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住校和不住校的生活分別是什麼樣?

愛麗絲MiMi醬

初中學生住校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住校和不住校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有一定的差別,作為一名資深教師,給大家分析一下住校學生的生活特點。

第一, 初中生住校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

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初中生 都會選擇住校。很多學校的住校生大都是農村孩子,因為上學不方便,他們只能選擇住校,一方面便於他們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住校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寄宿生活後,生活自理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很多學生在家裡的時候都沒有怎樣去管理和規劃過自己的生活,住在學校後,這些都是需要學會的,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住校回到家後變得勤快懂事了。通過住校會鍛鍊一個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師建議各位家長和學生,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送孩子去學校住。

第二,初中生住校可以更好的鍛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共同學習的熱情。

住校可以增加同學之間交流,同學感情會比較好。不住校的同學平時的交流時間只是在課間或者放學後的時間,這對同學之間友誼的建立和發展有了侷限性。如果住校同學之間的交流時間和機會都會增多,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有利於提高學生與人交往和為人處事的能力。



在學習方面,住校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同學,可以相互交流,同學之間的學習能力和解題思路是差不多的,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可以促進他們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可以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

第三,住校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禎說:“獨生子女過集體生活,能夠滿足他和同齡人交往的需求,住校對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有好處的。”這足以說明很多學生需要去適應這種集體生活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用這種集體生活的環境鍛鍊學生。



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在家裡的時候學生都是有一定的依賴性,都覺得生活中有父母幫著整理,在學習中父母督促了才會去學習。在校住宿,這些事情都需要他們獨自去完成,尤其在學習方面,住校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學習方面比較自覺。

很多住校生的學習特點和生活習慣都是有不同特點的,住校生更加獨立自主,而走讀生比較依賴家長。最後老師還是建議各位同學能夠儘早體驗住校生的生活,鍛鍊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希望老師的建議可以幫到大家。


優學優考策略

幾個月前我也曾很糾結:孩子升初中了,是選擇住宿的學校還是走讀的學校?

住宿的學校離家幾十裡,半月一次回家日,有早晚自習,早晨五點半起床,六點到七點自習,晚自習到九點,九點半熄燈。

走讀的學校早晨七點十分上課,下午五點放學。

猶豫再三,我還是選擇了走讀。兒子的同學中有一部分選擇住宿學校,我和這些孩子也瞭解了很多情況。

天倫之樂不只老人需要,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

高中除非離家近,大多數住校,然後上大學,工作,結婚,一個孩子真正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就這十幾年,為什麼早早把他送走呢?大人想孩子,孩子也想大人,有的住宿的學生會哭,畢竟還小。每天放學回家,看看爺爺奶奶,和家人談談一天的事,吃完飯,完成作業,初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暖暖的家庭氛圍。

長時間“磨”出來的好成績不一定提高了能力,自制力強的孩子一樣做到。

早晚自習,住宿生的在校時間比走讀生每天長几個小時,這些時間會被習題填充,再加上自習由老師管理,成績自然會高。住宿可以提高成績,這是很多家長選擇住宿的原因。但是,即使不住宿,自制力好的孩子依然會管理好自己的課外時間,一樣能考出好成績。這就要看家長有沒有決心晚上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放棄點自我了,培養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責任重大。前一陣有一個母親派出所跪求兒子斷絕關係的視頻,兒子打母親固然忤逆不孝,但母親放棄了兒子整個童年,當兒子長大才想起承擔責任,已經晚了!


住校生活老師家長看不到的地方很多,而十三四的孩子判斷力還不夠高。

住校二十四小時都有人管,孩子會很聽話,這是家長的美好想象。進入集體,學會和人交往,學會相處的同時,不好的東西也會進入視線,而十幾歲的孩子不一定能正確判斷。老祖先早就總結出“人扶不走,鬼攙飛奔”的道理,一個壞孩子,會帶偏一個宿舍的孩子,這不是危言聳聽。

家長不“狠心”,住宿孩子也獨立不了。

住校讓孩子鍛鍊鍛鍊,這是很多家長的想法,可是,事實是,回家日孩子依然大包小包把髒衣服髒襪子揹回了家。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不在於住在哪裡,而在於家長的做法。

除非孩子很自立,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自制力很高,而且孩子自願去住校,否則儘量不要讓初中的孩子住校,我認為弊大於利。


青荷詩苑

看得出,題主想了解"初中住校和不住校”有何不同,目的是想在這事上做個決斷吧?

