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汗國爲什麼會在1259年走向解體分裂?

用戶61858424432

蒙古帝國為什麼會在公元1259年走向解體?首先桃花石雜談要說,在蒙古帝國鼎盛期的十三世紀,一個從安徽一直延伸到中歐的超大帝國是不可能長期得到維持的。其次,隨著疆域的急速擴展,其統治集團的複雜性也很快增加,導致其內部離心離德。第三就是成吉思汗幾個兒子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最終矛盾不可調和。


地理因素的限制

關於蒙古帝國的疆域,雖然現在也有好幾種說法,認為其疆域面積從3300萬平方公里到2400萬平方公里不等。但無論哪個數字,它都是人類歷史上僅次於英帝國的第二大帝國,而它的出現比英帝國整整早了六百年。所以說蒙古帝國的疆域遠遠超出它所處的時代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分裂前的蒙古帝國,其中涵蓋了太多不同的地理文化區域

有歷史記載表明,在蒙古第二次西征時,蒙哥的死訊傳到遠在中歐的蒙軍營中用了四到六個星期,而這也就是蒙古帝國難以維持的一個重要原因了,即信息傳遞過慢,政令發佈後難以執行。此外,如此龐大的疆域還意味著蒙古帝國在當時所覆蓋的地理環境過於複雜,既有草原,又有沙漠,還有農耕地區和沿海地區。即有寒帶,又有溫帶和亞熱帶,各地環境差別過大,不可能採用統一的政治和經濟體制進行治理。即使保持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也只能通過分封的方式讓各地藩王自治,可以說中央政府連提供建議供地方參考的作用都發揮不了,因為身在中央的大汗,甚至是他身邊的大臣都從來沒去過自己名下的許多領土,因此也根本不可能知道那些地區如何治理。

家族權力紛爭以及文化的分化

地理跨越過於巨大是蒙古帝國走向分裂的客觀原因,它雖然決定了蒙古帝國的必然分裂,但卻決定不了蒙古帝國在公元1259年分裂。那麼蒙古帝國究竟為什麼在這一年真正分裂了呢?

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元朝和四大汗國可以說每個都代表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區域

當然蒙古帝國在這一年分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政治鬥爭。在這一年的8月11日,最後一個真正的蒙古大汗蒙哥在南征重慶釣魚城的過程中突然死亡。這使得蒙古帝國的汗位繼承問題再次成為整個帝國的頭等大事。本來留守蒙古本部的蒙哥的弟弟阿里不哥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大汗的唯一人選,但在漢地和大理南征多年的蒙哥的另一個弟弟忽必烈卻認為自己戰功卓著,不願將大汗的空座拱手讓給阿里不哥。因此忽必烈在次年三月,不顧蒙古傳統,自行在一些近臣和漢臣的擁護下,在位於今天內蒙古境內的開平城稱汗。

忽必烈像,從流傳至今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蒙古大汗的畫像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們已經歸屬於不同的文化

而阿里不哥則在蒙古本部的和林在其它幾個汗國的擁戴下也稱了大汗,因此雙方爆發了爭奪汗位的大戰,最終不被其它幾個汗國承認的忽必烈勝利,蒙古帝國正式分裂。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因為家族衝突導致離心離德,但實際上在這背後卻有著非常深刻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原因。

阿里不哥

首先在蒙古帝國擁有廣大疆域之後,原來文化單一的蒙古統治階層開始接觸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比如鐵木真本人就和道士丘處機成了好朋友,接受了丘處機灌輸的大量漢地和道家文化。而到蒙哥時代,不同蒙古汗國之間的文化分歧已經大到很難調節。比如留守蒙古本部的阿里不哥和位於中亞地區的窩闊臺汗海都還基本在固守傳統的蒙古文化,但長期在漢地征戰的忽必烈卻已經深受身邊儒士的影響,出現了很多漢化的苗頭。而在位於東歐的金帳汗國,當時已經繼承金帳汗位的拔都的弟弟別兒哥則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而剛剛通過蒙古第三次西征建立的伊兒汗國,則有很深的基督教色彩,因為其建立者旭烈兀的妻子和大量將領都是基督教徒。

