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松山湖之旅

華為的每一次行動,都能牽動大眾神經。這一次也不例外,在東莞人的朋友圈裡來回刷屏。華為來東莞,帶來了一條生態鏈,組建了一個產業生態圈,也推動了東莞本土產業升級,為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讓東莞的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更有底氣。

新辦公地:東莞華為長啥樣 遊人也來瞧一瞧

今日是華為部分研發人員到東莞上班的第4個工作日。從7月2日上午開始,一輛輛載著華為員工的粵B牌大巴,從深圳坂田出發,沿龍大高速一路向北,前往約50公里外的東莞松山湖,不堵車情況下,約50分鐘,就能進入華為溪流背坡村。到達停靠點後,員工下車分別前往辦公點。

今後,這樣的通勤將常態化,而出發地點可能是深圳南山、福田、寶安、龍崗等地,但最終開往的目的地是華為溪流背坡村。

沿著內部道路可以從M區一直開往H區,前行約400米左右,約30輛粵B牌客車停靠在路邊;園區道路與建築物之間有明顯的阻斷,路上鮮見人員,十分安靜。偶爾有松山湖公交穿梭。

而在外部開放的綠道,不時有遊人騎自行車經過,他們中不少人是從媒體上得知華為溪流背坡村開始辦公後,特意來看看華為“長”什麼樣,再看看刷屏的小火車。但因為內部不開放,這些遊人也未能如願。

《東莞行政服務指南》顯示,首批交付的園區有8個,分別是E區格拉納達、F區巴黎、G區維羅納、H區克倫諾夫、J區瑞士弗裡堡、K區法國勃艮第、L區海德爾堡、M區博洛尼亞,停車位6735個,食堂用餐服務標記有35家。

在園區車輛服務方面,設有穿梭車前往坂田、南方工廠等地方,也有東莞與深圳之間的通勤車設置,前往科技園、坂田等地。在松山湖南部住宅和公寓方面,分別標記的是湖畔花園、115公寓、湖岸花園(在建)。

龍頭企業:東莞“三冠王”千億級企業

對於來東莞松山湖辦公,部分華為員工覺得有些遠;但也有人認為,跟著華為佈局走沒有問題,松山湖交通方便,環境優美。“目前可能比不上深圳,但要從長遠看。”一位華為員工這樣說。

隨著華為佈局東莞,也有不少前華為人跟隨來莞創業。一位在松山湖創業的前華為人稱,2017年,她來東莞考察環境,最後決定在松山湖創業。每天,她從深圳南山的家裡出發,經過南光高速、龍大高速,花3元高速費,40分鐘後,就能到達松山湖。在她看來,其實從深圳到東莞,比在深圳上班還要方便,不會有明顯的距離感。

華為成立於1987年,目前有18萬員工,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聯合創新中心36家,研究院(所、室)14家。

官方資料顯示,從2005年起,華為就開始在東莞佈局。直至2016年5月份的一篇《別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席捲互聯網,讓華為和東莞都火了起來。

對於“不要讓華為跑了”的言論,2017年4月,時任深圳龍崗區委書記(現任深圳市委常委、秘書長)高自民在接受南方都市報副總編陳文定採訪時,對此曾公開回應:“我覺得跑和不跑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所有偉大的企業都要成長為全球性企業,要成長就要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出去是必然。我理解的跑是‘根’不在這了,那就出系統性風險了。事實上華為的根依然在深圳,依然在龍崗。華為終端往東莞的松山湖走,為什麼是松山湖,而不是其他地方?恰恰是因為松山湖靠近深圳、靠近龍崗,深圳這邊的產業配套能力強,這也是區域協同發展的表現。”

當前,華為在東莞佈局包括:華為終端總部、華為南方工廠等。華為對於東莞經濟作用,是不言而喻。先來看華為公司2017年成績單———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儘管華為總裁任正非認為,華為只是“剛啟航的航母”。

