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白洋淀畔名門李氏

白洋淀處於燕南趙北之地,自古以來不僅依靠北國水鄉的獨特風景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流連忘返,而且歷史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分佈在白洋淀周邊的雄州、安州和鄚州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僅保存有眾多的歷史遺蹟,還湧現出一批批青史留名的文人學者和世家名宦。

細說白洋淀畔名門李氏

雄安新區建立以後,鄚州已經作為新區的一部分正式交給雄縣託管。值得一提的是,鄚州是白洋淀周邊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古城,它的加入無疑給雄安新區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據史料記載,鄚州是黃帝之孫顓頊所建,史稱顓頊古城,亦稱為六仙城、玉帶城,後為鄚國的國都。在宋代以前,鄚州一直作為燕雲十六州之一,其管轄範圍基本就是現在雄安新區的範圍。因此鄚州在歷史上可以稱之為白洋淀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

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鄚州曾湧現出眾多的歷史名人,比如春秋時期的名醫扁鵲,東漢名將張頜,儒學大家韓嬰等。今天本文要講述的是另一位出生於鄚州的歷史名人,明嘉靖時期的名臣李時。

曾有人將任丘歷史出現的幾大名門望族:邊、李、劉、高、郭、舒、閔、謝並稱為八大家族,其中的李指的便是李時家族。

細說白洋淀畔名門李氏

據鄚州南關李氏族譜記載,李時家族祖籍四川鹹淳府(今四川忠縣)。其先祖李公(名諱不詳)在明洪武年間曾任山西鳳翔府典儀善書,妻室隨居鳳翔。李公致仕後,其中李榮任鳳翔校尉,受封世襲百戶,漸成當地富家大戶。

明永樂二年(1404年),李榮奉詔命攜父母妻室及親家翁劉輗ní一家,從陝西鳳翔府遷到任丘鄚州。

此後,從明永樂中期之清乾隆後期近四百年間,李氏家族世代有人為官,逐步成為“仕宦之家”。李榮之子李溥pǔ,宣德舉人,歷官巴陵訓導、泰安州學政、順天府儒學教授。致仕後回鄚州定居。李溥尤精於象、韋、星、歷諸書。為官六任四十餘年,而清苦如素,死後葬於鄚州城南。李溥之子李楘mù,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歷官光祿寺少卿、山東右參政(從三品)。

自五世李楘之子李時直至十七世,該族進士、舉人世代不絕,為官者達60餘人,有朝廷顯宦。也有府縣令守。

李時家族以李時官職、影響最大,也算是個文化人物,故其家族這裡只重點介紹李時。

李時(1471一1538),字宗易,號序庵。鄚州(今任丘南關)人。明弘治十五年進士。主要官職曾為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

正德十六年春,皇帝朱厚照崩。因其無嗣,在討論由誰繼位時,李時首倡“兄終弟繼之議”,被孝慈皇太后及大學士楊遷和採納,決定由興獻王長子朱厚熄繼承皇位,繼位後改年號為嘉靖。他的繼位,李時有擁戴之功。

嘉靖帝登基後,對李時“甚嘉之”。由於李時的謙虛、謹慎、恭順,一次次得到升遷,先加少傅銜,又晉封太子太師,兼任吏部尚書,最後昇華蓋殿大學士。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李時奉命回籍探望,瞭解民情,做了幾件有益於地方的事。第一件是督促新任知縣王齊修篡了任丘歷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縣誌;第二件是鼓勵知縣王齊開挖鏡河,並捐重資幫助施工。完工後,李時很高興,寫《鏡河記》一篇以記此事(見乾隆《任丘縣誌。藝文》);第三件事是修建“珍謨書院”和“珍謨亭”。李時回鄉探親,在縣城內買了一塊地,利用皇帝歷年所賜銀兩,自行投資建造一所書院,內建一亭,收藏嘉靖皇帝歷年賜給他的書信和墨寶。他還上書皇帝,請求為亭、院賜名。珍謨書院於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八月動工修建,十四年九月落成,院址在城西北角的“書院街”,佔地20餘畝。珍謨書院不僅為任丘培養了眾多人才,也是當時任丘的著名景觀。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十二月,李時病逝,年六十七歲。朝廷追贈為太傅,諡號文康。諭祭九壇,賜葬禮。葬於孝義山瑩。著作有《南城召對錄》、《日下舊聞》、《列卿記》、《文化盛記》、《微花堂記》、《宗易詩集》等。

鄚州李時家族的後裔分支較多,現在鄚州、任丘城關、趙北口、肅寧及任丘的其他一些村莊,仍有其後人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