那好,"三味"的觀點是:內宿(住校)比走讀(不住校)更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鑑於篇幅原因,下面"三味"著重談談初中生走讀的弊病和內宿的好處,供題主取捨和決斷。



走讀(不住校)的弊病

雖然,走讀的好處也不少,如:有利父母與孩子交流溝通,隨時瞭解並糾正孩子學習和思想問題;有利加深孩子與父母間感情;有利孩子生活飲食習慣等。但其弊病也明顯:

1、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過多,容易助長孩子的依賴心理,降低孩子的“承挫力"。

2、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過多,更易導致孩子逆反心理。

3、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過多,如果父母愛嘮叨,反而會助長孩子對父母的厭惡心態。

4、如果家庭教育環境不佳,如:家人不和陸、父母教育觀念和方式不科學、家庭成員生活習慣不健康等,必然會對孩子的學習、思品及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5、孩子走讀,須家長接送,長此以往,家長辛苦煩瑣,負擔加大。

6、孩子住家,須起早貪黑,時間和精力上更繁忙和緊張。

7、長期往返家校,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內宿(住校)的好處

內宿(住校)固然有不利,如:生活條件稍差或不習慣;不便於家長隨時掌握孩子學習和思想情況等。但其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好處卻更為明顯:

1、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

2、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3、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習慣。

4、有利於孩子更科學、有計劃地規劃自己的學習和文體活動。

5、學校的學習、生活氛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6、更有利於孩子與教師、同學之間的情感培養,讓孩子更好融入集體中去。



以上僅為"三味"個人看法,家長可根據孩子個性和意願,做出最終決斷。


三味聊心屋


武松

前幾年的時候,我也很鼓勵初中生能夠住校,這樣能夠鍛鍊孩子,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問題是後來我突然發現了,初中生雖然表面上長成了大人,可是他的思想還是非常幼稚的。如果沒有一個可以經常監督他的人在旁邊,引導他,很容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就拿我認識的人來舉例。

小姑娘12歲開始獨自到城市裡面來住校,以前一直是在鎮上。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挺好。上了初中以後,母親把他送到學校,每週末回到親戚的家裡面住。親戚也很關心他的學習,然後每個星期會增加他的作業,給他佈置各種各樣的任務。剛開始第一個學期,還算比較好,能夠完成任務,到了第二個學期開始,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是作業不能按時完成。上課的時候經常跟同學講話,玩手機。上網屢禁不止。母親過來還經常會說一下她,問題是後來連母親來說說的話都不管用了,母女兩個經常對打,對吵。

也是因為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思維變化實在是太快了,每個星期的見面根本就跟不上孩子的思維變化。所以我現在對住校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因為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情緒變化實在是太快了,一旦抓不住的話,情緒變化很快,就會升級,變成行為方面的問題。

所以對於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獨立能力一般的孩子的話,最好是不要住校。


愛育小小夢想

我多年耳聞目睹中學住校部分學生生活表現,也是很有感觸的。

住校生:

1、早晨起床鈴一響,趕緊起床,不然就可排隊洗臉、上廁所了。

2、刷牙時牙膏沒了,向旁邊同學求救:“用用你的牙膏”;毛巾忘帶了,“哦,不洗臉了。”;飛一般跑向操場。

3、遇到天氣突變,衣服穿薄了,宿舍不到開門時間,撐著吧,沒辦法。

4、放學了,餓著肚子排隊入餐廳,再耐心等待小組長把每個同學的飯菜盛好,終於可以吃了,“好辣”;“我不愛吃土豆”;“太鹹了”;不吃就等捱餓吧。

5、回教室寫作業了,“這道題怎麼做?太難了,你給我講講唄!”,“我這星期忘帶字典了,你借我用用。”,“我頭有點疼,能幫我接點熱水嗎?”,課餘時間相對充足起來。

6、晚上回宿舍,在教室憋了一天了,會唱的大聲唱兩句,;肚子餓的,吃點零食;愛說笑的,高談闊論,真是熱鬧。熄燈鈴一響,所有活動本該立即停止,可等宿管老師一走,又開始繼續,只不過聲音小了點,興奮起來有時熬到半夜。

7、身體素質差的同學,喉嚨疼、肚子不舒服、感冒發燒,陸續開始請假。老師很著急:拉下的課咋辦?學生聲稱:可以回家了。

8、每週五,課最難上,學生的心早已飛回家了,週末和父母團聚,家長問這問那,孩子開始還一一回答,時間一長,懶得說了。“還那樣”“沒啥事”“學習還行吧”“我想看會電視,能不再問嗎?”

這是一部分住校生,雖不代表全部,但寫到這,不知家長們什麼有感覺?


芝蘭其室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上初中的時候,家裡離學校有些遠,每次去學校走路要一個多小時,每個星期五放學和一個村的同學要麼是步行回家,要麼一起湊錢坐摩托回去,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真的挺開心的。除開週末,剩下的五天時間就是住校的了,班上也有走讀生,那個時候挺羨慕他們可以每天回家,吃到家裡人做的飯菜的。而我們住校的,食堂飯菜很差,每天一到飯點,老師宣佈下課過後,就要拼命的忘食堂跑,去晚了的話最後的飯菜會更差。至於住宿,宿舍不像現在,每間都有洗浴間,我們那時候,都是趁著晚上的飯點,用開水瓶去開水房打水,然後放回宿舍,晚上簡單的洗漱一下,洗澡那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開水不夠,空間也是不允許的,一個不到十平米的宿舍,挨著放了七個還是八個上下都有床位的床,具體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一個宿舍正好住滿一個班的女生(除開走讀的),只留有可供走路的過道。現在想想,我當初到底是怎麼過過來的,冬天一個星期不洗澡那還好,夏天。。。那真的是,每個星期回家洗澡,用奶奶的話說,搓下來的汙漬都能煮一鍋湯了。可能因為我是個女孩子吧,從小到大都挺乖的,初中的時候成績從不讓家裡人操心,每個週五下午一回家就會直接把作業做完,剩下兩天和村裡的小夥伴玩。至於不住校的同學,一般都是家裡住學校附近,每天早上吃早飯的那個點班上在學校住宿的同學都會托住在校外的同學帶早餐,改善一下伙食(學校只允許走讀生出校門,他們也有專門的走讀證)。

