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查徵信:「經濟身份證」或被洩露 影響貸款審批

App查徵信:“經濟身份證”或被洩露 影響貸款審批

只是中介 App無法與央行直連

樊凱表示,整個過程對於用戶來說都是在App上完成的,但實質上是App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在徵信中心的平臺上進行查詢,與用戶本人在徵信中心平臺上查詢無異,App在這個過程中充當了中介的角色。

風險巨大 “經濟身份證”或被洩露

不管是辦信用卡,還是貸款買房買車,每一項都跟央行徵信有關,個人徵信查詢的需求越來越多。

樊凱認為,對於用戶來說,個人信用報告是個人信用歷史的客觀記錄,包含了個人借債還錢、合同履行、遵紀守法等信息,在個人貸款、信用卡審批、任職資格審查、員工錄用等方面擁有巨大的作用,堪稱是個人的“經濟身份證”。

利用App查詢一般使用的是央行徵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銀行卡驗證或者問題驗證方式,需要通過手機和驗證碼註冊,還要提供身份證、銀行卡等個人信息進行身份驗證,這些信息和隨後查詢到的個人徵信報告(記錄了個人身份、職業、借債還錢、電信繳費負債、社保公積金等)的信息都可以輕易被App留存甚至使用,將為用戶留下極大的安全隱患,一旦被人非法使用將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的確,通常情況下,用戶徵信都是為了從事貸款等金融活動,徵信活動背後具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副教授閆懷志表示,多數徵信代理App跟央行徵信中心並無合作關係,而用戶又大多未對App徵信代理查詢協議認真閱讀,更重要的是,個人徵信信息具有特殊重要價值,因此,這種代查行為存在著巨大的信息洩露以及被非法利用的風險。

“在App系統中清除這些信息,技術上並不難實現,但‘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部分代查App運營商為用戶代查的初衷就是要獲取用戶信息,來實現其他商業目的。”閆懷志說,比如獲知某些用戶在央行徵信記錄不良的情況下,可以向該類用戶定向推銷其他金融貸款業務。

頻繁查詢 可能影響銀行貸款審批

不只是信息洩露,網絡查詢徵信報告雖然很方便,但是個人和機構查詢徵信報告都會留下痕跡,短時間內被個人或銀行多次查詢還可能會影響銀行對貸款的審批。

央行徵信中心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只是提供個人信用報告,供商業銀行在審批個人的貸款申請時參考,最終能否得到貸款,取決於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的結果。有銀行工作人員就表示,短時間內頻繁地查詢,同時沒有放款記錄,可能會讓銀行認為你急需資金但卻處處碰壁,因此會對你的借款申請更為謹慎。“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問題,用戶頻繁查詢自己的個人徵信,將會影響個人信用,在遇到購房、購車真正需要貸款的時候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樊凱提醒說。

規範管理 數據平臺應進行加密升級

App該如何規範管理?樊凱表示,從央行層面講,建議對數據平臺進行加密升級,增加信息反抓取功能,從技術角度杜絕第三方App的違規操作;而從規範角度來說,由於用戶信息洩露呈現渠道多、竊取違法行為成本低、追查難度大等特點,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形勢嚴峻,建議監管部門儘快制定個人信息安全法,加大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