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一代雄主隋文帝楊堅,掃平亂世,終結了南北朝長達一百多年的割據混戰局面,又一個全新的大一統王朝隋朝,巍然崛起。在血火拼殺中煎熬了一個多世紀的中原大地,重新恢復了久違的寧靜祥和。人們翹首以待太平盛世的降臨。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隋文帝雄才大略,卻在傳位問題上出了大問題,導致著名的昏暴之君隋煬帝登上歷史舞臺。

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結果,在隋煬帝的任性胡為之下,隋朝立國不足四十年就轟然崩潰,萬里中原戰火重燃,聲勢浩大的隋末農民戰爭拉開序幕。號稱十八路反王的眾多義軍首領和割據軍閥,在擾攘亂世中逐鹿天下,為了下一任皇帝寶座而進行殊死搏殺。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最終憑著非凡的才幹與膽識,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建立大唐。

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一將功成萬骨枯。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長期擔任唐軍的主要統帥,隋末的十八路反王,幾乎都在他的攻擊下喪命。按照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慣例”,這些曾經與唐朝敵對的反王和軍閥們,在唐朝建立後,無論他們賢與不肖,都被冠之以反賊的身份載入史冊。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有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所殺,卻受到唐朝百姓的緬懷追憶,甚至在他死了兩百多年後,百姓仍然給他立廟祭拜,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

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唐朝建立兩百多年後,唐文宗在位期間的太和三年,一個叫做殷侔的魏州書吏,下鄉辦事,路過一個村莊,村旁的熱鬧場面引起了他的矚目。只見百姓們三五成群絡繹不絕,來到一座大廟前,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父老群祭,駿奔有儀”,儀式莊嚴隆重。殷侔好奇之心大起,走進廟中詳細探詢才得知,廟中供奉的,正是唐朝初年的義軍首領夏王竇建德。

十八路反王中,為何只有竇建德受到了百姓的懷念追思,甚至在他死了兩百多年後,依舊能給他立廟祭拜?原因很簡單,眾多反王中,竇建德是唯一的一個真正有仁義之心的人。當時各路武裝為了爭取民心,無不標榜自己是弔民伐罪,救黎民於水火的仁義之師,但他們都是說說而已,只有竇建德對仁義二字身體力行。

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竇建德出身貧苦,對於身處底層的黎民百姓有著悲天憫人的同情心。《舊唐書》記載,竇建德對在戰爭中俘獲的戰俘很少殺戮,他曾經得到過隋朝皇宮中的“宮人以千數,並有容色,應時放散”,把一千多美貌宮女全部遣散回家,讓她們與家人團圓。他捉住隋朝的官吏將士“文武官及驍果尚且一萬,亦放散,聽其所去”,全部放走,還“給其衣糧,以兵援之,送出其境”,在當時,這些都是十分罕見的義舉。這些宮女和士兵都是底層百姓出身,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對於竇建德自然會感恩戴德。

一個武將被李世民殺掉,200多年後,唐朝老百姓仍然懷念他

竇建德自奉甚儉,生活簡樸,毫無貪財好色、追求享樂的惡習,甚至連肉都不吃,“不噉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他的家人全部不穿綢緞,而是穿著粗布衣服。每次作戰繳獲財物,“所得資財,並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在與唐軍作戰時,他曾經俘獲唐朝宗室親王李神通、李淵的親妹妹同安長公主、唐朝大將李勣的父親,一概妥善招待,並最終全都釋放。像他這樣不嗜殺、不貪財、不好色、不欺壓百姓的武將,在當時可謂鳳毛麟角,是名副其實的仁義之師,老百姓對他有好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竇建德雖然仁義愛民,但其軍事才能有限,被李世民帶領的唐軍擊敗,《舊唐書》記載,“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最終被李世民俘殺。雖然竇建德在逐鹿天下中敗北,但這並不妨礙老百姓對他的敬仰懷念,自古民心就是一杆秤,竇建德未能得天下,在民間卻擁有了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威望。殷侔有感於此,寫下《竇建德碑》一文,流傳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