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拼多多

今年5月7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秘密提交了上市申请,而直到6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网站上贴出了拼多多招股书,中国市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成立不到3年的电商平台即将赴美国上市。

我们曾经说过,拼多多的爆发首先应该感谢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因为广大三四线以下人口都用上了移动终端,拼多多才能从阿里京东的空白里找到一个市场,拿下如此巨大的份额。亿万增量触网人口的电商需求,成就了拼多多。

从拼多多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键数据。2018年3月底之前的一年当中,拼多多完成GMV1987亿元,虽然跟阿里京东还有很大距离,但已经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电商平台。营收方面,2017年拼多多收入17.4亿,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接近去年全年,收入13.8亿。从创业以来包括期权在内,拼多多一共亏损了13.1亿。应该说这个亏损数字,对于拼多多这个体量的平台来说,已经很低了。

拼多多起初是一个自营模式平台,而在2017年全面放弃上游供应链和物流把控,自营收入几乎瞬间萎缩,最终转型成提供服务、收取佣金的开放平台。B2C向C2C的转型之后,成为轻资产运营模式。

用一句话来总结拼多多成功的原因,就是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空白增量市场,而电商平台的关键因素流量很便宜,所以运行成本很低,平台的商品廉价实用,又很符合这个用户群体的需求。

太阳底下无新事,拼多多的爆发有惊喜无意外。

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拼多多的用户环比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这背后可能有季节性因素影响,但不管黄峥想不想抱腾讯这根大腿,流量确实是电商的生死命门。上市之后他们都必须尽快找到一个新的低成本流量入口,或者拼多多自己成长为一个中心化的电商入口。对于未来流量逻辑,很难说拼多多的下一个3亿用户在哪。流量,其实是拼多多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性。

黄峥接受采访时说,全国人民都应该是拼多多用户。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共要分几步。但我认为,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成功,未必意味着它就能打开全国市场。

在中国大城市整体进入第三四消费时代,全民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买1元乐事薯片的究竟会是哪些人。毕竟在消费市场,从上向下渗透的比比皆是,可从下往上却几乎没有成例。其实拼多多能占据三四线以下市场,既充满了偶然性,也是它给行业设置的最大门槛。所以最要紧的战略是,守住自己的地盘,扩大增量用户,深耕存量用户需求,提高ARPU值。要知道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平均客单价只有38.9元,提升潜力巨大。

最近拼多多除了上市的新闻之外,就是因为打假引发了许多商家不满甚至抗议。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商家聚集在拼多多位于上海的总部楼下维权,原因是被拼多多冻结货款,关闭店铺,或者遭到罚款。而拼多多的理由是,这些商家涉及虚假发货、商品与描述不符、售假等情况。其实平台对假冒伪劣的整治,是完全应该的。假货横行会毁掉这个平台的信任度。

可是,拼多多应该提升的是品控,而不是品质。控制假货是应该的,可是一旦把这件事做过了,开始幻想让用户再买点好的,那就是画蛇添足另外一回事了。最近有一些舆论认为拼多多应该品质提升,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对的。画虎不成反类猫,不是每个平台都应该升级。其他的留到上市以后再观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