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西征」!

蒙古人建立的草原政權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涉及到了中華文明,蒙古軍的西征也在世界的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它與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並稱為兩大中世紀的“長征”。

當大汗的位子交到了忽必烈的時候,是什麼對這位蒙古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原的富庶,使他幾乎要放棄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忽必烈的汗位是奪來的,是從阿里不哥手中奪來的,如果阿里不哥坐上了汗位,那麼蒙古人是不是要將中原的植被都變成草原呢?還是由阿里不哥繼續著父祖西征的腳印。

忽必烈“西征”!

先來看看忽必烈吧,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的弟弟。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早在藩王時期就思“大有為於天下”,並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3年率蒙古軍攻雲南,四年滅大理國。九年,攻打南宋鄂州時,得知蒙哥汗死訊,決策北還,爭奪帝位。十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稱汗,始建年號中統。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稱汗。1264年打敗阿里不哥,後遷都北京,改稱大都。八年定國號為元。十六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又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在位期間,注意選用人才,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地方建立行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病逝。年80歲。有子11人。諡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西征”!

忽必烈似乎應是中華歷史上的皇帝之一,他積極地推動了漢化在蒙古人中的影響,雖然蒙古人完成了千年以來漠北蠻荒的遊牧民族對中原大地、江南河湖的夢寐,突厥種人第一次成為了全中華的主人,看似蒙古人征服了漢人,可實際上的結果是,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征服了蒙古的蠻荒。

忽必烈為什麼不西征了?忽必烈西征了的話,他的統治重心將會傾向於哪裡?我們先來看看蒙古人為什麼要西征。

蒙古帝國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成吉思汗統治下,開國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純樸的遊牧民族。他們擁有強烈的慾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所以對外征戰成為了最終結果。另一方面,蒙古人信奉薩滿教,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凡人的一切都是由“長生天的意志”安排,成吉思汗被看作“長生天的代表”,平民都十分聽從他的命令。成吉思汗認為,統治和征服世界是合乎“長生天的意志”,所以蒙古便展開一系列對外的戰爭。強大的軍力亦是促成蒙古西征的重要因素。當時,成吉思汗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軍種齊全,有騎兵、步兵、炮兵和工兵。軍隊組織嚴密,紀律性強,官兵平等,不會因為財力或勢力而有所差別,所以士兵都忠心愛國,形成一股強大的戰鬥力,為大規模的西征作好準備。

忽必烈“西征”!

歷史上蒙古人一共有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前兩次均與花剌子模***國有關係,最後一次是因為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既不肯對蒙古稱臣,也不肯朝貢。這些行為對於當時已經揚威中海的蒙古帝國是極之不尊敬的,為了懲罰這個國家,憲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擔任西征統帥,帶同將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展開史無前例的第三次西征。

三次西征開疆拓土,建立了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及窩闊臺汗國,這四大汗國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奠定了基礎。元朝的版圖之大,在地圖的西、北兩個方向上幾乎難以描繪,遠遠勝過漢唐二朝。總括而言,蒙古軍三次西征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世界歷史的前進亦起了推動作用。西征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汲取的。

忽必烈時代是第三次西征的時間段,但是的忽必烈正在中國南方與南宋激戰。蒙哥德去世使得汗位出現了真空,忽必烈迅速趕回漠北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終也是通過了鐵和血的手段才得到了寶座,之後西邊的幾個汗國以忽必烈不守汗位的推選製為由,拒絕承認他的宗主地位,漸漸的龐大的蒙古帝國也分裂為幾個相互間相對獨立的汗國。

擺在忽必烈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繼續進攻南宋,統一中華大地,西邊那幾個汗國不聽自己的就不聽了,繁榮的中原、富庶的江南、浩瀚的大海,那裡才是蒙古人的新天地;第二,仍然進攻南宋,奪取了中華大地之後,返回頭依靠富足的即得資源和中國雄厚的人力物力,展開西征,平定不臣服自己的那幾個汗國,讓他們知道,忽必烈仍然是鐵木真的後代、仍然是蒙古大帝國的宗主,北京城仍然要成為世界的首都。

忽必烈“西征”!