別兒哥是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金帳大汗

因此在蒙哥死後,表面上看是託雷家族內部爆發了內戰,但實際上卻是鐵木真的後裔在散居各地之後各自找到了不同的文化群體作為依託,開始了各自被不同地區同化的進程,成為了不同文化區域的代言人。所以蒙哥死後,忽必烈想從阿里不哥那裡搶汗位,就在漢地建都,並效仿漢地歷代君王,行漢法,立年號,完全將自己定位成了中原的君主。而他也正是憑藉在中原積累的實力,對蒙古本部進行封鎖,在蒙古本部造成嚴重饑荒,從而極大削弱了阿里不哥的實力,最終才贏得汗位爭奪戰的。

旭烈兀則被西亞基督教會視為聖人

如果說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戰爭還多少有點蒙古傳統色彩的話,那麼同一時期在西亞進行的金帳汗國與伊兒汗國之間的戰爭就已經完全和蒙古傳統無關了。因為金帳汗國的大汗別兒哥是穆斯林,因此在旭烈兀滅亡阿拉伯帝國,用亂馬踩死當時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哈里發之後,別兒哥已經將其視為世間最大仇敵。而旭烈兀家族的基督教背景又使雙方之間的仇恨進一步升級,所以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的同時,這兩家在高加索地區也爆發了全面戰爭。


所以本質上,蒙古帝國的分裂,家族紛爭只是表象,更加根本的內在原因還是因為過於廣闊的領土,過於巨大的差異導致各地只能自治,進而導致各地自治的藩王又只能依靠當地的文化維持自身統治(軍事佔領永遠只能維持很短時間),最後導致統治者集團本身分化,矛盾不可調和,所以其分裂也就是必然的了。


桃花石雜談

蒙古帝國本來是強盛一時的超級大帝國,但是在1259年的時候,卻四分五裂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蒙哥)

這一年,蒙古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情就是蒙古的大汗蒙哥,在進攻南宋的時候,在重慶合州釣魚城被打死了。

本來蒙古帝國從窩闊臺大汗開始,蒙古大汗就已經不親臨前線參加戰爭了的。而蒙哥大汗一開始也沒有想過要參與前線的戰爭。他只是派他的三弟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派他的二弟忽必烈攻打南宋。

但是忽必烈在經略漠南,進攻南宋的時候,卻起了野心,四處招兵買馬,廣納賢才,收取的稅收也不上交中央,自己截留,儼然是一副自立為王的架勢。他這樣做,這讓蒙哥很不爽,於是派人查忽必烈的賬。賬查完後,對南宋的進攻就由原來忽必烈一人進行,變成了他、忽必烈,還有另一員大將兀良合臺三路進行。其中,忽必烈進攻中原,兀良合臺從廣西向湖南包抄,蒙哥帶領的是主力軍,進攻的重點是四川。

忽必烈在中原打得比較順,兀良合臺也很有成效。蒙哥在四川本來一開始也打得比較順,但是打到釣魚城的時候,卻被這座小小的孤島給擋住,怎麼也拿不下來。

(忽必烈)

本來有人勸蒙哥繞開這座孤島,直接往東打。但是他怕被別人嘲笑,尤其是怕被忽必烈嘲笑,於是非要拿下來不可。結果,蒙哥在圍攻釣魚城的時候,一打就是七個月。不但攻了七個月沒有打下來,最後還被守城的宋將王堅發射石炮,無意中把他給打死了。


