辛苦地勞作。

儘管是被忽視的群體,但農婦,才是支撐起農村和一個家庭的核心支柱。

02 自成閉環

在農村這片特殊的土地,很多人並沒有找到真正解決貧窮的方式。

尤努斯對於這個問題,曾經也苦思不得其解。

原來,他想到的,解決貧窮的方式,是“施捨”和“贈予”。

他曾經給很多農村人捐款,希望以此來改變當地人民的生活。

結果,尤努斯發現,農村的男人們拿著錢去揮霍,到頭來,甚至變得比開始更貧窮。

因為,施捨的,得來太容易,他們不懂得珍惜。

尤努斯採取了第二種方式,給農婦們放貸,用借貸的方式,卻可以撬動農村。

借貸,需要還,這樣就有了壓力和責任感。

窮人借貸,無論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如何艱苦,尤努斯認為:“只要給他們賺到錢的機會,他們一定會還款。”

“窮日子過來的人,有點機會就會死命拽著。”王芳表示。

金融這個工具,用得好壞,其最終效果也會迥然不同。

目前,中國已有數家平臺開始嘗試農婦貸。

其放款金額一般多為1萬-5萬不等,相對來說,利率也很低,10-20%之間。

“這項業務的壞賬很小,都不超過2%。”多位從業者透露的數據,都不錯,甚至還有零壞賬率。

值得思索的是,一個針對特殊群體的商業模式,會走得比較通暢,這也給金融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

一個閉環的商業模式,既可以是基於場景的,也可以是基於特定人群的。

比如,基於香港菲傭、基於特大公司員工等等群體的貸款,都曾經走通過商業模式。

這些模式得以成功的核心邏輯,都是因為這個人群風險可控、處於較完整的閉環。

比如,農婦貸,從獲客層面,相對簡單。

無非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搞活動地推,一種是發展婦女業務員。

“對農婦來說,需要有東西的激勵,比如,發發洗衣粉啦、發發雞蛋啦。”陳安年稱,這些小利益,很容易吸引農婦過來。

來了之後,他們就會開一個小型的會,教教她們如何借款。

在農村,農婦之間都會形成一定的組織,經常相互幫扶或者嘮嘮家常。

只要在其中發展一些核心成員成為業務員,就可以很好地切下整個群體。

因此,婦女協會、村委會女幹部等成員,如果成為業務員,推進業務將極為順暢。

這也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獲客方式。

而風控,也極為可控。

很多平臺都是採取多戶聯保制度,幾個農婦組成一個小組,相互監督。

如果哪個農婦不還錢,其他人的貸款資格都會喪失,這就是傳說中的“連坐”。

“農村婦女都特別愛面子,害怕別人指指點點,所以她們為了避免閒話,無論如何都會還款。”一位資深從業者道破了其中的邏輯。

這也意味著,催收也很簡單。

這是壞賬率很低的一個核心原因。

獲客簡單、風控可控,農婦群體,正在成為農村金融的切口,成為深入農村腹地的特殊觸手。

03 中國式母親

對於公益出身的王筱迪來說,這個模式的社會意義,她覺得更為重要。

我們聽過太多的農村的悲劇故事。

2005年,鄉村人口近7.5億,而到了2017年,僅剩下5億多。

年輕的勞動力,都外出打工,農村“空心化”趨勢極為明顯。

媒體不斷報道留守兒童溺亡、留守老人死亡,導致兒童也餓死的新聞。

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都在成為農村需要直面的慘烈話題。

也許,金融可以成為解決這些難題的鑰匙。

“事實上,很多在城市打工的人,也只是遊走在城市的邊緣,尤其是女性。”王筱迪稱。

她們正在成為“城市邊緣人”,漂泊在繁華的城市,遠離家庭和孩子。

如果,她回到家鄉,經營一份小買賣,比如開一個小超市、小飯店,或者做一些種植、養殖,賺的錢,並不比城市打工的少。

“我們就是想給她們機會,回到農村,有尊嚴地回到農村。”王筱迪稱。

在外打工多年的王芳,選擇回到青海這片養她的土地,回到孩子和老人身邊。

她借了1萬元,開始種植辣椒。

現在收入,比打工多得多,她還能照顧家庭。

王筱迪好幾次前往農村,她看到的農村婦女,比她想象中要偉大、堅強得多。

“你知道,一個家裡有一個能幹的女人,其面貌將完全不一樣。”王筱迪稱。

她曾經走進一個農村家庭,他們居住在一個窯洞中,儘管貧窮,但被子疊得方方正正,收拾得妥帖乾淨,院子連一片落葉都沒有。

一看,就知道這裡住著一個精幹的女主人。

“可是吳秀珍每天都能見到。”

吳秀珍每天凌晨4點起床擠牛奶,之後騎著自行車送奶,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雷打不動。

事實上,在中國農村,像吳秀珍的農婦還有很多。

在農婦貸扶持過的婦女中,這樣的故事也極為常見。

“看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再看看她們的環境,你會覺得快活不下去了。其實並非如此,她們特別堅強,完全不屈服於生活。”王筱迪說。

“我們就想把錢借給這樣的女人,讓她們去改變生活。”王筱迪記得,她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而感動流淚。

她們就是中國式的母親,堅韌不屈,永遠不會對貧困和艱難,低下頭顱,傾盡全力地,去守護家庭。

這個偉大的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注,讓她們得以迴歸農村、迴歸家庭……

 結語

金融永遠都是一個工具。

有時候,它是罪惡之手,掠奪式收割。

有時候,它也是希望之翼,能撬動生產力……

工具不論好壞,只看使用者的初心。

只給農婦放貸?農村金融背後的商業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