再看東莞方面的數據,今年1月,東莞召開的2017年工作總結大會透露,華為系一舉奪得實際出口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三項冠軍,成為“三冠王”。同時,華為系是東莞兩家千億級企業之一。

另一場會議,今年2月召開的松山湖年度工作總結大會上,會議資料顯示,2017年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為332.69億元,華為系企業規上工業增加值佔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例高達56%。華為的案例,恰恰印證了一家強企帶來了一條產業鏈的龍頭效應。

產業鏈:供應商接踵而來 為華為提供高效服務

每個工作日,從深圳到東莞的通勤車中,除了華為員工,還有華為的供應商。

隨著華為的到來,眾多合作伙伴也匯聚在東莞,以便為華為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務。華為案例,恰恰印證了一家強企帶來了一條產業鏈。

一位不具名的人士透露,華為新訂單更多會下在東莞,如此情形下,供應商也只能跟隨華為來莞。可以說,這條產業鏈必將日趨壯大。

6月30日,華為供應商———軟通動力的松山湖新基地喬遷慶典在光大W e谷舉行,這裡與華為南方基地就一路之隔。

軟通執行副總裁黃穎在喬遷慶典上表示,2018年軟通動力松山湖新基地計劃入駐1500人。未來五年,軟通動力華南區的研發基地將逐步轉移到松山湖,人數規模可達4000人。

與軟通動力類似,陸續來松山湖佈局的還有華為軟件服務商,比如,中軟國際、易寶軟件、華微明天等。

“華為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易寶軟件的項目經理黃後林表示,華為的業務佔據公司業務的90%以上,自從華為部分業務佈局到東莞後,易寶也就謀劃到東莞。2017年,東莞分公司正式在光大W e谷辦公。

目前,易寶軟件在東莞公司有200餘人,計劃今年增至1000人。如何吸引人才到來,是易寶現在思考的問題:開出對標深圳的工資(高於東莞本土同行業的20%),提供福利補貼,另外開通通勤車。

供應商接踵而來,對東莞而言就是一條產業鏈的遷移,包括軟件、信息服務、硬件設計、檢驗測試等。“我認為,會改寫東莞的信息化歷史。”黃後林對此表示。

承接資源:產業園區積極行動 周邊鎮街也在努力

比如,松湖華科稱,當前園內至少有5家企業在與華為“做生意”,包括思谷智能、佳禾智能、華測檢測、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華中檢測等。

“將利用距離華為兩公里內的地理位置優勢,根據華為搬遷入駐的部門和業務,結合現有產業佈局,挖掘更多優質項目,以及吸引能與華為形成良好合作關係的企業入駐。”華科坦言,其有意吸引華為上下游的一些優質、潛力企業,園區給企業一定的房租補貼、技術支撐、創業輔導等。並將利用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和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為技術支撐,與企業共同發展為目標,給企業多方位的服務,再培育企業輻射其他項目,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同樣,在積極對接華為資源的還有光大W e谷。這裡距離華為南方基地就只有一條新城大道,松山湖北站就在園區門口,區位優勢明顯,且位於松山湖的現代服務業產業帶上,因此在面向招引軟件及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高端資源時,具有一定優勢。目前園區已引入企業超過200家,有四家華為軟件服務商在園區。

“一批現代服務企業入駐,將帶來大量業務,也會帶來數千名高素質人才在此落地。這將極大地推動松山湖現代服務業的建設,使松山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的軟件產業基地之一。”光大W e谷介紹。

中集智谷就毗鄰華為溪流背坡村,從華為南方工廠辦公樓頂看過去,樣貌清晰可見。“這裡有不少人是從華為出來創業的”,中集智谷招商總監李文傑表示,園區進駐的40%的企業屬於電子信息,其中不少是圍繞華為佈局,有自主創業、聯合創業。

