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鐵吉訊成立 騰訊(00700)、吉利牽手中鐵投資打造智慧高鐵

智通財經APP獲悉,馬化騰7月5日在北京參加了由中國鐵路投資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與騰訊(00700)共同組建的國鐵吉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鐵吉訊)的揭牌儀式,並在“智能高鐵發展暨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十週年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數字技術助力智能高鐵發展》的演講。

馬化騰在演講中提到,未來智能高鐵的發展,需要匯聚“三流”、融合“兩網”、打造“一體”。

匯聚“三流”是指要讓信息和數據,跟隨高鐵的人流、車站的物流等一起快速流動起來,減少信息孤島,打破數據壁壘,從而讓鐵路摘下“傳統”的標籤。

“兩網”融合指的是高鐵網和互聯網的相互融合,馬化騰表示,中國最大的線下客運網絡與最大的線上社交網絡,如果深度融合起來,增加的網絡節點,帶來的價值與創新空間將是現在無法估量的。

而“一體”就是“高鐵數字經濟共同體”,隨著高鐵網絡的延伸,人才、產品和資金的流動正在加速,高鐵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有可能催生出一個開放的數字經濟服務平臺,讓全國各地的民生服務和商業服務可以方便快捷地加載進來。

馬化騰在演講中表示,未來人們在高鐵上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需要提供真正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滿足乘客的文化消費需求,打造“文化高鐵”。

馬化騰演講原文如下:

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智能高鐵發展論壇”。京津城際高鐵開通以來,中國高鐵在十年時間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中國速度”的一個標杆。今天的中國高鐵四通八達,逐漸覆蓋了人口集中的各大城市。高鐵出行,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過去十年,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高速成長期。我們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彎道超車”,成為了美國之外的第二個全球數字創新中心。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居全球首位,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快車道。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互聯網+”,去年又提了“數字經濟”,今年更是提出“數字中國”。可以說,中國的數字化進程每年都在大步前進。

我們今天論壇的主題,是討論“智能高鐵”的發展,這正好落在高鐵以及數字技術的交匯點上。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方向上,鐵路總公司已經進行了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剛才幾位領導和專家的發言,讓我很受啟發。下面我想從互聯網從業者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匯聚“三流”,融合“兩網”,打造“一體”。

先說

匯聚“三流”,就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鐵路系統是實體經濟的大動脈,一直以來都是人流和物流的匯聚地。很多網友喜歡用“鐵老大”來稱呼鐵路部門,一方面說明了鐵路在大家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家還是習慣把鐵路看做“傳統行業”。

過去的綠皮車,已經換成了今天的高鐵。為什麼坐在時速三百多公里的列車上,很多人還是覺得自己在接受傳統行業的服務?我覺得,可能這裡面有個關鍵點是,信息流拖了後腿,跟不上人流和物流的速度。只有讓信息和數據,跟隨高鐵的人流、車站的物流等一起快速流動起來,減少信息孤島,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三流”匯聚,才能讓鐵路摘下“傳統”的標籤。

在我看來,未來高鐵的智能化,同樣離不開人與人、人與物和人與服務的有效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騰訊與哈爾濱鐵路局就嘗試過用LBS大數據等預測客流狀況,輔助鐵路部門決策鐵路資源的安排,效果很不錯。

接著說融合“兩網”,就是高鐵網和互聯網。

三流匯聚的基礎,就是兩網融合。很多研究社交網絡的人,喜歡提到梅特卡夫定律,它說的是“一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我認為,高鐵網和互聯網的融合,不是簡單相加。“兩網”的深度融合,會帶來難以估量的“乘數效應”。

我們設想一下,中國最大的線下客運網絡與最大的線上社交網絡,如果深度融合起來,會增加多少網絡節點,帶來多大的價值與創新空間?這個問題也許未來才會有答案,我這裡只有一組初步數據。

當然,兩網融合也會帶來一些新的風險。鐵路系統有嚴格的安全需求。騰訊過去20年在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平臺上,與網絡黑產鬥智鬥勇,積累了豐富的網絡安全技術與能力。

未來,兩網融合需要把線上與線下的安全視為一個整體,鐵路與互聯網公司更需要緊密地協作。有個小例子是,今年我們騰訊雲的天御安全團隊和鐵科院團隊聯手出擊,有力打擊了12306上的惡意刷票行為。今年春運,旅客的購票體驗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談談打造“一體”,就是“高鐵數字經濟共同體”。

隨著高鐵網絡的延伸,人才、產品和資金的流動正在加速,我們越來越成為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這在網絡密集的區域更為明顯,很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在研究“高鐵生活圈”和“高鐵經濟帶”的概念。我認為,高鐵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才能讓“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真正成為現實。

前面提到,整個中國經濟社會都在進行數字化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推進“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零售”、“智慧旅遊”等,高鐵網絡一方面需要與各城市數字化升級後的基礎設施融合,比如高鐵與停靠城市的軌道交通、公交和出租車系統是否能夠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無縫連接”,讓高鐵成為各個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遊”、“智慧零售”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鐵還可能成為相對落後城市發展數字經濟的“火車頭”和“加速器”,把數字化解決方案輻射得更遠。

總的來說,高鐵網與互聯網的融合,有可能催生出一個開放的數字經濟服務平臺,讓全國各地的民生服務和商業服務可以方便快捷地加載進來。

除此之外,未來人們在高鐵上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需要提供真正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滿足乘客的文化消費需求,打造“文化高鐵”。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的延伸,未來中國高鐵“走出去”,不但擁有“科技名片”,更會擁有一張“文化名片”。

我想,中國高鐵未來還有很多的想象空間。如果我們能夠吸引各方參與者形成一個開放的大生態,那麼打造一個“高鐵數字經濟共同體”,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今年5月,騰訊攜手吉利成功中標了動車組Wi-Fi經營公司的股權轉讓項目。這是鐵路混改的一次重要嘗試。我們與吉利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希望與鐵路部門一起努力,打造好鐵路互聯網服務的開放合作平臺,向旅客提供站車一體化、線上線下協同的一站式出行服務。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過去十年,中國高鐵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堅信,中國人在科技領域,有奮起直追的勇氣和能力。我認為,交通強國與網絡強國是並行不悖的。中國高鐵和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十年,我們將攜起手來,讓復興的動力更強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