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棚改传闻!为何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近日,有关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政策调整的消息受到高度关注,传闻称,国开行各地分行抵押补充贷款审批暂停,项目合同签订审批权回收总行。对此,国开行公开表态:“截至5月末,开行今年发放棚改贷款4369亿元,有力支持了棚改续建及2018年580万套新开工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正在有序开展。”

一则棚改传闻!为何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国开行的表态并没有抚平市场焦虑的情绪,因为按照规划,国开行的房贷指标只有6000亿-7000亿,而1-5月的数据就显示为4369亿,这意味着近2/3的贷款额度已经用完,接下来,各地获得国开行贷款的增速将会迅速下滑。事实上,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国开行棚改项目审批权从年初就开始收回总行,其执行口径变成存量项目继续支持,增量项目谨慎受理。

由国开行向各地方政府发放贷款,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棚户区改造的进度迟缓问题。2014年之前,棚改的模式主要是一边拆旧房,一边建新房,而这中间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期。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此外,从2008到2014年,棚改开工量始终维持在250万-300万套,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来计算,棚改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

一则棚改传闻!为何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但是,在央行推出了PSL(抵押补充贷款)创新性政策工具之后,国开行从央行获得了贷款,然后贷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补偿给被拆迁的群众后,民众可直接去市场上购买住房。地方政府则依赖拆迁后的卖地收入,偿还国开行的贷款,由此形成一个资金流动的闭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棚改模式的效率高很多,从国开行的表态来看,2018年的棚改数据是580万套,这接近300万套的2倍。

问题在于,速度提升一倍之多的货币化安置手段,也存在加剧金融系统风险的一面。回到2014年,央行推出PSL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为了加速棚改,而是为了帮助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从2015年之后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来看,都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可以说,PSL的出台在短期内就解决了三四线城市房子库存过多的问题。然而,这一为了短期目的的权宜之计,需要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贷款不断增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正循环背景下,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金融系统就会被置于多米诺骨牌式的风险状况中。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住建部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棚改要在2020年前基本完成,其中2015-2017年完成700万套、2018-2020年完成1000万套。但实际情况却是,2015-2017年已经执行完1800万套,这意味着2018-2020年的棚改开工套数将大幅回落。所以,这个由PSL推动建立的操作正在失去它的前提。

一则棚改传闻!为何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当然,正如国开行表态内容中所提到的,PSL有力地支持了各地的棚改项目推进,在讨论棚改的具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棚改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以及推动城市的改造和更新。货币化安置有效地调动了被拆迁居民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所以,PSL即便要推出,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确保已经开工的项目不烂尾。

对于市场的紧张情绪,可能真正触及问题的现象在于地方政府的某些具体作为,也许并不是真正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而是为了一味拉升地价。毕竟,具体的棚改工作极为复杂,涉及到产权确认、人员界定、补偿标准谈判,以及新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准时回迁、房屋质量维护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棚改中如何真正尊重居民的意愿,合法界定“公共利益”,是非常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点。

房价一路高涨,贷款无法回收,这些都是金融系统性风险或明或暗的表现。作为一个涉及至少5万亿资金的棚改项目,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恪守初衷,解决城市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确保解决手段不导致新的问题。在这两个目标下,呼吁棚改回归初衷,系统性风险应当及时降低。

一则棚改传闻!为何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