不僅是松山湖的產業園區,松山湖周邊鎮街也在積極對接資源,尤其在華為來東莞開始辦公、供應商逐漸落地後,鎮街鋪路通橋工程隨之亦展開。如寮步鎮,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基本打通了與松山湖的交通對接。同時,該鎮還規劃建設了香市科技產業園等產業載體,主動承接華為乃至松山湖的溢出效應。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華為松山湖總部基地,總投資為100億元,於2014年9月動工,佔地面積為126.66萬平方米,約1900畝,有12個建築組團。基地內還有一條總長度為5.6公里的有軌電車線路,共設立12個車站。

東莞松山湖距離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坂田很近,約為50公里,開車僅需1個小時左右。目前,華為位於深圳坂田基地的總部已安排每日往返松山湖的班車。

松山湖環境優美舒適,媒體評價其“頗有臉譜、微軟、谷歌等總部所在地的風韻”。其南臨深圳、香港,北靠廣州,成為“廣深港”走廊的腹地。同時,又位於處“廣深創新走廊”內。東莞“十三五”規劃稱,將打造華南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以松山湖地區為核心,規劃縱向連接松山湖、生態園的“創新軸”,形成承接廣深、橫貫珠三角東岸的“創新走廊”。

華為的松山湖之旅

華為大手筆

房子:拿下10宗住宅用地

但東莞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公開回應稱,這些招拍掛的地塊的銷售對象不限於華為員工,將由松山湖管委會統籌安排。

其中湖畔花園,位於東莞市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南部,總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2016年3月18日開工,至今有些住宅區已竣工。2017年11月2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後勤官任樹錄,行政服務部總裁駱文成等一行,曾視察公司湖畔花園項目。

教育:建清瀾山學校

清瀾山學校是一所民辦國際化學校,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和主辦,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負責教育教學管理,提供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貫通15年的全學段國際品質教育。目前,過渡校區由松山湖華為南方公寓會所改造,未來將搬入松山湖南部新校區。2017年8月14日,松山湖華為南方公寓校區正式開學,現正在招生。

一位內部人士說:“華為方面沒有派人進入校董事管理會,也將不參與學校任何管理工作。”“對清華附中的學校管理工作,華為表現出了充分的尊重。但該校會特別設置華為員工報名通道,向華為企業內部員工進行推介。”

醫療:開設華為門診部

延伸:培育強企,東莞建中子科學城

強企到來,不僅是GDP賬本上的增值,重要的是產業生態的改變。

儘管關於華為問題上,東莞有關部門並不願過多評價,但行動上卻相當有誠意。

2016年,東莞市曾組織過一次“華為供應商座談會”。東莞方面認為,短期來看,100多家華為在東莞的供應商實現年採購金額約30億美元,而長遠來看終端將帶來數萬名研發人員,這將改變東莞的人才結構。且估計未來華為會有5%-10%的員工出來創業,也將給松山湖及東莞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也就是說,東莞一方面支持華為不斷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也希望華為帶動東莞的城市、人才結構、產業向更加高端發展。

當前,東莞正在規劃建設中子科學城,面積45.7平方公里。華為終端總部和散裂中子源、中集智谷等高端創新要素,構成了中子科學城的建設底氣。按照預期,華為終端將帶來3萬名研發人員,預計未來該區域的高端研發人才將達7.8萬名。

不過,從中子科學城的規劃可以看出,東莞正在將被動轉化為主動,希望更多把握主動權。

華為的松山湖之旅

東莞方面,不止一次表達過對本土“一業獨大”的擔憂。電子信息業是東莞的支柱產業,對松山湖而言已是絕對主導產業。因而,東莞在積極培育更多新動能、新引擎,包括中子科學城的推出,濱海灣新區的打造,推出創新驅動升級版,用技術引領產業升級。

當前,東莞面臨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處於發展的重要“窗口期”。隨著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深中通道加快建設,東莞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弱化。先進地區產業外溢的方向必將發生變化,優質大項目招引的競爭必將越來越激烈,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創新成了第一動力,而中子科學城就是這樣的創新動力存在。東莞必然需要保住現有優勢,再創新優勢,通過創新載體的打造、強企的培育,挺進創新型一線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