蒙哥死後,蒙哥的四弟阿里不哥,他本來一直在國內坐鎮的,這時候,因為自己是幼子(蒙古有幼子守灶的傳統),同時獲得了蒙古本土宗王的支持,便擅自做主自立為大汗。

忽必烈知道後,不幹了。自己錢前線拼死拼活,阿里不哥在國內享清福,還想自立為汗,於是便從宋朝撤兵,領兵回去和阿里不哥打。

正在西征的旭烈兀知道後,也停止了西征,把軍隊帶回來。他回來後,支持忽必烈。忽必烈有他的幫助,經過了四年的戰爭,打敗了四弟阿里不哥,忽必烈當了大汗。

忽必烈當大汗後,因為旭烈兀在關鍵時刻幫助了他,他對旭烈兀很感激,於是就同意他自己打下的土地,歸自己所有。這樣,旭烈兀就相當於分裂了出去,建立了伊爾汗國。

(旭烈兀)

同時,在蒙哥的手上被劃分為很多小國的窩闊臺汗國的後人拔都趁這個機會,聯合其他宗王,反對忽必烈。雖然忽必烈最後還是打勝了,但是他也沒有能力再收復包括已經這些分裂的國家,包括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他只能集中精力進攻南宋。最後他把南宋滅了,建立了元朝。但是,\n四大汗國也與他分庭抗禮,整個蒙古帝國也就徹底分裂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汗國為什麼會在1259年左右走向解體分裂?


首先要明白蒙古帝國到底是什麼


蒙古帝國正式的起源一般都從1206年的庫里爾臺大會開始追述。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統一的蒙古帝國算是有了一個雛形。但就是這麼一個帝國雛形,基礎上任然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集團。何況除了蒙古本部,大量突厥系的部落也混跡其中,宗教信仰上也是薩滿和涅斯托利基督教兩種並存。



鐵木真雖然以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的嚴格編制,將大大小小的部落壯丁們捏合成了一支騎兵大軍。但很多大小軍官依然是原先的部落首領和頭頭。所以,這種暫時性的聯合,並不可能非常長久。部落與部落之間在缺乏強力仲裁機構的協調時,很容易出現反目成仇的情況。


地域差距



讓蒙古帝國最終分裂的原因,是他們在13世紀的軍事征服奇蹟:


1209年~1218年,征服了草原西南部位置的高昌回鶻和喀喇契丹(西遼)。同時還進攻中原的金國,將後者壓制到了黃河以南地區。


1219年至1222年,向西進攻了剛剛冒起的中亞新貴--花剌子模。將富庶的河中地區吞併。


1223年,從河中向西北進軍,幹掉了欽察突厥與羅斯公國的聯軍。


1226年,滅掉了西夏。第二年的1227年,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繼位。


1235年-1240年,重點進攻羅斯地區,以攻克並屠戮基輔為終點。第二年掃蕩東歐地區。



1241年,轉折點開始出現。窩闊臺的死讓蒙古人陷入了各自為政的狀態,並將這個狀態保持了5年。最後等到蒙哥上位,這個狀態已經不可逆轉了。

眾多蒙古部落集團,隨著一次次遠征,分散到了中亞、北亞、西亞、東歐、中原等地,各自為政其實不可避免。


以古代的科技與生產水平,即便是大力建造道路網絡、開運河、搞海運,甚至玩飛鴿傳書這樣的小花樣,都不可能在如此廣大的地域內,及時傳遞消息,做到中央的控制。蒙古帝國雖然開始搞了被人嘖嘖稱讚的歐亞內陸驛站系統,卻也不可能在根本上緩解多少。


所以,按照蒙古分家傳統,在歷次征服後獲得新土地,建立汗國的黃金家族貴胄們,很自然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汗國。只不過,這些汗國最終變成什麼樣的國家,在當時還是未知數。


各地文化制度差距


由於已經在實際上做到了各自分家過日子,蒙古各地的王公們就經歷了一個如何同治下臣民打交道的學習期。



一開始,蒙古人喜歡從當地找出權力控制方的對立面,加以合作。或者從治下臣民中找出精幹的少數派,為自己所用:


比如對付西遼,

就是靠拉攏當地正在被佛教掌權者壓制的穆斯林。


比如對中亞地區,尤其是伊朗和兩河流域,積極聯絡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幫助自己打仗和控制當地。


