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经典史话(43):沁水之战

焦作经典史话(43):沁水之战

沁水之战

纵观怀川历史,古往今来,无论是华夏皇朝更迭,还是外患入侵,在那金戈铁马,战争连绵的岁月里,怀川作为连接豫晋冀三省的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经上演过一幕幕战争风云。战鼓隆隆,军号嘹亮,彼此你攻我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场面惨烈,影响深远,有些已被载入华夏战争史册。诸如:武王伐纣、沁水之战、河阳战役等。让我们打开怀川古代战争历史画卷,首先看一看曾经发生在武陟境内的“沁水之战”。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以杨坚为代表的北周大军与北国旧部大军,曾在武陟境内的沁水两岸展开争夺战,双方阵亡将士不计其数。史称“沁水之战”。要想了解“沁水之战”的来龙去脉,还需从沁河说起。

沁河作为黄河一个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东麓平遥县境内,自北向南,一路流过沁潞高原、太行山山脉、怀川冲积平原,然后在武涉县境内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史称沁水。

北周末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作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励精图治,南征北战,本想在有生之年,开疆拓土,灭掉南朝,实现天下一统,怎奈天不如愿,病倒在北伐途中,回到京师已是奄奄一息。见自己行将辞世,将儿子宇文贇召至床前,面授皇权,希望儿子能够继承遗志,开疆拓土,征服天下。话落而亡,享年36岁。

宇文贇称帝不久,因贪图后宫女色,将皇位禅让给了5岁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结果由于荒淫纵欲无度,年余驾崩,年仅22岁。

宇文贇死后,宇文衍册封外公亳州总管杨坚为丞相。杨坚趁机网络一批谋臣猛将,掌控了朝野内外大权,从而引起北周一些旧部势力不满,纷纷起兵讨伐。

不久,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仰仗兵多将广,首先向杨坚发难,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声称要攻入京都洛阳,活捉奸臣杨坚,以谢天下。话语一出,北周地区一些旧部势力,纷纷表示响应。

杨坚获悉,经过认真研究地形,认为对方路经怀川,必定先行抢夺怀县永城桥(今武陟张村)一带,然后南渡黄河,威逼京都。于是连忙调集重兵,令老将军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将大军部署在怀州城以西、永城桥一带沁水两岸。

尉迟迥大军一路进入怀川,直奔怀州城而来,后见久攻不下,又命令大军进攻永城桥,并将桥头拿下。但试想渡过沁河时,却遭遇了韦孝宽大军的顽强阻击。

两方沿河20余里,在雨水频发,河水暴涨中,彼此你争我夺,拼杀对峙,各自难破防线。

大约过了20余日,尉迟迥见久攻不下,雨下不止,粮草运输出现困难,考虑若持久下去,必定缺少胜算,或攻或退,甚为犹豫。正在这时,忽闻对方计划组织强攻永城桥,不由一阵窃喜,连忙将驻守在永城桥一带的大军,迅速后撤一定距离,只等对方过河立足未稳,再突然发起围攻。心思对方在前进不成,后撤遇阻的情况下,必将乱作一团,大败无疑。

韦孝宽更是将计就计,决定采取大军过河之后,令手下烧毁桥梁,激励将士们背水一战,绝路求生,勇猛杀敌。同时增加战鼓数量,以提高将士们的作战士气,力克敌人。

这一天,战鼓一响,韦孝宽亲帅数万大军,或夺桥过河,或摇船过河,或涉水过河,纷纷向对岸压来。

尉迟迥沿河守军见势,虚晃一枪连忙后撤,以求诱敌深入,全歼求胜。

韦军渡过沁河,将士们见韦元帅亲自领人烧毁了桥梁与船只,自绝了后路,个个抱着只能胜不能退的心理,拼命冲杀,势如破竹。

尉迟迥见抵挡不住,败局已定,只身甩下追兵,逃回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史称“沁水之战”。

事后,尉迟迥不甘心失败,又纠集了13万大军,在邺城城外与韦孝宽大军展开决战,结果又是大败,走投无路,举刀自尽。

“沁水之战”的胜利,为杨坚建立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如今,“沁水之战”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人们若有兴趣到此地游览观光或考古。冥冥之中,隐隐约约,还能听到昔日将士们的厮杀声。

焦作经典史话(43):沁水之战

焦作经典史话(43):沁水之战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城市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