我們說,這兩條路都有自己的道理,都可以去選擇。然而,忽必烈選擇了第一條道路,滅了南宋以後,又遠征暹羅、緬甸、爪哇,東渡大海遠征日本,在他的同胞將善於奔跑的蒙古馬放牧與東歐平原的同時,忽必烈也在任由著自己的性子,去蒙古人根本就不可能輕易適應的溼熱的雨林裡肆虐。其實,忽必烈的南征和東征,與他的兄弟們的西征比起來,相差的不少啊,西征是以蒙古人縱馬揚鞭、萬里殺敵為主題的,而忽必烈的南征和東征雖然也取得過一些輝煌和勝利,但是多以失敗和水土不服而告終,其中最慘痛的是東征日本了,先後兩次都全軍覆沒在日本。

以上除了因為天氣的不適應以外,還和蒙古軍的組成結構有關。忽必烈滅掉南宋以後,大量的在作戰軍隊中增加了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這些人組成的軍隊,戰鬥力明顯弱於蒙古的騎兵,因為民族仇視問題、因為民族的等級問題、因為不同人的不同糧餉問題,在沒有開始打仗之前,軍隊就已經埋下了禍根。精銳的蒙古軍隊更多的在西征的戰場上,躍馬疆場,蒙古彎刀砍過的地方,能留下幾個敵人的僥倖。

那麼,如此說來,即便忽必烈選擇了第二條道路,也踏上西征的征途,是不是也是註定要失敗呢?

從自己軍隊的組成上來看,忽必烈的西征軍與以前的蒙古西征軍的確不同,而且忽必烈的西征就是要與以前的蒙古西征軍為敵。雖然忽必烈已經將汗位牢牢地坐在了自己的屁股底下,但是面對四大汗國的共同反對,即便自己手裡握著中原的沃土、江南的魚米、安南的戰象、富足的人力,那也是困難重重的。

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色目人”,在元朝的人種等級上,西域的色目人位於第二等級,色目人不僅好勇鬥狠,戰鬥力強悍,而且掌握了很多作戰的技巧,有著豐富的攻城器械的製造能力,再加上漢人的火藥和火器,這支軍隊應該是戰鬥力和科技含量都強大的。此外,蒙古的西征軍攻陷的地方大多是穆斯林的舊地,色目人又是以穆斯林為主,忽必烈向來是倡導宗教自由的,因此,完全可以以穆斯林迴歸故土為名,率領***軍隊殺回中東、近東,最終扶植親自己的政權,再次成為歐亞大陸的宗主。

忽必烈“西征”!

然而,就算這樣也成功了,那忽必烈身後的中華大地呢,征服剛剛處於佔領的階段,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以及調和蒙漢之間矛盾的舉措,蒙古民族從奴隸制社會融合至封建社會的調整,都沒有做呢,也許在忽必烈西征的同時,中華大地上又會掀起造反的高潮,仰慕漢文化已久的忽必烈又要在草原上奔跑了,手下的色目人軍隊難免會見風使舵,徹底的動搖忽必烈的根基,如此一來,忽必烈西征的勝利之日,也許就是自己走向覆滅的開始了。

今天的假說,其實“假”的不好,因為根本就沒有假起來,忽必烈的西征不論成功與否,等待他的都將是滅亡,忽必烈是中華正統朝代的延續,而不僅僅是蒙古帝國的大汗了,元朝是中國歷史棋局中的一步落子,所以,耕種好中華大地上的千里沃野才是忽必烈的重中之重,至於他的子孫們為什麼經歷了九十多年就滅亡在農民戰爭中了,就是因為元朝的後世之君沒有擺清楚漢蒙之間的關係,欣賞漢文化的同時,又緊緊地抓住老舊的遊牧習氣,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迴歸北地大漠,重新撿起了祖先已經扔掉了的馬鞭,推翻了自己蓋起來的金磚玉瓦,再一次低著頭走進了氈房。

蒙古的歷史倒退了,中華的文明卻前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