比如對俄羅斯地區,主要拉攏不抵抗的諾夫哥羅德,後期扶持跪舔給力的莫斯科,並給予東正教會很高的自主權。


當然,隨著政權的穩固。當地的多數派,還是會認清形勢,與蒙古統治者乖乖合作。於是在中亞和北方的金帳,蒙古統治者開始皈依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伊斯蘭教。


但問題是,這些在西方世界裡學習和融匯各種伊斯蘭、波斯、基督教文明成果的蒙古貴族,在名義上還要對一個遠在東方的絕對權威負責。由於東亞地區的文明樣式、思維模式、制度樣式,都與西面的世界截然不同。所以,不可調和性,從根本上來說是無解的。



這個現象在忽必烈身上,體現的玲離盡致。


他在繼位的早期,便同代表著傳統蒙古勢力的政敵打過持久戰。


他執政的前期,也如同我們先前說過的蒙古情況一樣,任命了不少蒙古人、西域來的色目人擔任主要的官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幫助他斂財得力的穆斯林丞相--阿合馬(默罕默德)。


但在他執政的中後期,越來越難以拒絕傳統中原文明的誘惑。漢族士大夫們已經沒有了金國和南宋可以投效,只能想辦法擠入大元朝的殿堂。在他們眼裡,色目人的那一套簡直就是意識形態與精神世界的大敵。何況,如果阿合馬這樣的色目人長期主政,他們的抱負與世界觀有有何實現可能?


忽必烈非常順應形勢的將自己的帝國逐步漢化。雖然在元朝一代,蒙古人和色目人一直對國家保持著非常多的異域因素,但漢族士大夫治國理念的反覆出頭,也足以讓元朝同西面的金帳、伊爾、察合臺等國,看上去截然不同。


既然地理上就分隔那麼遠,新的統治者又從小不相往來,大家的很多治國方式又看上去很不一樣。所以,除了在一段時間內,為了經濟利益而維繫表明上的禮節外,還有什麼要必須抱團成一家子的理由嗎?


米南德王問道

蒙古傳統文化中的“守灶制”是蒙古汗國解體分裂的主要原因,蒙哥的忽然死亡是導火索。“守灶制”及幼子繼承製。蒙古自然環境惡劣,人們生存艱難,蒙古人在自己孩子長大成人後會分出一部分財產給長大的孩子,讓他離開單過。剩下的都留給幼子。闊窩臺雖被立為大汗,但他是個分封出去的,蒙古發家之地和由蒙古貴族組成的主力軍隊在幼子拖雷手裡。

貴由汗死後,蒙古汗位被拖雷系拿走,闊窩臺系和察合臺系一直不服在等待機會奪回。也就是說拖雷系拿下汗位後汗國分崩離析只是時間問題。而拖雷系的強大導致了最重要的盟友朮赤系拔都的不滿。蒙古分裂的大會,是在拔都主持召開的「不好意思忘了這次大會的名字」。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訌也使拖雷系實力受損失去了震懾其他汗國的軍事實力與正統地位。蒙古貴族大多支持幼子阿里不哥,認為忽必烈是篡位的。在失去法理上的地位,軍事實力又無法取勝情況下,各汗國分裂就是必然了。

這裡再說明下,旭兀烈建立的伊兒汗國是一直奉元朝為正朔的。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這是個隨著原中國北方蒙古政權不斷擴張,融入什麼文化圈的問題,元朝就是忽必烈將原先蒙古中央政權進行中原化改造創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進行中國化,從而在原軍事基礎上完成了統一中國必要的經濟政治架構一切條件,最終一舉攻下南宋統一中國,而之前的蒙古就是賠上一個大汗性命也攻不下南宋。原蒙古政權其他的旁支融入了其他文化文明圈,不再歸於中華文明範疇。事實上脫離了中華文明範疇蒙族,甚至包括近代中華之殤的獨立後嚴重斯拉夫化的外蒙是悲催的,外蒙甚至在長達幾十年時間裡跟隨前蘇聯視成吉思汗是一個恐怖分子,直到前蘇聯崩潰後才180度大轉彎,怎不讓人感嘆!