具體的區別應該就是不住校的學生比住校的學生自由很多吧,不住校的學生會有很多機會去網吧上網,然後第二天精神不振。當然,我也是就我那時候上學情況來講,現今00後的小孩子不論是吃住方面還是學校住宿環境,都比我們那時候好的多。孩子比較乖的話建議家長將孩子放在學校住宿,主要可以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


賣茶茶de小仙女

對於初中孩子住校和不住校的問題,我曾經也糾結過好一陣子。孩子考到了離家30公里的一所名校,由於家庭經濟的問題,本打算讓他住校,可是後來,我諮詢過很多老師,他們給我的答案完全統一,那就是堅決不要住校。1、作為一個12歲的孩子,他們畢竟還只是個孩子,自覺性、自律性都很缺乏,住校後很難約束好自己;2、初中階段是孩子進去青春期的重要階段,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過度好這個特殊時期,做好引導教育工作;3、初一是孩子學習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年,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關鍵年,這一年的習慣培養決定了未來幾年的成敗。所以,無論從孩子的心裡、生理、和學習,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督促、教育、引導。住校生也不排除有很自律的孩子,我們班就有一個,特別懂事,學習也非常刻苦,成績名列前茅,可是,孩子經常獨自哭泣,想念家人,因此性格上變得孤僻、敏感。這都是住校的弊端。也許孩子成績好,可是人的成長更需要心理上的健康。況且,人生中能有幾年陪伴孩子?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可是我認為沒有什麼比親情更可貴。當看到我們班住校的孩子發著高燒,家長卻不能來帶孩子看病,班主任抱著孩子三天三夜的時候,我都流淚了,不知道他的家長怎麼能這樣狠心。在孩子的心裡又會留下什麼樣的陰影?所以我建議大家,再苦再累也要陪伴孩子,不要讓孩子住校。


卡貝斯30880681

我們這裡初中是就近入學,所以沒有初中住校生,如果有我應該也不會讓孩子去住校。

一來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懵懂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在成長和變化,而這一階段也是孩子人生中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建立的關鍵期,孩子不在身邊,家長很難去洞察孩子的想法,也很難有與孩子坦誠交流的機會,這會讓我感到不安。

二來學校是個小社會,形形色色的孩子都有,宿舍更是,雖然住校也是讓孩子培養獨立性的好機會,但我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社會經歷少,解決問題能力還不足,在行為習慣上容易跟好就學好,跟壞就學壞,我希望他能夠再鍛鍊一段時間,學會如何與同樣青春期的同學如何相處後再住校,比如三年後的高中生活。

不住校,我們每天午飯和晚飯時間可以交流,可以溝通,可以互相照顧,可以享受到親情關係。晚上可以看到他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掌握他們學習狀態。

親情關係大於一切,初中就住校,必然在成人後與父母關係容易疏遠。



小蝸牛的精神家園

當時上初中是在一所山區鄉鎮初中,住宿條件還是比較差的.

一般早上住宿生早上5點多要起床跑操,這個學校是有響應的廣播聲音的,我們起床後要洗臉刷牙,但是用水比較緊張,往往洗臉用的是很少量的涼水,並且要好幾個人用一盆水.這個時候走讀生也會在家洗臉刷牙到學校,但是她們家裡條件肯定要比學校要好的.

然後跑操結束後大家去教室上早讀,這個大家都是一樣的.

早讀結束後是早飯時間,住宿生會拿著碗去食堂打飯,早飯那時候是稀飯,菜的話要自己準備,往往是從家裡面帶來的.走讀的學生們則是回家吃飯的,他們一般家就在學校附近.

上午、下午上課大家都是一樣的.


午飯、晚飯住宿舍也是在食堂,需要排隊打飯,飯菜油水很清,還能將就著吃;走讀生都是回家吃飯,其營養肯定要比學校的要好,但是有些學生回家要自己做飯的.

下午吃飯時間比較長,走讀的學生可以出去回家吃飯,但是不允許住宿舍出校門,門衛會查證件.

晚上上課到8點多,然後住宿舍回宿舍睡覺,走讀生出校門回家.住宿生往往一個小小的房子就要住20個人,不僅擁擠而且條件很簡陋.走讀生在家住的話一般都是單人床,一個人一個房間,條件好很多.

週五的話,住宿舍會回家,少的幾里路,遠的要幾十裡,有的走路有的家長接送有的坐班車有的騎自行車;而走讀生僅僅幾分鐘就能走回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