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戴威:在資本眼裡「最後一公里」也許從來都不是剛需

「智見MAX」,有態度的創投觀察媒體

點擊標題下方「智見MAX」關注

ofo戴威:在資本眼裡“最後一公里”也許從來都不是剛需

或許,在資本眼裡,「最後一公里」從來都是偽剛需。

在最近的百人動員大會上,ofo創始人戴威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這被示為小黃車在獨立運營道路上的最後掙扎。

然而,一個多月後,小黃車真要黃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已經廝殺到後共享單車時代的當下,可能最先倒下的是行業裡的老大。

據最近數據顯示,ofo單月成本高達2.5億元,其中運維成本1.3億元,費用1.2億元,5月中旬,ofo賬面的可用金額已經不超過5億元,局面一度艱辛。

儘管戴威和原ofo創始團隊可以選擇留在滴滴,做單車的出海業務。

但這樣的條件似乎更像是“滅頂行動”,戴威如果答應這樣的條件,意味著原ofo創始團隊將淡出管理層,戴威自己苦心經營的城堡也將拱手讓人。

所以才有了後面幾個月的苦苦自救。

這將ofo推向了輿論高峰,出現了很多負面消息,如裁員降薪、高管離職以及資金鍊斷裂。

更嚴重的是,ofo還被媒體爆出為緩解15億欠款,曾不惜挪用用戶押金。這些消息直接導致ofo押金量掉了一半。

ofo戴威:在資本眼裡“最後一公里”也許從來都不是剛需

租金收入

租金算是共享單車市場所佔份額較高的一項,摩拜和ofo兩家共享單車每天騎行數據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

單車每天至少是1億-2億次的騎行。如按照1元錢一單來算,每天的收入是1億-2億元,一年就是300億-600億元的收入。

押金收入

在資金週轉正常的情況下,用戶押金是很好的收入渠道;但當資金開始出問題,特別是趕上特殊時期,比如像這次被媒體爆出很多負面內情,就會出現用戶集中退押金的情況,那麼,挪用押金導致的資金窟窿,很可能會讓公司直接停滯。

當然,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用戶押金被用作為共享單車的週轉資金已經成了一個潛在的秘密。押金用途很多,可用於擴建市場規模,也可用於理財投資。

廣告收入

廣告業務大致分兩種類型,第一類是車身廣告貼片:主要包括品牌定製車、後輪三角板展示位、車筐區展示位、車把三角區展示位、防水車座套展示位5種類型。

第二類是線上廣告,如APP或H5頁面廣告,主要分為效果廣告、品牌廣告,分別採取CPC(點擊量)和CPM(曝光量)方式計費。

數據開放收入

當用戶數據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變相將數據導流給商家,為商家提供廣告輸出。

這樣的作用是可以規模化幫助廣告主過濾得出比較精準的群體受眾,並進行有目的性地廣告投放,從而幫助廣告主提升目標用戶的轉化率,節約廣告成本,提升廣告效率。

ofo戴威:在資本眼裡“最後一公里”也許從來都不是剛需

但是,ofo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調度、存放)成本就約需3-4億元,還不算3000多名員工工資;到目前為止,ofo依然欠款高達30億,以上那些收入在開支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在持續支出大比例高於收入,而融資又遲遲不來的情況下,資金鍊斷裂的悲劇就這樣上演了。

其實,摩拜也沒有好到哪兒去。今年4月被美團收購的摩拜也一直處於負面漩渦中。

有媒體報道,儘管採取了取消免費月卡、提升每單實際收入等增收動作,摩拜每月運營支出還是超過4億元,遲遲無法獲得正向現金流。

共享單車市場在資本眼裡,或許真的沒有所謂“最後一公里”的剛需,只有持續不斷的融資,消耗,再融資。

另外,一直作為互聯網改變生活、提供便利、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的典型正面案例的共享單車。

如今呈現給大眾的是伴堆積如山的廢鐵垃圾,無處不在的報修車輛,雜亂無章的停放車輛,無形中給城市增添了許多管理運維的壓力,這似乎在某種層面上是一個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