1CN

簡單地說,歷朝歷代都是由興盛到衰敗,蒙古王朝亦不例外。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內題,無論是長子繼承,或是幼子守灶,其血緣繼承者都面臨著利益的重新瓜分。最殘酷的繼承比如奧斯曼土耳奇帝國的繼承者,在確定了繼承者以後,其他有繼承條件者的下場是被斬草除根。另外,蒙古帝國的遼闊疆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很難維繫長久的。但是,從成吉思汗始,蒙古的皇帝或國王或其他諸候王,有一個條件,必須是黃金家族成員,比如稱霸一時的跛子貼木耳,也要僭稱黃金家族成員,否則沒有雄霸天下的號召力。還有,蒙古帝國的統治階級,實行著有點類似股份制的制度。發動戰爭,各支系貴族都要派兵參加,戰爭果實按功行賞,並且佔領地以後的稅收仍舊要分成,這在其他朝代,其他國家中是極為罕見的統治方式。這也是蒙古汗國分裂地快,但最終消亡地極慢,影響世界幾百年的很重要地原因。


清如許181935088

各王子的權利過大,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有自己的軍隊,再加上蒙古帝國本生就是一些比較鬆散的部落構成,成吉思汗在世,憑藉著個人的魄力,還能鎮住手下那些手握重兵的王子們,再加上其野心過大,要征服的地盤太廣,擴張的又太快,一旦失去了絕對的強勢人物,再也沒法控制手下的慾望,於是解體分裂就是必然的


微風拂柳73004287

沒什麼營養的問題。

草原民族的傳統而已,大汗死了,繼承人為了爭權奪利,就會發動戰爭,強者為王,敗者死,只不過,有的時候會強者愈強,有的時候會兩強相爭而變得弱些。中原國家歷來希望都是兩強相爭,這樣戰後就會修養生息,不會劫掠中原。

蒙古稍微有些不同,成吉思汗死前,大蒙古帝國已經建成,分成四大汗國,蒙哥死後,忽必烈勝出奪得蒙古大汗的位置,只不過其他的汗國不認可,不承認他的蒙古大汗位,所以,蒙古帝國解體,但各個汗國都是存在的哦


雲上62202661

因為各國文化、經濟、宗教差異太巨大了。不是一家子。

必烈所在的蒙古帝國中心與其他汗國有著巨大不同

他執政的前期,也如同我們先前說過的蒙古情況一樣,任命了不少蒙古人、西域來的色目人擔任主要的官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幫助他斂財得力的穆斯林丞相--阿合馬(默罕默德)。

但在他執政的中後期,越來越難以拒絕傳統中原文明的誘惑。漢族士大夫們已經沒有了金國和南宋可以投效,只能想辦法擠入大元朝的殿堂。在他們眼裡,色目人的那一套簡直就是意識形態與精神世界的大敵。如果阿合馬這樣的色目人長期主政,他們的抱負與世界觀有有何實現可能?

忽必烈非常順應形勢的將自己的帝國逐步漢化。雖然在元朝一代,蒙古人和色目人一直對國家保持著非常多的異域因素,但漢族士大夫治國理念的反覆出頭,也足以讓元朝同西面的金帳、伊爾、察合臺等國,看上去截然不同。


多雲sky

分裂是必然的,只是可能會推遲幾年而已。蒙古帝國的分裂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就是它鬆散的政治制度。實際上就蒙古“帝國”而言,它幾乎從未建立起有效的自上而下的統治機器。各個軍團的統率全都獨攬大權,自行其是,唯一把帝國凝聚在一起的只有大汗個人的威信——當然,可能還有傳統和習慣。然而一旦大汗的威信不再那麼具有決定性,就必然出現對傳統的挑戰者。如果挑戰者不夠強,後果無非是這個挑戰者及其領地自立門戶,形成割據。就如同欽察汗國那樣。如果挑戰者夠強,那麼他會直接去奪取汗位,就像忽必烈所作的。而其結果則更是災難性的——也就是整個傳統的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帝國的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